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925年8月,湘潭警察局受命抓捕毛泽东。毛泽东于8月28日离开韶山,先在邹蕴真长沙寓所避难,接着又随邹蕴真转移到汉寿县自己老家邹家大屋一间厢房内。邹蕴真不许任何人接见,亲自照料。一周时间后的一个黑夜,邹蕴真让毛泽东挑上木匠挑子,悄悄地将他送至十里远的南湖码头,搭乘通向长沙的客船转坐火车去广东——
“惟楚有才”,虽不敢说“于德为盛”,但常德人杰地灵,其人才在湖南历来是佼佼者。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含四师)读了五年半书,应该也有不少常德同学。目前我所知道的仅有三位,一位是汉寿县的邹蕴真,另外两位是安乡县的周夏藩和潘能源。毛泽东与他们都有过不平凡的交往和友谊,尤其与邹蕴真颇深。
邹蕴真:积极参加和支持毛泽东革命活动
《毛泽东青年之路 聚会荣湾镇》(覃晓光著)有着样一段叙述: 1918年4月14日,是“沩痴寄庐”最灿烂的一天。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毛泽东、蔡和森、萧子昇、萧植藩、陈绍休、罗章龙、邹鼎丞、张昆弟、邹蕴真、周名弟、陈书农、叶瑞龄、何叔衡、李维汉14人,来到这座小院,举行新民学会成立大会……算起来,从1915年9月毛泽东发出《征友启事》,到1917年冬筹备组织,到这次在刘家台子举行新民学会成立会议,前后经过了上百次讨论。……推荐毛泽东和邹蕴真(1)起草会章……毛泽东、邹蕴真开初起草的会章写得很长,对学会的发展前途写得较多,学会的活动写得很具体……会上讨论通过了会章。 逄先知、金冲及编著的《毛泽东传》、蒋建农著的《毛泽东传》和郑谦、韦金著的《毛泽东之路》等毛泽东专著大都有这样的记载。但也有说是邹鼎丞和毛泽东起草新民学会章程的,尚需进一步考究。
《毛泽东青年之路》还在介绍新民学会成立会议人员生平时说: 邹蕴真:(1893-1985)一师毕业后,以教书为业。‘马日事变’之前,他参加了毛泽东在长沙组织的许多革命活动。解放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这位邹蕴真是湖南常德人,1893年出生于汉寿县株木山乡邹家坪村一富户家庭,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和毛泽东同在湖南一师八班,他的名字在韶山毛泽东故居陈列馆内那本同学录里紧排在毛泽东后面。
韶山毛主席故居的同学录,紧排在毛泽东后面的名字叫邹蕴真(珍)
邹藴真与毛泽东的深交起源于一次寒假共同护校,交往中邹蕴真对毛泽东心生敬仰。从此,在邹蕴真热心参加、积极支持毛泽东组织的革命活动中,同窗友情也不断深化。1919年10月,毛泽东母亲病逝写信给邹蕴真说:“这是人生一个痛苦之关,像吾等长日在外未能略尽奉养之力的人,尤其生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利人的,自己的母亲是属于第三种人。” 从他和毛泽东共同起草新民学会章程来看,他当初的革命积极性是很高的,他在新民会员特别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非同一般。 1917年11月,桂系军阀谭浩明的军队大败湖南督军傅良佐的军队时,毛泽东和邹蕴真为保护湖南一师,组织100多名同学机智地与之作战,取得“一百破三千”的战绩。1919年7月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邹蕴真鼎力资助并四处奔波暗中推销。1920年9月,邹蕴真资助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他和何叔衡等20余人都是骨干。1921年8月,邹蕴真任《湖南通俗教育报》编辑时,协助毛泽东与何叔衡,在长沙船山学社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同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开办附属学校并任校长,邹蕴真任教员并协同毛泽民制订学生参加校外劳动新方案。 特别值得记载的是,邹蕴真曾两次帮助毛泽东避难。 1924年初,毛泽东扮成农民,潜来长沙城西邹蕴真寓所避难。因为当时毛泽东领导长沙市三叉矶纺织厂工人运动被反动政府悬赏拾伍万元现洋通缉。当时邹蕴真在长沙市一中学教书。 1925年8月,毛泽东在韶山开展“平粜阻禁”斗争,湘潭警察局受命抓捕毛泽东。毛泽东于8月28日离开韶山,先在邹蕴真寓所避难,接着又随邹蕴真转移到汉寿县自己老家邹家大屋一间厢房内。邹蕴真不许任何人接见,亲自照料。一周时间后,毛泽东决定与参加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期学习的庞叔侃、周振岳同去广东。一个黑夜,邹蕴真让毛泽东挑上木匠挑子,悄悄地将他送至十里远的南湖码头,搭乘通向长沙的客船转坐火车去广东。为了信守对学友的承诺,邹蕴真对这件事一直守口如瓶。 由于邹蕴真因嘴唇生理缺陷而自卑,加之历史原因和阶级局限,自那时起,邹蕴真便离开了民主革命阵营,践行自己“教育救国”的志愿,直到全国解放。但他对毛泽东的革命活动依然同情,有一次毛泽东因经费紧缺来信求援,他慷慨捐寄出500块银元。
故居原址3000平方米,原为木质结构的“邹家大院”,现已改建成一所小学了,只剩下一间平房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春毛主席从莫斯科回国不久,致函邀邹蕴真前往北京。邹蕴真记叙道:“润芝兄用小包车将我接入私人客厅,畅谈达3个小时之久,感情依旧,毫无半点官僚习气……”。事后,邹蕴真回老家交出田地、粮食和埋在地下的20两黄金、400块银元等财产。中共中央统战部介绍邹蕴真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任编辑,两年以后,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直到1985年7月在京病逝,享年92岁。著有《国学概论》《哲学概论》《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等。
周夏藩、潘能源与毛泽东谈教育和安乡掌故
毛泽东青年时期,多次到洞庭湖“游学”。1921年 4月底他以湖南省督学身份,和新民学会会友、附小教员易礼容、陈书农三人,从长沙出发,先后考察岳阳、湘阴、华容、南县、安乡、常德,历时半个月,考察学校教育,进行社会调查,沿途写通讯寄《湖南通俗教育报》发表。安乡是毛泽东此行的第五站。 毛泽东一行身穿蓝布长袍,臂夹油纸雨伞,带着简易行李,从南县乘一只小木船顺松滋河驶进安乡县城船码头。他在县城考察教育、见识了水情后,就去拜访他在一师的同学。 《毛泽东青年足迹》载: 毛泽东在安乡有两个一师的同学,一个是住在安障乡的周夏藩,一个是住在安全乡的潘能源。毛泽东来到岩塿口周家。周很热情,为了招待毛泽东等人,专门请了本地有名的厨师做饭,毛泽东等人在这里住了两天。周不仅给毛谈教育,也谈安乡的掌故。既然毛是从岳阳来的,没有少聊岳阳楼。 …… 但易礼容惊奇地问,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并没到过岳阳,怎么会写得如历其境的千古名作。 周夏藩就给他们讲范仲淹读书安乡的故事,并说清康熙安乡进士张明先写的《书台夜雨》诗回答了这个问题:“胜状高楼记岳阳,谁知踪迹始安乡。荒台夜夜芭蕉雨,野沼年年翰墨香。事业当时留史册,典型此地见宫墙。梦中遥意潇湘景,鹳港悠悠澹水长。”这首诗既概括了范仲淹这段少年攻读生活,也就是说范仲淹最起码经过了岳阳楼。 周夏藩,又名周存恪。曾有一子、名周纪裕,曾官至国民党湖南省府议员。卒年不详,葬于今安障乡岩楼口村周胡家屋场。九八年前,周纪裕之女儿、女婿等曾在此寻过根,问过祖。 据何江南、何俊《毛泽东与安乡同学》一文说,毛泽东离开周家后,在周夏藩的带领下,一行走过五十多里路,过了安生乡梅景窖渡口,找到了另一名一师同学潘能源(又名潘晓跃)。潘能源向毛泽东介绍了赵子龙的洗马池、太平军的营址、杨幺的打鼓台;谈及了柳宗元来安乡县黄山头结识的段弘古、乾隆来安乡寻访的潘相……
(2016年9月14日)
参阅: 1、《毛泽东传》逄先知,金冲及编著 2、《毛泽东传》蒋建农著 3、《毛泽东之路》郑谦、韦金著 4、《毛泽东青年之路》覃晓光著 5、吕春《影响毛泽东一生的六个女人》 6、朱能毅 《毛泽东与同窗邹蕴真的友情》 7、江南、何俊《毛泽东与安乡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