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常德会战老兵的记忆 常德日报报通讯员 曹先辉 文/图
他们年轻的时候与日寇浴血奋战,九死一生,如今虽已耄耋之年,但将他们在1943年常德会战中可歌可泣的血与火记忆汇聚在一起,那就是一部伟大的抗战英雄城史诗。
拜访抗战老兵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阳春三月,笔者的初中同学张裕生透露,有一位参加了1943年常德会战的老兵就住在他家的附近,笔者闻讯后前往探视。
笔者在石门县楚江镇刘家坪社区见到了这位抗战老兵。他叫马景刚,湘阴县人,1923年出生,今年92岁了。他递给笔者一张名片,上面影印有“互助抗日老兵论坛”颁发给他的证书:“您在1931—1945年反法西斯抗日战争中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访谈就此开始了。
马老说,1939年他16岁时考入衡阳机械化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第53军,军长是周福成,他在军部任上尉副官,后来调入第66军军部任少校军需主任。那时的军长是方靖,副军长是宋瑞珂。1944年8月宋瑞珂接任军长,参谋长是刘沐浴。66军下辖有199师、185师和13师。其中66军军部佩戴“上海”袖章,199师佩戴“苏州”袖章,185师佩戴“无锡”袖章,13师佩戴“镇江”袖章。
常德北门的外围战
马老说,1943年他所在的66军参加了常德会战的外围作战,部队先后克复了南县、安乡、津市、澧县和湖北的公安、沙市、松滋等地,当时军指挥部就驻扎在松滋河畔。12月上旬,66军199师第37团、第38团和第39团光复了常德北城门,作战指挥部(常益师管区)设在北门外丹阳楼的万缘寺,也就是现在的校场街华泰苑小区位置。
马老说,他所在的部队在北门一带打死了日寇400余人。从这些鬼子的尸体中他发现,这些鬼子都佩戴有一个比火柴盒还小一点的护身符,护身符袋子里面装着一尊金黄色的佛像。“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些侵略者是得不到佛菩萨保佑的,他们仍然遭到了可耻的下场。
会战后的常德街景
当马景刚老人回忆自己参加常德会战的情景时,他的心情十分激动,说到难过的地方时不禁老泪纵横。马老在会战期间负责军队的武器弹药、粮食、被褥和军饷的补给。虽然马老所在的部队在战争中仅仅负责常德会战的外围战,但他仍能看到这场战争的惨烈。他说:“日本鬼子见人就杀,所到之处奸淫掳掠,当我走进常德城里,看到战后的常德城较完好的房屋已经屈指可数了,记得常清街(人民路水星楼广场路段)上只有王麻子刀剪号和一家书店还存在。当时城里的大街小巷遍地皆是军人的尸体,全城没有一堵墙是没有留下弹痕的。我在城里看到的是中国军人不怕死,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死守常德城,最后为国捐躯,他们的壮烈牺牲惨状是无法形容的。”
“战后的常德城,我印象最深的是下南门十字街聚兴诚银行,也就是从前叫着常德宾馆,现在叫朗廷威斯汀酒店的那个地方,在这家银行的大门前会战前建造的那座水泥碉堡,在会战后已经面目全非残缺不全。而现在铁家桥巷对面的市老年病医院大门前,会战前建造的那座水泥碉堡,也已经被敌人的炮火轰毁,乱砖乱石堆成了一团,分辨不出碉堡的形状来。在这两座碉堡的四周躺满了日本鬼子的尸体,说明常德会战时敌我双方争夺这两座碉堡十分惨烈。”
常德会战后的经历
马景刚老人说,常德会战结束后,他所在的部队在常德住了一个多月后才离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马老所在的部队开往湖北武汉接受日军投降。到了人民解放军进军湖南的时候,1949年12月,他参加了陈明仁将军领导的和平起义。当时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军219师警卫连当副连长。军长是彭杰如,师长为周笃恭。
1950年12月,人民解放军安排他在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学习。肖劲光任校长,何长工任副校长,黄克诚任政委。1951年从中南军政大学毕业后,他因老伴华明丙是常德城北街“德寿堂药号(现朗州路益丰大药房滨湖店位置)”家的女儿,组织上照顾他,安排他在常德市东门外裕民米厂从事保卫工作。1952年他被调往湘潭棉纺厂工作。到了1958年,因党内清理阶级队伍他被劳教三年。此后一直无正式职业,靠做杂工谋生。
如今,常德会战研究会已经确认马景刚老人参加了1943年常德会战。经有关部门落实政策后马老开始领取社保,他如今每月领取社保金1000元,老伴每月享受低保金1000元,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每季度汇来900元。除此以外,民革常德市委、常德市1+1爱心志愿者联盟、常德会战研究会、上海市常德商会都经常慰向他。但他年事已高,病痛缠身,仍需要民众的关怀。
从马景刚老人翻开他多年尘封的记忆里,我们追忆起那些安息在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里的众多英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记住马景刚抗战老兵的一句话:“我们中国人要爱国,团结,奋发图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