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严维贡 于 2017-11-5 12:27 编辑
(老人九十二岁,摄于鼎城港二口) 身体依赖药,那会犯大错 !
今天清早,我灯下捧读营养学专家、我的老师张圣华关于《网易财经报道中草药肝损害》的文章,大篇幅阐述了不少中药对肝脏有伤害作用。学习之后,我不得不有感而发。
数千年来,中草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恐怕不是几十本书能够写得完的。上至堂堂皇上,下到哇哇婴儿,应该都曾用过。
过去,我是非常迷信中药的。认为中药副作用小、可以治本、可以养生。因此,我曾经煨过中药、吃过中药丸子、泡过药酒·······
近几年来,通过学习营养学知识后,我对中药有了新的认识——不能沉迷、不能依赖。
人的一生,关键是均衡营养(这里重点是讲中药和营养的比较,不涉及到运动、心态和睡眠)。人的生命期间,说白了就是三大支柱:营养、保健、药物。最好的就是前面两个词,如果到了第三步——患上了非传染性疾病,需要长期吃药,那生命的质量就打了折口,有的甚至会人财两空。
是药三分毒,这是人人的口头语。下面,我还少做点分析吧。 据《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很多中药是有毒的。一般说来,中药的毒性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所谓狭义的毒性,指药物对人体的直接伤害。凡有毒之中药,多数性质激烈、作用竣猛,易毒害人体。其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安全性低。如:砒石、千金子、巴豆、乌头、马钱子等。若用之不当或超过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轻者伤身,重者毙命。正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云:“凡药物之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所谓广义的毒性有两个方面。
1. 凡能除病者,都可称之为毒药。”我们今天常说的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意思。 2 指药物的偏性。药物的偏性对人体肯定有双重作用:即能祛邪疗疾,又能造成伤害。如:黄芩、黄连苦寒清泄,即可清热泻火治疗热性病,又能伤阳败胃,引发寒邪内生或脾胃被伤等。干姜、肉桂、附子辛热,即可散寒温阳,治疗阳虚里寒,又能伤阳助火,引发火邪内生或津液被伤。
中药的毒性因素还很多:品种与生长地点,采摘的季节不同,炮制的方法有别等等。比如,杏仁,北方产的有毒,南方产的养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