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人于2007年在新浪网、2013年在新华网、2014年在正扬网、2017年在人民网先后注册,发表“游记”一百多篇。由于大多边走边记,时间仓促,知识浅薄,这些文章大多难免纰漏。从今天起,将陆续整理,再次发表在正扬论坛,欢迎网友们指教。
关键词:刘备,托出的孤家寡代;诸葛亮,万古云霄一羽毛;张飞,最大的三峡移民。
刘备,托出的孤家寡代
此行三峡,又上了白帝城,并对“刘备托孤”生发一些牵强的联想。 从白帝城的“白”在常德等地与“空、无、没有”等词同义来看,公孙述就不应该将此山此城冠上“白”字,而且还冠在“帝”前。而有千古第一军师诸葛亮辅佐的刘备,也就更不应该在此托孤,他和诸葛亮怎么就没有预见到1700多年后的长江水,竟将白帝山永远与陆地隔断,让白帝山成了一个孤零零的小岛。要不是当地财政所需而招徕接踵的游人,恐怕刘备永远也只能和公孙述两人纠缠着起名改名的陈年老帐了。 我们是三峡游的第三天清早到到白帝城的。 船过奉节,遥望瞿塘峡口,又见到了长江北岸那高耸的山头上,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掩映着一幢幢飞檐楼阁,这显然就是白帝城,中外游客游览长江三峡风光的必游之地。只要读过几句书的人,凡经过这里,就会自然会吟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游人不能象过去那样直接登山了。由于三峡水位抬高,白帝城已成小岛,仅几分钟即可达顶,游人没了登高感觉,政府短了旅游财路。因此,当地调整和新建了迂回折转的游道。让我们先坐了一段路的中巴,然后剪票进园,穿过一条200多米长的典雅廊桥,就到了白帝山脚下。沿着山脚新的栈道行至山前原登山路,雄壮险峻的夔门便跃入眼帘。再拾级而上,攀登旧石阶到达白帝庙,乘兴一口气依次游览了明良殿、武侯祠、碑林等景点和各种文史展览。 白帝城的名称,最早出现于西汉末年。那时,公孙述割据四川,想当皇帝,见瞿塘峡口地势险要,难攻易守,便扩修城垒屯兵严防。城中白鹤井常冒一股白雾,形状如龙而直冲云天,公孙述便附会说这是“白龙出井”,是他日后必然做皇帝的预兆。公元25年公孙述自称白帝,取城“白帝城”,改山名“白帝山”。公元36年,公孙述被刘秀所灭。在公孙述称帝期间,白帝城一带比较安宁,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特地在白帝城兴建“白帝庙”,塑像供祀。三国时,刘备兵败退至白帝城,无颜会见群臣,便在白帝城修建了永安宫安居,不久郁闷而死。临死前刘备把政权和儿子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史称“刘备托孤”。 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琢州人。24岁时,他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刘备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益州,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他兴师伐吴。结果,刘备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羞愤病死于白帝城(奉节)。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虽然算一代英雄,但比之项羽、刘邦,却逊色多矣。煮酒论英雄时的机警,三英战吕布时的奋勇,三顾茅庐时的求贤若渴,携民渡江时的爱民如子,似乎只是初起草莽时才有那种英雄本色。待到基业初成,黄袍加身,就难免心浮气躁,忠言逆耳,刚愎自用,大敌当前,结记的只是个人恩怨,置诸葛亮和文武百官的劝谏于不顾,弃“匡扶汉室,拯救黎庶”的夙愿如敝履,终于酿成火烧连营八百里,败走白帝城,托孤永安宫的惨剧,蜀汉国势从此而大衰,这样的结局,不亦悲乎?
至明朝,公孙述的塑像被搬开,换了刘备和关羽、张飞、诸葛亮的塑像,但“白帝庙”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现白帝庙中托孤堂有刘备托孤的彩色群像,艺术地再现了当时刘备托孤之情景。武侯祠内供诸葛亮祖孙三代像。祠前的观星亭,传说是诸葛亮夜观星象的地方。 明良殿和武侯祠左右两侧有各代名碑,还有文物陈列室、诗史堂,有隋唐以来的书画碑刻和古今名家书画,碑林里有隋代碑刻。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中就有“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刘禹锡就是在朗州任司马十年后的到夔州任职的。 在介绍刘备生平的时候,导游说刘备墓可能在奉节,我不免几分诧异。前几天在成都参观武侯祠时,明明刘备墓即惠陵就在祠西汉昭烈庙内嘛!《三国志》也说惠陵位于成都市武侯祠内之正殿西侧。从唐代以来的碑文和诗词以及相关资料记录推断,刘备墓也应该在那里。 从刚才查找的资料来看,奉节说还是事出有因的:1961年9月14日,郭沫若先生路过奉节,在那住了两天。他认为,刘备死时四川天气炎热,尸体无法做到月余不腐,因此怀疑成都惠陵不是刘备真墓,刘备可能葬在奉节。刘备墓奉节说就此出笼。 我想,任何朝代,皇帝的陵寝是马虎不得的,刘备在奉节病逝后,遗体应该是转运到了成都。实际当时已经具备棺材密封等技术,可以做到尸体不腐。 还意外搜到一则笑话,有点意思,贴在下面,作为我对刘备尸归何处的看法:
曹刘聊天新编 曹:备啊,你还好吗?快一千八百年没有联系了。 刘:是啊,托你的福,我可能马上也要“备发现”了! 曹:说起这事,我就按捺不住!这些人天天拿着锤子铲子,东瞧瞧,西敲敲,搅得我没有安宁之日。 刘:哦?岂止是你,我也难逃啊。军师告诉我,这是在假借考古之名“发掘旅游价值”。 曹:管他呢!我们还是好好地作古。人世间的纠葛纠缠,任凭其折腾吧。
诸葛亮,万古云霄一羽毛
欣赏过杜甫草堂,随即就要参观武侯祠了。 杜甫草堂里有个全面介绍杜诗的史诗堂。从史诗堂走出来,我就悟出了此行不是一般的三国文化之旅。这不仅因为当地一日游的安排,而更缘于这两个著名景点的文化上的紧密相关,祠宇里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与草堂中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虽然时隔500多年,而后者对前者则倾心敬仰,并一往情深,仅现存的杜甫诗集里,就有二十多首诗专咏或涉咏诸葛亮的诗。 杜甫第一次到武侯祠后写下的《蜀相》众所周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岸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安邦定国、兼济天下的理想并没能成为现实,二十七年后,最后一次北伐中原之时,他病逝于祁山五丈原的军营中。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百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痛惜之意,扼腕之情,溢于言表。 后人爱戴与敬慕诸葛亮,原因在于他履职期间为蜀民带来的切实利益,还有他誓死以酬知遇之恩、鞠躬尽瘁精神。孔明与刘备之间的既是一种君臣关系,更是一种患难至交。后人将武侯祠和昭烈庙连为一体,让君臣同享祭祀,就是对这种关系的推崇和景仰。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先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临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亮被后世景慕甚至神话,并非源自什么了不起的功业,而是他在道德上为后世树立的一种境界,一个几臻完美的品格标准。而这样一个拥有至高人格魅力的人却不能最终实现他的抱负,这无疑形成了他生涯中的悲剧感,也加剧了人们的惋惜和同情。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直言其品格之高、胸怀之广、才智之奇、以及命运之不可违抗的深深无奈。其中“万古云霄一羽毛”一句,已可算是极盛之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几经颠沛流离,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举家逃难到成都,之后又宦游梓州、夔州、阆州和成都等地,将近十年,直到官军收复河北失地时,才经长江三峡出川。在这段时间里的杜甫,在一种平静的环境里忧国忧民,更深层次地对国家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进行思考。此间他大量诗作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操。他无时不在思念安史叛军占领下的中原父老乡亲,希望能尽快恢复昔日繁荣的李唐王朝。他自然会怀念、赞赏起三国时以西蜀为基地、五次北伐中原,要恢复汉室江山的诸葛亮来。
出杜甫草堂,每人交导游40元在三环路边一个什么店子品尝了成都名吃,虽曰名吃,但脑子里已毫无印象,这只能说我老而朽之,难道你吃了人家的不认帐,反倒怪人家的东西没有余味吗? 到武侯祠时,已经两点钟了。 依然翠柏森森的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坐北朝南,殿宇重重,布局严谨,庄严肃穆。主体建筑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侯祠、三义庙、古戏台七重,依序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西侧是刘备陵园及其建筑。二门至刘备殿与东西殿、过厅至诸葛亮殿与东西两厢房,形成两重四合建筑结构。刘备陵寝始建于公元223年,专祠诸葛亮的武侯祠建于南北朝,与刘备的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 二门之后刘备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雄伟壮丽。全身金黄、微笑中凸显仁慈的刘备端坐正中,左侧是他的孙子刘谌。关羽父子、周仓和张飞祖孙三代分别或坐或立侧殿东西。还有两侧东、西廊房分列着蜀汉文臣、武将。文臣以庞统、武将以赵云领衔。据说,由于刘禅昏庸无能,不能丢掉基业,且乐不思蜀,他原有的塑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 出刘备殿,下数节台阶就是上挂“武侯祠”匾额的过厅,穿过去至诸葛亮殿。诸葛亮坐在殿中,羽扇纶巾,神态儒雅。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坐在他身后左右。《隆中对》和《出师表》的书法几乎挂满了东西两壁,据介绍《出师表》还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墨宝。 出诸葛亮殿往西穿过幽深的朱红色夹道,就到了刘备墓。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墓前立一石碑曰:“汉昭烈皇帝之陵”。封土包约十多米,直径约六十来米,由一堵砖墙环护。公元223年刘备死后,由诸葛亮亲选宝地,葬刘备于此,史称“惠陵”。墓中还葬有刘备的先后死去的甘、吴二位夫人。 从刘备墓转身就到了孔明苑。 悟侯祠内三国文化内涵极为丰富。50尊蜀汉君臣济济一堂,凸显了忠义仁孝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祠内的碑碣、匾联、钟鼓和三国文化陈列馆、孔命苑等景点,集中保留、反映了“三国文化”的精髓。 我不知怎么评价我国这座唯一的君臣合祀庙宇。我想,古人这么做的初衷,也许是推崇他们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也许是两座庙宇相邻的时候,武侯祠这边车水马龙、香火拂云,而昭烈庙门可罗雀。要不,怎么会一反常理,将君臣次序倒过来,让诸葛亮深居后殿,享受着道教三清、释教佛陀一样的最高待遇。合祀也孔明,分祀也孔明。 实际上人们主祭的也是诸葛亮,从武侯祠的匾额、对联来看也集中地反映了这一主题。“名垂宇宙”、“勋高管乐”、“河岳英灵”、“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匪皋则伊”、“伊周经济”、“万古云霄一羽毛”等处处仰首即见的匾额,无不是对诸葛亮一生功勋、品德、智慧的高度赞扬及仰慕。羽毛使鸟兽富于文采,象征诸葛亮的名望高入云天,独一无二,万古莫及。 杜甫对诸葛亮的景仰也成就了后人的撰联。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全是杜甫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上联杜甫诗句,下联董必武撰。诸葛亮的功勋、才干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他部署军政胸有成算,使萧何、曹参逊色。诸葛亮的大名普天皆知,他那端肃清正的遗像使人敬仰。还有诸多楹联: 志见出师表; 好为梁父吟。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 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在众多楹联中,“攻心联”是一幅著名的治世名联,知名度很高。联曰:‘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南征,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孟获,使其心服。此联涉及内涵、典故甚多,并存在多种不同理解。联文可译为:能采取攻心服人的,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便会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并不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不能正确审时度势的统治者,其政令无论宽、严都会产生失误,后来治理蜀地的人应对此深思啊。此联作者是赵藩是云南大理府剑川县白族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夏,四川大旱,各地爆发了义和拳运动。新任川督岑春煊对此血腥镇压,赵藩作为岑的老师和下级,多次劝谏不果后,以此联相谏,被贬。 据说此联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好评。六十年代毛主席曾评说“诸葛一生唯谨慎”。谨慎,是诸葛亮一生事业之所系,也是诸葛亮治国当政之道。不管是火烧新野还是水淹七军,不管是借东风还是华容道,都是诸葛亮深思熟虑、稳操胜算的结果。如果说六出祁山是一如既往、精心筹划的执著追求,七擒孟获则是稳操胜算、攻心为上的长治久安。 总而言之,“万古云霄一羽毛”并非溢美之词,无论是战功政绩,智慧才干,还是品德操守,诸葛两均当之无愧。陈寿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张飞,最大的三峡移民
江轮行至云阳新县城,刚过傍晚,张飞庙展现在县城对面,参观结束回到船舱也不过九点钟。从窗外望去,江北山麓,霓虹照耀下的张飞庙格外醒目,尤其是高悬江边的“江上清风”四个大字闪亮中凸显庄重。我想,作为一代英雄,于1800多年后,在三峡工程中能够整体远貌搬迁,成为最大移民,继享万年香火,乃千古兴事、万古盛事。
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记得它原矗立于云阳老县城对岸的飞凤山麓上,琉璃粉墙、金碧辉煌的殿宇群,依山取势,气象巍峨,庙内碑刻书画也很丰富。据传,张飞在阆中被部将范强、张达暗害后,二人取其首级投奔东吴,行至云阳,闻说吴蜀讲和,便将其首级抛弃江中,为一渔翁捕鱼时打捞上岸,埋葬于飞凤山麓,世人在此立庙纪念,故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
现在的张飞庙整体西移了32公里。庙庙群依山座岩临江,与山水园林相互衬托,浑然一体。庙外黄桷梯道、石桥涧流、瀑潭藤萝、临溪茅亭、峻岩古木等景场,秀美清幽。庙内结义楼、书画廊、正殿、助风阁、望云轩、杜鹃亭、听涛亭等古建筑,布局严谨、层迭错落、独具一格,既有北方建筑雄奇的气度,又有南方建筑俊秀的质韵。庙外有许多上书“张”字大旗,迎风猎猎起舞。 走入庙内,一楼入目皆为名人字画木刻。 踏上陡峭的台阶走上二楼,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雕塑面江而立,率先映入眼帘。三人神态栩栩如生,背后桃花掩映,给人意气风发之感觉。周围画廊多为名家字画雕刻,各处楼板都有白色标注,盖取旧址之原样翻盖如此。三楼大殿当中为张飞铜像,此前泥塑无法整体迁移,匠心独具之雕塑家仿照原样,雕刻成张飞青铜座像。铜像若有所思,仿佛正在为蜀汉江山、百姓安乐遐思。铜像周围有张飞四个历史时期泥塑,主题分别为鞭打都邮、义释严颜、大战长坂坡及阆中遇难。大殿铜像上面,悬挂了"力扶汉鼎"的牌匾。 张飞庙还收藏汉唐以来的石刻、木刻、字画六百余件及新石器时期以来的其它文物千余件。尤其是字画碑刻,名家圣手,流派纷呈,各领风骚,不少为国内外所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在人们的眼中,张飞是一员勇猛的战将,但据《三国志集解》等一些史料记载,他还能写诗坐画,也是一位不错的书法家。 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张飞庙得到整体原貌搬迁三十里的殊遇,我想主要原因无非是两个:其一,无论是历史的还是文学的张飞形象,千百年在人们心目扎下了根,在三国人物中,人生最早知道恐怕就是张飞。人们喜欢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真诚坦率、心直口快且粗中有细的张飞。在民间,张飞不仅是名词,而且是形容词。其二,张飞及其张飞庙是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唯有借三峡工程发展和创新旅游才是硬道理。
历史上的张飞是蜀汉车骑将军、司隶校尉。年少时与关羽投靠刘备,三人恩如兄弟。刘备被公孙瓒表为平原相后刘备以其为別部司马。袁术讨刘备,刘备以张飞守下邳,但他与陶谦旧部曹豹发生冲突,招致丹杨兵开门引吕布破徐州。娶十三、四岁的夏侯氏为妻。曹操降荊州后引骑追击,刘备于长阪败逃,张飞引二十余骑,拆水断桥,终退曹军。从征赤壁和南郡之战,后被封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新亭侯。入蜀讨刘璋,于江州擒巴郡严颜,再定德阳、巴西等地。刘备得益州后赐张飞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兼领巴西太守。引军迂回至张郃军背后,于瓦口击败他。汉中之战时屯下辩,但友军吴兰为曹洪所破,被迫退走。刘备为汉中王,拜为右将军,假节。刘备称帝,封张飞为车骑将军,兼任司隶校尉,进封为西乡侯。刘备准备伐吴,张飞本率万人从中汇合,但为帐下将张达、范强所杀,他们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谥号为桓侯。 演义中的张飞是蜀汉车骑将军、五虎将之一。张飞与刘备和关羽桃园结义,张飞居第三。随刘备征讨黄巾,刘备终因功被朝廷受予平原相,后张飞鞭挞欲受赂的督邮。十八路诸侯讨董时,三英战吕布,其勇为世人所知。曹操以二虎竞食之计迫刘备讨袁术,刘备以张飞守徐州,诫禁酒,但还是因此而鞭打曹豹招致吕布东袭。刘备反曹后,反用劫寨计擒曹将刘岱,为刘备所赞。徐州终为曹操所破,张飞与刘备失散,占据古城。误以为降汉的关羽投敌,差点一矛将其杀掉。曹操降荊州后引骑追击,刘备败逃,张飞引二十余骑,立马于长阪桥,吓退曹军数十里。庞统死后刘备召其入蜀,张飞率军沿江而上,智擒巴郡太守严颜并生获之,张飞壮而释放。于葭萌关和马超战至夜间,双方点灯,终大战数百回合。瓦口关之战时扮作醉酒,智破张郃。后封为蜀汉五虎大将。及关羽卒,张飞悲痛万分,每日饮酒鞭打部下,导致为帐下将张达、范强所杀,他们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年仅五十五岁。
历史上的张飞,长期追随刘备,历经艰辛,忠心不二;雄壮威猛,英勇善战;尊贤爱士,敬慕君子;性格暴躁,遇下寡恩。罗贯中在塑造《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形像时,既保持这些特点,又按照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和审美观,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赋予其接近市民的出身,充份突出其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道德品格,凸显其鲁莽性格特色,一再渲染其真诚坦率、心直口快的个性,不时表现其粗中有细和较强的市井语言色彩。 张飞的这些性格都是老百姓的所喜爱的。由于喜欢他,人们又无不为他的暴躁卤莽、遇下寡恩的致命伤而惋惜。他的这种性格,既毁了他自己,也给蜀汉带来重大损失。 身为勇将,历经波折,性格急躁甚至暴躁一点,本不足怪,但驰骋疆场数十年,与士卒一起出生入死,甘苦与共,至少应该懂得善待部属这个起码的道理。然而,张飞却偏偏对士卒极其粗暴,动辄鞭挞致死。这当然要激起某些部下的不满甚至报复。果然,章武元年(221)六月,正当他准备从阆中出兵,到江州与刘备会合,一起伐吴之时,却被部将张达、范强杀害,并身首异处。一代虎将,壮志未酬,竟死于非命。陈寿评张飞说﹕“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这实在没有冤枉他。《三国演义》中也在总结他一生时发出了叹惜: 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 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 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郃定中州。 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