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家协 于 2025-7-10 10:11 编辑
明两部尚书李如圭的掌故趣谈
(一)从教家庭,风气严谨。 曾祖李敬止,终生事教,曾出任明澧州国子学府教授。祖父李通,字彦明。从小虽聪颖敏捷,诚心致学,逢“靖难”横飞,还是自学刻苦,博学下问,契而不舍,逆境求成,终于在永乐十八(1420)年乡试中举,并赐登云第。尔后为四川保宁府训导。父亲李纯,李通第七子,字秉文,虽家中八个兄弟,几个女姊妹。父亲长年在外,俸禄菲薄,但母亲仁慈干练,治爱有方,上学习文,个个出息有为。李纯自幼承继家风,博古废食,还时而为母操持家务,辅助弟妹,后被州教谕择选为溪东书院为教。事教不久与寒门闺秀申氏结为夫妻。妻继家练织,幸福美满。年许喜添一子,取名如璋;光阴瞬逝,生第二子,取名如圭,后又喜添三子如璧、女儿如玉等。一家六口。愈勤愈俭,沿袭祖教风格,书院业绩大振,授为领教。更心于诚,学子出类拔粹。于成化二十二(1486)年,入乡试遴选岁贡,授四川忠州训导之职,夫行妇送,入川历峡就任。还与丈夫相约,利用过年团聚的日子,郑重其事地制定《李氏家规十二条》。 1、忠国家以爱百姓。2、崇祭祀以敬祖宗。3、联家族以睦乡邻。4、敦孝悌以重人伦。 5、重农业以足衣食。6、尊儒学以勤博学。7、立宏志以精专业。8、戒奢欲以禁非为。 9、禁横暴以息争讼。10、明礼义以遵习俗。11、善婚配以和家庭。12、守法纪以乐平安。 子女们都谨尊祖训,诚受家教,格守家规,承传家风,他们不觉先后均入膠庠,为官为职,或教或绅。有六子经公赐乡举,官陕西布政使司,或县令。七子纯公赐岁贡,官四川惠州府训导。 (二)升官之路、有惊无险。 明正德正间(1506——1521年)朝廷命他巡视福建。福建濒临海滨,海盗蜂起,又有贪官污吏为害,人民深受其苦。李如圭发动群众检举,海盗闻风远遁,贪官污吏惊魂落魄。朝廷选贤任能,任命他为广西兵备道按察使。广西苗民瑶民因不满朝廷的歧视,曾经多次暴动,一般官员视其为"獠瑶"。而李如圭却平等看待苗瑶群众,并与苗瑶族首领义结金兰,实施安抚政策,苗瑶民众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安定,真正化干戈为玉帛。李如圭因此被晋升为监察(佥都)御史,官至正七品,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嘉靖十年(1531)秋,陕西延绥地区因灾大饥,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夏言荐举巡抚陕西,他深入重灾的延绥地区进行安抚赈饥,并经过周密调查,向朝廷写了治理荒政的十多条奏折,尽皆采纳,使数十万饥民得以活命。嘉靖丙申(1536年)春,李如圭受命总理(明朝因事而设的官职),指挥疏浚河道,先后在河湖之间建闸数座,蓄排两便,江河畅通,方便粮运,活跃商旅,促进了生产发展。不久,他又晋升为户部侍郎,总督仓场兼西苑农事。嘉靖十八(1539)年,皇帝仁宗到显陵拜谒,见他同靖远伯王谨居守显陵有功,颁诏提拔李如圭为工部尚书,官至正二品。后改任户部尚书。嘉靖二十一年(1541)8月,吏科给事中周怡参劾李如圭"受周府之赂,诏令回籍听勘",当时有个户部右侍郎王杲,借河南大饥往赈之机,指使"总兵官顾寰以军民困敝,请发两淮余盐银70万,户部尚书李如圭不可",但这个王杲弄权巧夺,不仅捞了钱,而且想挤倒李如圭,达到了自己"逾年,入为户部尚书"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大冤案,不过两年,这王尚书东窗事发,下狱并遭遣戍,落了个"竟卒于雷州戍所"的下场。 (三)致仕回家姜女托梦。 曾任明朝两部尚书的李如圭致仕回家。一天,途经陕西同官,晚上就住宿在旅馆。也许,是李如圭看书看倦了,伏在桌上,不知不觉就昏昏人睡了。而且还做起梦来:只见从外面走进来一个貌美如花的年轻女子。哭哭啼啼地对他说:大人,请您怜念我们是故里同乡的澧州人,将我的魂魄带回去,在我的家乡修一座庙,好叫我魂魄有个归宿。李尚书的出生地李家铺子与孟姜女家毗邻。知道故事的梗概是: 相传嘉山脚下有一姜姓老者,生有一女,取名孟姜。孟姜成人后,一日在屋后小池塘里洗澡,被逃长城役而路过此地的范喜郎偷窥。两人一见倾心,私订终身。不想新婚燕尔,范喜郎还是被官府抓走,押送边关修筑长城。由于不堪重劳,范喜郎很快死去,并被填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在家天天望夫归来。过数年,孟姜决心亲往长城寻觅,哭倒长城,获夫骸骨,背负还乡,死于返乡途中。陕西同官乡人感其事迹,修庙供奉不绝。 李如圭惊醒后,忙叫了几个家人,沿村巡访,查问了当地的老百姓。几个老人将李如圭带到一座大庙前,指着庙对李如圭说:大人,这是姜女庙,听我们的前辈讲,孟姜女当年死在这里,我们的前辈敬重她的忠烈,陕西同官出钱修了这座庙,并塑了这尊姜女像。李如圭听完,拜谢了这些老人。自己默默走到姜女像前,暗暗祷告,要孟姜女随他回去,并答应给她修庙宇。第二天,李如圭出钱请人塑了一尊姜女像,又租了一只大船,自己亲自陪送大船同往。回澧州后,李如圭与官府相商,在澧水南岸的嘉山修了孟姜女庙,供奉孟姜女像。据《孟姜山志》载:嘉山原名翠麓山,秦代以后称孟姜山。明嘉靖年间,吏部尚书李如圭上书皇帝,嘉奖孟姜女贞烈,遂将孟姜山更名为嘉山。山上现存有贞烈祠、望夫岩、百步磴、相思竹、恨石、镜石等与嘉山孟姜女传说相关的古迹。2008年,“孟姜女传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多年来,以嘉山“孟姜女传说为”基本素材的歌谣、戏曲、民间故事等文学艺术作品很多,如明清以来文人的孟姜山吊古诗词初步收集的就有上百篇。当代文艺作品有散文《冷落的嘉山佳境》戏曲《嘉山孟姜女》歌曲《孟姜女》歌舞剧《秦时明月》等。尤其是嘉山孟姜女传说与流传区域原有的民风民俗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在以澧水流域为中心的湘西北一带形成了独特的孟姜女傩文化,游傩、供傩、傩戏等活动在民间一直流传不绝。 (高家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