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18-1-15 21:27 编辑
熊哲荣同志事迹简介 熊哲荣,男,石门县二都人,1963年2月出生,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先后在县林业局、太平林业站和磨市林业站、观国山林场工作,2008年2月任夹山公园管理处副主任(正科级),2011年3月任县市场服务中心副主任,2016年3月退线后,被县市场服务中心派往壶瓶山镇黄莲棚村扶贫。2017年2月26日受命担任县市场服务中心驻壶瓶山镇黄莲棚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近两年来,他以精准扶贫为己任,克服身体等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并开创了全新的工作局面,受到上级和当地百姓的高度好评。其主要事迹如下: 一、为扶贫,他揣上药瓶驻守在大山上。 2016年3月,熊哲荣从石门县市场服务中心副主任职位上退下时,正遇上该中心扶贫点黄连棚村工作队青黄不接。尽管领导了解熊哲荣的身体健康状况,但无奈中,依然将希望的目光投向了德才兼备、经验丰富、作风踏实的熊哲荣。 其实,熊哲荣前去扶贫,困难再多再多。首先就是他5年前患上的肾功能不全疾病。他之所以从夹山公园管理处正科级副主任职位调往县市场服务中心,就是因为这里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可以边工作边调养身体,更何况黄连棚是个距县城150多公里、平均海拔高达1200左右的大山区?然而扶贫要人紧迫,一时挑不到合适人选,领导只好试探一下他的态度。没想到,他竟支字没提困难,毫不犹豫接受了这副重担,并话如钢珠,掷地有声地说,按照我的身体状况,确实不宜进山扶贫,但为了山里的百姓早日脱贫,我愿去! 今年初,新任县市场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盛孝望听说了熊哲荣的身体状况后,亲自当面征求意见。熊哲荣依然毫不动摇地说:“为了大山里的百姓早日脱贫,我愿意继续驻守在大山里!困难再大,我也能克服!”一席肺腑之言,让盛孝望感动得湿润了眼眶。 其实,熊哲荣心里非常清楚,自己身患的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必须长期服药治疗,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大问题。西药副作用大,他就一直在家服用中药。但上山扶贫,扛着药罐进农家,既不方便,也会让人生疑。于是,他把中药制成药丸带上,边服药边工作。每次回城休息,就悄悄住进医院吊几天吊瓶,然后拔了针头再上山。 今年9月的一天,熊哲荣正在村里和村民一起干活,突然一阵天昏地转,顿时全身直冒冷汗,大家急忙把他扶回村部。他自知原委,只好回县城检查,结果,血压已回升到110-170汞柱,肾脏重要指标肌酐已超正常值50%,被医生强行留下住院。然而,熊哲荣挂牵着山里的贫困百姓,身体状况稍有好转,又返回了黄连棚。 一年来,他带病坚持扶贫工作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扶贫工作队员,更感动着黄连棚村全村的百姓。村民们说,熊书记背着药丸住在村里领着我们干,我们脱贫有望了! 二、为百姓,他踏着泥泞穿行于云雾中。 今年2月27日,黄连棚村还是一片冰天雪地。熊哲荣就踏着冰雪进了山。一到村里,他就立即展开调查研究。他知道,要实现精准扶贫,必须全面摸清村上每家每户的真实情况,扶贫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和精准。于是,他带领工作队员舒兆元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与村干部一起家家到,户户落,并把7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重点进行了走访。 黄连棚村许多地方不通公路,只能靠步行。同时,位于高寒山区的黄连棚的春季阴雨连绵,并多数时间被大雾笼罩。雾中还夹着雨水。熊哲荣几乎每天都要穿着深筒雨靴,艰难行走在满是泥泞的山间小路上。身上雨水汗水交融,湿了再干,干了又湿,回到住户,浑身瘫软,但他毫无怨言。 大山里的春季白天时间短。为了对村情和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做到了如指掌,熊哲荣不仅白天奔波于崇山峻岭之间和百姓的田间地头,还利用晚上农民收工回家后的空隙,到农户家中用拉家常的方式了解情况和征求意见,并在两个多月时间中,记下了一万多字的民情日记。其间,除了下山到壶瓶山镇开会,或者与点村干部一起给领导汇报之外,其余时间全把自己钉在村上和村民中。到年底,熊哲荣住在村上开展工作的工作日就达305个。 工作认真,一丝不苟,是熊哲荣一惯的工作作风。在扶贫点村,他把自己的这一作风发挥到了极致。为了把调查得到的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致困原因和家庭详细情况内化于心,他几乎每天都整理资料到深夜。他还认真学习和熟记各项扶贫政策,然后与镇连点干部、支村两委一道,利用下雨天和晚上的时间,严格按照上级政策要求,对已经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四类人员和识别不精准的对象进行清理。扶贫的精准,使全村群众心服口服。他把自己的心融在百姓之中,百姓对他的认可溢于言表。县扶贫工作督查组督查该村扶贫工作时,听了百姓的反映,看了有关资料后,无不对熊哲荣的工作赞赏有加。 三、夯基础,他不辞艰辛战斗在山涧里。 熊哲荣第一次上黄连棚,就感到了村上基础设施的匮乏。全村除有一条简易公里从壶瓶山通到村部之外,各组几乎全不通公路,农户的交通就更不消说。人畜饮用水,也全靠老天爷照顾,即便有的农户自己在屋旁挖个小坑储水,但遇上天旱季节,就只能干着急;用电更成问题,由于山高路远,一条电线牵到农户家里,经长距离线路损耗后的电压很低,有的农户家中甚至连日光灯都无法启燃。 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和村民共享改革成果的重要前提,必须首先搞好。熊哲荣决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搞好水、电、路三大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时间,他就带领工作队员和支村两委,在海拔高达1200多米的贫瘠大山里完成整修公路9.4公里,计划通往湖北鹤峰县的3公里公路也已完成路基;合理选点,修建了12个蓄水池,总容量达1000立方米,入户水管也基本敷设完毕;同时还完成异地搬迁7户23人,其中绝大部分已经入住;完成危房改造19户47人,其中覆盖了1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部建设也正在进行之中。 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展开,使黄连棚村的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许多百姓说,我们过去去湖北鹤峰赶场,路程虽只七、八里,但一个来回要走足半天,没想到工作队给我们通公路后,开“麻木”只要“一单烟”的功夫就到了。 四、抓产业,他奉献光热温暖着百姓心。 黄莲棚村处在平均海拔1200多米的高寒山区,总面积为16177亩,其中14477亩属于山地。由于该村属于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其树木、草药、山林和林副产品等动植物一律不准出境,加上茶叶季节至少晚山下一个月,赶不上价格而无法发展。同时由于全村严重缺水,于是村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烟叶,但由于长期种植,病虫大量发生并无法控制,致使产量、品质和产值大量萎缩,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下降到了不足5000元。成了全县典型的深度贫困村之一。县市场服务中心的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经反复考察问计,决定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发展蔬菜这个新的产业使村民脱贫,并长期致富。 熊哲荣立即行动。他带病在全村各家各户上门广泛征求意见,开了5个屋场会,还先后去外县、外省考察,为市场服务中心领导该村转产高山蔬菜决策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然而,该村地域辽阔,全村10个村民小组,最远的农户相距50多里山路,不少农户需步行才能到达。但为了给百姓发展新的产业,他全然不顾自己的病痛,一天最多爬过60多里山路。 12月2日,大雨倾盆。但给黄连棚村争取到的新建冻库的设备需运上山去。熊哲荣头天晚上将设备装上货车后,当日清早就开上自己的小“现代”提前向黄连棚进发,不料在黄虎港路段前轮突然抱死,加上路滑,车冲下了水沟,险些摔下万丈悬崖。与死神擦肩而过,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仍然想到设备到村后需安排卸车,于是他丢下车,马上另外请车向村里赶去。拉设备的货车因道路原因,从南北镇绕道80多公里进入江坪时便已天黑,再往山上爬行时又卡在了半山的简易隧道中。熊哲荣获悉,立即带人冒雨从村里赶往现场施救。把设备从车上卸下,将车开出隧道,再把设备重新装上车,他干得全身直冒冷汗,将设备运到村里时,已经天亮。村里人说,象他这样,没病的都要干出病来。 由于他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黄连棚村现已开启了由烤烟向高山优质环保蔬菜种植的产业转向。为了给村民提供种子、肥料、培管技术、蔬菜销售一条龙优质服务,他牵头成立了黄连棚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社长。通过双向深入考察,该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南北镇雅吉村野鸡坪蔬菜合作社和新田县蔬菜合作社的意向性合作协议也已经达成,还请进全国知名蔬菜企业“东升”集团来石门考察,初步达成了在我县建立20万亩蔬菜基地意向。 如今走进黄连棚,村民屋前房后,崇山峻岭之上,随时可见蔬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到2017年底,全村贫困户已经全部达到“一高于,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明年,全村的蔬菜将全面起势,加上往湖北鹤峰的公路一通,运输调件将得到根本性改善,村民经济状况将会更好。村里的百姓都说,熊书记带病为村里奉献的光和热,真的富了百姓家,暖了大家心! 2018年元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