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837|回复: 2

请问世界读书日:中学岂能这样读(续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4 16: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沉重的高中录取通知书带来了中学的春天;两
年学完六年中学课程,开创教育史上的大跃进。
     
    我被录取在澧县三中。所谓县三中,实际上是原县五中升为高中后改的名字。值得庆幸的是,在这里,我们度过了中学的黄金时期,尽管“ 左”的东西还很猖獗,后期又受到“两个估计”的严重干扰,但和前几年相比,还是久旱逢甘露,我们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九七零年元宵节后,我和传元又回到了曾经动乱无序的母校。和一年前比起来,学校是另一番景象。热烈欢迎新生的标语,整洁明亮的校园,有条不紊的报到程序,齐全且透着墨香的教科书,和蔼可亲的老师,春风满面的同学,扎实繁重的教学计划,让我深深地感觉到教学乱象已成历史,紧张而刻苦的学习生活开始了,这将是一场殊死的战斗。
    有趣的是,学生仿部队建制,一、二排是高二。我们高一新生分为三、四、五、六排,我和谢承力同学先分在六排,不知什么原因,六排撤消,同学们分到三、四、五排,我们俩又分在三排,并同床一直到毕业。三排先后经历了三位班主任,孙逢显老师不到两个月就去总务处任职。接下来是刘家义老师,差不多有一年多时间,先是教了我们一段时间的政治课,后来去学校政治处负责。教数学课的易继芳老师是最后一期多的班主任。
    有独无偶,谢久安校长从我们公社中学也调任三中校长,但因身体原因工作不到一期就调离了。接手的佘玉明校长,在我们毕业前几个月也调回石门县去了。汤道金老师仍然是教务处负责人。还有语文老师龚光美、政治老师王淑兰、英语老师孙际泉、物理老师张儒坤、化学姜老师,潘宜元老师也教过我们的语文课。
    这两年,是全面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的两年,既学文,又学工、学农,还学军。学文的任务十分艰巨:两年时间要完成初、高中六年的课程。从一九六六年下半年到一九七零年春,我们读初中四进四出,时间一晃快四年,书本知识却寥寥无几。学校英明决策:先用一个学期集中补习初中课程,然后再攻读高中课程。
    由于新三届和老三届初中毕业生集聚一块,知识基础严重参差不齐,老师们施教很困难,教学进度也相当慢。我的语文始终在前几位,数学、物理、化学有起有落,总算没有不及格的;但英语课就糟透了。第一期学得还不错,第二期却彻底放弃,原因很简单:好不容易记熟的一百多个英语单词,暑假里,却全部丢在家乡稻田里了。当然也难免受当时“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流言的影响。
   课本都是试用教材,扉页是毛主席语录。
   语文课的政治色彩很浓,除大量的毛主席文章外,还有鲁迅杂文和报刊上的时事评论等,古典文学几乎没有的。不管讲哪种课文,毕业于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龚老师都口若悬河、抑扬顿挫、眉飞色舞。那时早自习叫“天天读”,读毛主席著作,要求雷打不动。这对语文课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政治课是没有课本的,教学内容紧跟政治形势。先是讲党的十次路线斗争,“九一三”事件后又加上一次,共十一次。然后,是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常识。
    学校组织我们去湖南拖拉机制造厂,分别下到六个车间当工人半个月,拜工人为老师,各学习一门技术。我去的车间里有钳工、车工和锻工。锻工很累,车工很细,钳工很脏。短时间的学习不可能掌握什么操作技术,但了解了拖拉机生产流程,体验到了工人师傅的艰辛。学校还组织我们去湘澧盐矿采矿基地考察并亲自参加劳动。
    开了农基课,并有教科书,但几乎没上课。学农主要靠种好学农基地,每班都有十来亩,种的是蔬菜和油料作物,从耕种到收割一条龙,各班包干负责。同学每周劳动两次,时间加起来差不多一天。假期参加生产劳动也是学农的重要途径,每期开学时必须向学校送交由家乡生产大队盖章的学农鉴定。
    学军。请解放军来学校对我们进行了半个月的军训;组织实战拉练三次,或风雨交加,或烈日炎炎,日夜兼程一百多公里;至于突然深夜全校紧急集合执行紧急任务有多少次,已记不清了。

   
    这两年高中,和前几年比,也是我学生时代吃苦最多、素质全面提高的两年,我既要跟上课程保持中上成绩,又要完成校学生会的社会工作。在若干的社会活动的历练中,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编辑能力和音乐美术知识不断增强。
    我和谢承力都是学生干部,他始终是排长(班长),我任学生会学习宣传部长,主要是办黑板报和墙报,办土广播站,负责校宣传队的组织工作。由于工作量大,又怕影响他人的功课,具体工作都是自己动手,牺牲了不少的自习和休息时间。
    傍晚,校办公室与低年纪教室中间的过道上,挤满了老师和同学,欣赏和点评我们的成果———黑板报。黑板报办在教室的山墙上,面积很大,八平方米左右,每两周出一期。策划、约稿、集稿、审稿、排版、插图,都是我唱主角。书写的有毛松柏、雷学舫同学。黑板报的内容一般按汤老师的指导意见办。当时的内容政治色彩很浓,报头是一条体现本期内容的最高指示;每条稿子都有毛主席语录;花边,一色的红五星、小红旗和向日葵;插图,也多是革命纪念地或工农兵造型。
    中午,食堂里,同学们刚端起饭钵狼吞虎咽的时候,我们的土广播站响起来了。“同学们,澧县三中广播站,现在开始第一次广播!”土喇叭里飞出赵素媛同学清脆悦耳而又抑扬顿挫的涔水普通话。这就是我们的学生广播站。中、晚餐各一次。土喇叭广播全校的好人好事,激励同学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工具;土喇叭播送报刊重要文章,把党和毛主席的声音及时的传递到师生员工,是党在学校的重要喉舌。我们两年如一日坚持下来挺不容易。且不说每天至少要十多篇稿子,组稿如何艰难、改稿如何费劲,播稿如何枯燥,仅就每天两次在饥肠轱辘的时刻,在饭香扑鼻的食堂大厅里,驻足二十分钟,看着别人狼吞虎咽,就让人够受的。为了凑稿,我建立了通讯员队伍,每排(班)两人,每天必须交两篇以上稿子,没有好人好事可写就交学习心得、诗歌、抒情散文。周公布,月评比,期总结。把优秀通讯员事迹在广播里和黑板报上表扬,介绍给团组织优先入团,推荐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
     没齿不忘素媛大姐同学对我工作的理解和高度支持,没有她,我的宣传工作至少广播站就坚持不下去。她和都是三排同组,有一年时间她就坐在我前面座位,我忙的时候,收来的稿子就塞给她修改定稿,平时也提出不少的好的建议。她是班里的文艺委员,又是校宣传队主力队员,每天还要去食堂广播两次。
    比起广播站、黑板报来,学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就不能等量齐观了。主要原因是严重缺乏导演人才。其实,为排好革命样板戏,我们下午步行三十公里,到县城影剧院观看《沙家浜》,赶回学校时已到凌晨一点多。
    有一次演出,胡兰同学兴冲冲地跑到台前,运足底气,以涔河塑料普通话报幕:
    “下一个节目,三句半:五七指示就是好!”转身跑回去时,在台上“扑通!”一跤。台下哄堂大笑。还有俏皮的同学大呼:
    “嘿,下一个鸡母:三斤半!” 会场上又哄堂大笑。
     这出折子戏至今在同学们中传播。


    和今天比起来,那时读书便宜许多,但吃不饱肚子是常事。高中每期学杂费和生活费差不多只四十多元,外加每月二十九斤大米指标。当时小菜每斤都只两、三分钱,稻谷每百斤牌价九元五角、市场价十五元左右,猪肉七毛四分一斤。每期开学前,我和父亲从家里给公社粮店送去两百来斤稻谷,换成大米指标一百三十多斤转给学校当地粮店,换回的现金二十来元就成了学杂费的主要来源。
    便宜归便宜,但伙食不敢恭维。每天三餐饭,一周一次荤。八人一桌,一餐三两米饭,三个少见油水的大锅菜,大多是萝卜、白菜、南瓜、腌菜、米豆腐之类。开饭铃一响,同学每蜂拥而至,迅速将三味菜均匀地分到八个饭钵,八双筷子以风扫残云之速,将八个饭钵扒得精光。总有那么几位同学,在饭厅流连往返,巴望从菜钵里、饭桌上发现什么,哪怕是一片菜、一粒饭;还有那么几位,一双双谗眼,直瞪着那些加餐后仍吃香喝辣的富裕同学。
    十七、八岁的青年时代,每餐吃三两米,根本不能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虽然学校可以加餐,但谈何容易?那几年,由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缺陷,粮食相当紧缺。就在我读高中的两年里,家里连续超支,每年缺半年的口粮,但家里还是千方百计保证我每天加三两饭,邀同学合作,中、晚餐各分一钵。但还是吃不饱。有时傍晚,只得去街上吃一碗米豆腐。
    吃米豆腐的钱是变通来的。大姐三儿两女,自己还不够吃,也节省自己,给我几次米。小姐姐家里稍好点,有几次回家都绕路去她家,先美餐一顿,然后带回七、八斤大米,以两毛钱一斤的低价卖到街上,这样吃米豆腐就有了钱。
    涔河北面的梦溪镇仅一条街,三块青石板由东向西从街道中延伸过去。街上的饭店、小吃部早已记忆模糊,只有那家米豆腐店历历在目。从学校出发,渡过石拱桥,沿河边那条小路,向西走一百多米再上街,左边就是我经常光顾的家价廉物美的米豆腐店。
    在一间木板房前,屋檐下烧着一个藕煤炉子,一口铁锅冒着热气,一张小桌上有序地排列着碗筷、砧板、酱油、辣椒末、香葱和油盐。绿黄色的米豆腐在桌边水桶里静静地躺着,晶莹剔透,惹人口水。
    “同学,吃碗米豆腐吧!昨晚打的新鲜米豆腐呢!”女店老板递上木凳,一边热情地招呼我们,一边立即摆开了操作的架势。
     我就是为一碗米豆腐而来的。老板麻利地将一小块米豆腐切成一厘米见方的小块,随即轻轻地放入早已沸腾铁锅中。当碗中刚配齐佐料时,锅里已经翻滚了。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4 16: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5 18: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年难忘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22:13 , Processed in 0.03378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