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严维贡 于 2017-7-28 13:16 编辑
酷暑养生:三大原则四项注意!
夏季如何养生?营养师建议你,尽量遵循三大原则、做到四项注意: (1)三大原则是: 慎起居莫随意 。 夏季应坚持做到“晚睡早起中午休”。夏阳升得早,空气新鲜,起起床后到室外活动利于健身;中午气温高,适当午睡可补充夜眠不足。居室要经常通风、洒水,也可辅以窗口扇、吊扇及空调器以调节温度,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最高不超过30℃,湿度在60%上下。室内宜用日光灯,不用白炽灯照明。窗户宜悬挂淡绿色或浅蓝色窗帘,以增添阴凉幽静的感觉。有人测定,树木遮阳的墙壁表面,温度可低8℃左右,有藤蔓植物的阳台要低5℃左右,因此搞好住所绿化,其室内便会清新凉爽。夏季暑热外蒸,毛孔开放,人体易受风寒湿邪侵袭,故夏季不宜露宿,不能以地面、阳台为床,不能对扇、当窗而眠。
调饮食膏梁 。 夏季饮食以清淡、新鲜、易消化为主,如蔬果、蛋类、豆制品等,少食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烹调应注重色、香、味,以增进食欲。要多喝白开水或含微量元素的矿泉水;也可自己制作一些清凉食品,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及赤豆糕、酸梅汤、菊花茶等;还可以吃一些新鲜凉拌菜,加些醋、蒜泥、姜末等调味品,既能解暑祛湿、健脾益肾,又能抑菌杀菌、预防肠道病。
重养神莫躁狂 。 有研究指出,有10%的人夏季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异常,表现出情感障碍。古人说:“调息静心,尤如兆雪在心。”因此,入夏后,首先要思绪平静、心气和畅、情志愉悦,不可以热为热、急躁激动,甚至大动干戈,“心静自然凉”。在高温天气尽量少讲话,不做激烈体力活动和紧张的脑力思考,少在烈日下长时间地劳作和行走。《医书》指出:“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
(2)四项注意: 睡眠要充足 。 健康来自于睡眠,俗话说:“每天睡得好,八十不见老。”良好的睡眠能增强人体抗老防病能力。由于夏季蚊蝇骚扰,且天气炎热不适,常使人睡眠不足或睡得不香。因此,保证足够的睡眠是夏季保健的重要环节。首先,每天应午睡1--2小时;其次不能入睡太晚,以免打乱生物钟节律;第三,努力创造舒适、安静、和谐状态,使身心完全放松的入睡环境。
冷饮莫多食 。 过量地吃冷饮会刺激胃肠蠕动,缩短食物在胃肠内的停留时间,影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另外,人体热量在炎炎夏日里很难散发,体内胃肠温度也相对较高,骤然进食大量冷饮,会引起胃肠痉挛、腹痛等。
注意不久坐 。 老人家们常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其原因是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头(如椅、凳等)含水分较多,表面看来是干的,经太阳一晒,它便会向外散发潮气,久坐其上,能诱发痔疮、关节炎等。
外出当防晒。 夏季外出应尽量避开“骄阳似火”的晌午,确需外出时,要打遮阳伞或戴遮阳帽、太阳镜等,有条件者可在暴露部位涂抹防晒霜。烈日下劳作时,要定时休息。
饮食富钾、钠 。 盛夏人体多汗,常耗伤津液,使钾钠丢失较多。因此宜多补充水分和钾钠元素,如多吃一些水果及含钠食物,防止低血钾和低血钠的发生。
高温别贪凉 。 外出归来时,勿立即以冷水冲洗出汗的身体,以免全身毛孔突然闭合,使热量留于体内不得散发,造成寒湿体质 ;勿卧于砖地、水磨石地,防止引发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勿将空调温度开得过低,使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进出时人体难以适应;勿长时间让风扇直吹身体,以免人体调节失衡而致病。总之,热天适当出点汗有好处。
第四,预防皮肤病。如蚊虫叮咬、热痱、疮毒及凉席过敏症等,这些皮肤疾患常因瘙痒而用手抓挠,引起感染而痛苦不堪。另外,还有空调病、中暑、夏季情感障碍、亚健康状态的“苦夏”症等,都应及早预防、及时治疗。
夏季吃些姜好但不能太多。 “冬吃萝卜夏吃姜,百病不生颜不老。”这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养生之道。然而,生姜虽然是“容颜不老方”,但不宜过多食用,过多食用甚至会导致多种不适症状。
夏季适当吃姜有益。古医书《奇效良方》中有这样的记载:“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茄香一处捣。煎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每日清晨饮一杯,一世容颜长不老。”
我国传统中医认为,生姜性徽而味辛,功能健脾胃、散风寒,有“姜能疆御百邪,故谓之姜”之说。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人体容易内生干燥之气。生姜不仅能够刺激人体发汗,而且具有暖胃、祛痰、驱风、散寒、解毒等功效。
临床研究表明,生姜还有一种类似水杨酸的有机化合物,相当于血液的稀释剂和防凝剂,对降血脂、降血压、驱防心肌梗死,均有特殊作用。
生姜虽然作用很大,但夏季服用同样应该适可而止。由于生姜中含有大量姜辣素,如果空腹服用,或者一次性服用过多——往往容易给消化系统造成很大的吸收压力,还容易刺激肾脏,引起口干、喉痛、便秘、虚火上升等诸多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