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17-11-6 22:19 编辑
石门县市场服务中心驻黄莲棚村工作队队长熊哲荣 事 迹简 介 熊哲荣,男,石门县二都人,1963年2月出生,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先后在县林业局、太平林业站和磨市林业站、观国山林场工作,2008年2月任夹山公园管理处副主任(正科级),2011年3月任县市场服务中心副主任,2016年3月退线。2017年2月26日受命担任县市场服务中心驻壶瓶山镇黄莲棚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此后,他以精准扶贫为己任,全身心扑在扶贫工作上,并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主要事迹如下: 一、为扶贫,他服从安排义无反顾。 熊哲荣同志思想品质优良,顾全大局,服从安排。县市场服务中心新班子上任后,作为曾经的班子成员,他竭尽全力支持新班子工作。当工作需要他去距离县城150多公里、海拔高达1200多米的壶瓶山镇黄连棚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时,他隐瞒了自己身患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且需要长期服药的情况,于受命的第二天,就戴上行李,揣上各种药物,义无反顾地带领工作队员进驻扶贫点村开展工作。 该同志一进驻扶贫点村,就下到各家各户调查了解情况。他带病坚持全身心投入精准扶贫工作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扶贫工作队员,并感动了该村村支两委和村里的百姓,从而为扶贫工作队迅速掌握全村情况和打开扶贫工作局面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搞调研,他工作认真一丝不苟。 熊哲荣同志2月27日一到点村,就大力展开调查研究,仅3月份一个月,就用20多天时间,带领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道,走访了7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从而对村情和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做到了了如指掌。他日夜奔波与崇山峻岭之间,常常出没于百姓家中和田间地头,把自己融在百姓之中。仅仅两个多月时间,他就记录了一万多字的民情日记。其间,除了下山到壶瓶山镇开会,或者与点村干部一起给领导汇报之外,其余时间全把自己钉在点村。截止5月10日,熊哲荣同志住在点村展开工作的工作日就达60多个。 工作认真,一丝不苟,是熊哲荣同志的一惯工作作风。在扶贫点村,他把自己的这一作风发挥到了极致。为了掌握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致困原因和家庭详细情况,他坚持白天和村民一道下地劳动,晚上到农户家座谈,往往整理资料到深夜。他还认真学习领会各项扶贫政策,然后与镇连点干部、支村两委一道,利用下雨和晚上的时间,严格按照上级政策要求,对已经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四类人员和识别不精准的对象进行清理,使扶贫真正达到了精准,全村群众心服口服。县扶贫工作督查组督查该村扶贫工作时,听了百姓反映,看了有关资料后,对熊哲荣同志的工作态度和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抓产业,他一马当先不辞艰辛。 黄莲棚村处在远离县城150多公里、平均海拔1200多米的高寒山区,总面积为16177亩,其中,山地14477亩。由于该村属于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其树木、草药、山林和林副产品等动植物一律不准出境,加上茶叶季节至少晚山下一个月,赶不上价格而无法发展。同时由于全村严重缺水,于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烟叶,但由于长期种植,病虫大量发生并无法控制,导致了产量、品质和产值大量萎缩,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下降到了不足5000元。成了全县典型的深度贫困村之一。为了让村民找到新的发展产业,使村民尽快脱贫,并长期致富,熊哲荣带病到全村考察,广泛征求意见,并先后到外县、外省考察,为市场服务中心领导决策该村转产高山蔬菜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该村幅员辽阔,全村10个村民小组,最远的农户相距50多里上路,许多还需步行才能到达。尤其他自己负责帮扶的两个贫困家庭相距遥远。但为了工作,他全然不顾自己多病的身体,最多的,一天走过60多里山路。从今年2月底下到扶贫点村至今,他对全村的163户农家、7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3名低保户、7名五保户,实现了家家到、户户落,在村里入户走访座谈的步行路程共计超过了一千华里之多,下地和村民一起干农活近20次。 他熟悉扶贫工作政策,通过政策宣讲和解释,在扶贫点村化解纠纷20多次;他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并很好地落实了全村发展产业由烤烟向高山优质环保蔬菜种植的转向。他还利用村级班子换届,与工作队员、单位领导、结对帮扶责任人一道,逐组召开群众会,宣传扶贫政策,并在镇党委和县市场服务中心的领导下,与镇选举工作队一道主持村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很好地实现了群众、党员的愿望与组织意图的有机结合,为该村建好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