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风 于 2017-9-16 11:29 编辑
临澧农业规模化发展系列随笔(3)
伟人故里唱“大风”
——临澧县修梅镇高桥村综合规模发展掠影
文/天风
原以为9月10日的雨,会惯性地下上一两天,没想到11日却云开日出了,就像天知道我们老干部网宣协会几位老同仁这天要去开国元勋林伯渠故居凉水井等地调研采访规模农业发展,需要一个晴日似的。
来到林老故居,下车伊始,热情大方、口齿伶俐的故居女讲解员立即迎上来,满面春风地开始了引导解说。我们随着讲解员从故居接待中心起步,走过纪念柱廊小坪场,在林伯渠故居景区示意牌前稍作流连和体会,即沿着通往“林伯渠故居红色纪念馆”的台阶拾级而上。登上阶顶,视野立即开阔起来,丘岗环抱的纪念馆和林伯渠铜像广场尽收眼底;山色青翠、主景赤红,大手笔绘出了一幅“伟人故里唱‘大风’”的壮美图景,而最贴近处更有一景令人无法忽视,此景应该叫做“泰山风骨”才贴切。一尊由林伯渠亲友耗资万余元从泰山采来的“泰山石”,一株枝遒叶茂的“临澧松”,构成一幅寓意丰满、浑然一体的美图意象;而那尊泰山石形如泰山,石面上岩筋历历,似大师手笔“江山如画”,其天然造化令人称奇。
因纪念馆尚未建成布展,我们便一面听着讲解员汩汩滔滔的林伯渠故事,一面沿山围小道向铜像广场方向漫步走去。来到铜像广场主台阶下,我们首先欣赏了一尊巨硕的“寿山石”布景,据介绍此石来自寿山,价值自然不菲;在这里,寿山石寄寓着林伯渠精神如磐、永固千秋。青石主台阶两旁翠柏拱卫,从阶底便可望见林伯渠铜像巍巍挺立,令人肃然起敬;走在与林老年龄数据吻合的台阶上,一步步坚实而有力,一步步激动而感慨;登上最后一级台阶,就是铜像广场正顶,讲解员引导我们向前来到林伯渠铜像前,肃然恭立,深深三鞠躬,表达对林老的深切缅怀和继承。
因为故居尚在修葺中,在故居前,村党支部书记李思佚向我们谈起了高桥村的规模发展话题。对了,关于“高桥村”这个村名似乎需要有所解释,本来林老故居所在村历来叫凉水井村,但前年的乡镇政区合并调整中,邻近几个村合并为一个村,起名“高桥村”,不过,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凉水井”已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红色符号。固然,伟人故里蕴含丰富的精神财富,但历史与自然因袭下来的贫困,仍然是当今需要面对的现实。李思佚书记介绍到,带领村民彻底走出贫困,上至中央,下至县委,鼓励走紧扣“三农”的规模发展之路,已被实践证明是最可行的发展路径。高桥村的规模发展与其他村有所同,又有所不同,同的是基本条件相同,瓶颈问题相同;不同是伟人故里,要求更高,发展更迫切。从村情出发,高桥村把规模眼光盯住“基础阵地、红色旅游、特色产业”三大主题上。“基础阵地”以“三园”为支柱,把林伯渠林修梅“故园”、九畹“田园”、高桥“家园”融为一体,做好规模发展;“红色旅游”以林老故里环境风物、旅游服务、本土文化等为抓手,追求规模前景;“特色产业”则以“太空莲”为龙头,发展多种经营和观光农业规模。李思佚书记介绍,他为太空莲项目曾三下江西,深入考察,求证可行性,并对太空莲品种的开发路径作了细致了解,甚至对湘莲的十二种菜肴的制作都做了具体研习。现在,高桥村通过土地流转,已形成六百余亩的太空莲种植区,莲子加工的机械化程度,已走在全县同项目前列。规模化农业发展为农民带来了直接的劳动解放和收益倍增,现在,高桥村正在远离贫困,步入小康村行列。当然,农业规模发展不是靠理想和蛮干就能实现的,开拓视野、科学决策、智力投入、争取各种扶持,都是重中之重。李思佚书记所以那么雄心勃勃、豪情万丈,自然首先是与该村先后争取到1.3亿资金支持分不开的。不过,李思佚也深知,这1.3亿是动力,更是压力,这钱可不是给你来办分配的,而是要扶持一个雄厚、持续、高效而富裕文明的大美乡村的。难怪李思佚和我们谈完,就立马去忙村上的事情,不见了人影。 一阵和风从摇摇曳曳的九畹荷田中吹过,不禁让人心生感慨:这金风阵阵,正可谓“伟人故里唱‘大风’”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