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阳呈祥 于 2017-9-5 16:01 编辑
母亲的中元节
中元节,我们那里叫亡人节。小时候,对这个节的来历,传说,都不十分清楚。只是听大人们说,阴历七月,鬼门关大开,阴间的鬼魂可以在这个月回到阳间与亲人相会。
小时候,我对传说的真假并不关心,阴间的鬼魂是否来人间也不关心,只是觉得,可以在母亲接死去的亲人吃饭时,可以改善伙食,大享口福。记得我还不到十岁时,母亲选好七月十一至十四的一天,早早准备好四包纸钱(请人在包上写上字),香蜡,杀鸡,备鱼,有时还买一点肉,小菜也准备得很充分,茄子、苦瓜、韭菜、豆角等比平时要丰盛。我知道这一天肯定能饱饱的吃上美味了——这就是我最期盼的!
中午,母亲弄了满满的一桌菜,摆上家里的餐桌,一方立着四包纸钱,纸钱前方点燃香蜡,另三方摆放碗筷、酒盅,先往酒盅酌一些酒,再在碗里盛点饭,然后,用筷子在每道菜碗边轻轻敲击一下(表示夹菜),把筷子放在四位先人的饭碗上,以我们的口气呼唤爷爷、奶奶、家家(读ga,外婆)家公(外公),请吃饭。母亲做完这些,站在饭桌旁边,眼里噙着泪花,嘴里唠叨着。那时,我年幼不懂母亲的心事。只隐隐约约记得母亲讲了三方面的话,一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无法报答,说到动情处,常看到母亲潸然泪下,甚至泣不成声;二是愿先辈在那边(阴间)生活的幸福快乐;三是祈求先人保佑子孙平安健康。看到母亲哭泣时,我就靠近母亲,踮起脚用我那小手为母亲擦眼泪。一会儿,母亲把放在碗上的筷子拿下来,算是给先人接碗。嘱咐他们到外面好好玩玩,记得晚上回来领钱。简单的祭祀活动做完了,母亲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炒了一下,再盛进碗里,这才要我们一起去吃饭。 后来,我为人夫,为人父了。只好把母亲接到县里义务给我带小孩。那时居住条件很差,一家三代,就挤在二十几平米的公房里。那年中元节,母亲看到我这里实在不便接亡人,连个烧包的地方也没有。她硬是要我打电话告诉哥哥嫂嫂,叮嘱他们七月半无论如何要接一下先祖——天大的事也不能把这事忘了。 空闲的时候,母亲谈起她死后的事情。尽管我起劲地反对,可她依然坚持要谈。她说,她死后要埋葬在家乡。你们街上不能烧包,不准搞迷信。以后的清明节、七月半,你要是有空,就回家和哥哥嫂嫂一起祭奠一下,没空就面对家乡望一望,默记一下她的像就算是祭奠了。那时嫌母亲考虑太远,可现在记起来,却觉得母亲太伟大,考虑真周到!
工作时,离家在外,不能很好孝敬父母。空闲了,父母却不在。这也许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吧! 中元节,我在虔诚地祭奠父母,愿他们九泉有知!愿他们在那边平安吉祥,幸福安康!(蔡发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