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元锐 于 2018-2-28 13:07 编辑
春节过后,迎来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 古人称夜为"宵",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在这皓月高悬,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延续新春的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庆佳节,其乐融融。唉!那份永恒的年味,闹元宵的历史文化盛典已成了远逝的回味。 小镇以往欢庆元宵节活动丰富多彩,商家会把这天推向新的高潮。这一天里最重要的是商铺,作坊请先生,招学徒进门拜师,酒礼开张鸿发,似如现在的招聘活动一样。然后商会组识活动灵官菩萨出栅,菩萨从上街的灵官庙请出来,从上沿下在炸着爆竹的商铺经过。老板请着抡菩萨的得力后生,赤博上阵跑得一潮浪的抢菩萨,观众喝彩打喔嗬!抢得菩萨的预示着一年福星高照,财运旺盛,连着几天共享庆贺…… 抢菩萨后紧接着是;舞龙灯,龙头高昂,身尾飞扬,穿云裂帛。狮子翻着筋斗,滚舞绣球接鐘而来。一群七,八岁的伢儿从头到脚套着一身黄色溜丘的连襟衣,画着猴脸顽皮活泼地翻筋斗,恶作剧的搞笑妙趣横生。队伍从头至尾一支响板队,由大竹劈开分破,噼打岀‘噼啪’之声维持秩序,二个野人嘎嘎(外婆) 翻穿皮袍子,手舞足蹈。三班锣鼓‘嚓嚓锵’喇叭吹得;呜呀呜呀那里呀,日呀日啦日嘀呀…… 高翘队装扮戏剧人物,别看他们悠然自得的高人一等,台上一分钟,可是台下十年功哩!最后的压台戏是游‘亭子’以一人高为一层,最高至五层,分为几个头。用小孩扮成古典戏剧角色,如三国中的刘,关,张,西游记中的师徒等。小演员坐绑在铁杆分头上,外用戏装遮档。造型多彩各异。如站在刀尖上的造型,用一支假鞋把小孩坐绑连在导具刀尖上。 现在还有七十余岁的老头回味:老子那时六,七岁,绑在四层高的铁杆上扮猴王,起始只觉好玩,没想到尿急又下不来憋得难受,搞得老子眼泪和着尿水一起滚了出来,下面抬亭子的还以为下了雨哩……太平床比较安全稳定,由四人抬花轿样的坐着二,三个小孩扮个古典剧情人物就行了。 整个新年以正月十五元宵为高潮,小镇一至沉浸在欢悦的气氛中,更有四大戏班;同乐班,天元班,文华班,瑞利班日夜连台唱对台戲。吸引了四乡八达的亲戚朋友来走动。他们来看亭子品戏剧,沉浸在欢乐的亲情友好中。那年代的风情单纯而又神祕,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过年闹元宵看热闹,身在其中,还真有点儿今古奇观的感觉呢?每年春节照常如此,这样大的规模的排场可是要钱财支配的哟?那时的小镇得益于沅水码头水运经济繁荣,全是由商会组织,商家自愿出资筹备的呃,可想那个年代的有钱人并非都是“为富不仁”的喔! 现在过春节。老年人除了围着一桌子厌食的酒肉,青年人沉迷在电子游戏外,最热闹的可算是“春运”了。曾经的;沅水渔舸曾飞舟,浪里簰筏从天降,樯橹灰飞逝流水,年味欢腾承古今。在社会的不但更新发展中,浓郁的历史文化已渐行渐远,尽管目前在努力修复历史文化的传承…… 但什么叫;不忘初心!只有身历其境,才会使你想忘也忘记不了。远古的小镇就像一杯醇厚的老酒,使人沉醉在以往的浓郁中!那是不可磨灭的历史烙印啊!! (1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