浮丘山:半山乡愁半山佛
萧骏琪
在踏上浮丘山的瞬间,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扑面而来,如游子终于回到了故乡的怀抱。这座山,不只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历史与文化交织的瑰宝,仿佛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浮丘山,位于桃江县城西南12公里处,海拔752.4米 ,山体面积约58平方公里。它常年云遮雾绕,远望若浮,近看似邱,这独特的地貌,仿佛是大地与天空之间的神秘纽带。传说远古时期,真武祖师驾“飞来石屋”到浮邱山,将洞庭孽龙镇锁于浮邱山风洞之内,给这座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又有传说南北朝道士潘子良,自号浮邱子,在此修炼后得道成仙,浮丘山也因此得名。这些传说,在民间代代相传,为浮丘山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脚下的石板路历经岁月打磨,光滑而又充满质感。路的两旁,古木参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山中的空气格外清新,弥漫着草木的芬芳和泥土的气息,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与大自然亲密拥抱。
半山腰处,一片金黄映入眼帘,那是一片千年银杏林。共有22棵古银杏树生长在浮邱寺院周边,经中国林业科学院鉴定,大多数树龄在1400年以上,其中一棵最长的达2026年。这些古老的银杏树,就像是岁月的忠实守望者,见证了浮丘山的兴衰变迁。春天,它们抽出嫩绿的新芽,为山林带来生机;秋天,金黄的叶子纷纷飘落,宛如一场金色的雪,将大地染成一片金黄。我轻轻拾起一片落叶,它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是一部记录着浮丘山历史的史书。
继续向上攀登,便能看到山顶的浮丘寺。这座寺庙始建于南北朝刘宋时期,原名浮丘观,又名凌霄宫,最初是道教宫观,后归佛教,改名浮丘寺。寺内建筑古朴典雅,红墙青瓦,飞檐斗拱,处处散发着历史的韵味。寺内香火旺盛,信徒们虔诚地祈祷着,香烟袅袅升腾,仿佛在向天空诉说着人们的心愿。在这里,道教与佛教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氛围。
在浮邱寺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副对联,是明进士郭都贤所题:“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玄玄北镇南天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气势恢宏,将浮丘山的神圣与庄严描绘得淋漓尽致。郭都贤,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明亡后出家为道,号称顽道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这副对联,也成为了浮丘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站在浮丘山的山顶,俯瞰着四周的景色,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森林,蜿蜒曲折的河流,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此时,心中的烦恼与疲惫仿佛都被这清新的山风一扫而空,只剩下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浮丘山,它是一座承载着乡愁的山。对于每一个在这里成长的人来说,它是童年的乐园,是故乡的象征。那些在山间奔跑的日子,那些与伙伴们一起采摘野果的时光,都成为了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无论走到哪里,心中总有一个角落,是留给浮丘山的。每当思念故乡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便是浮丘山的身影。
它也是一座充满佛韵的山。寺庙里的晨钟暮鼓,僧人们的诵经声,仿佛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引导着人们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解脱。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尘世的喧嚣与纷扰,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
半山乡愁半山佛,这便是浮丘山的独特魅力。它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每一次来到浮丘山,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浮丘山都将永远屹立在那里,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人们的心灵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