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86|回复: 8

杨嗣昌笔下的太阳山(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7 08: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嗣昌笔下的太阳山(上)
   
    杨嗣昌是常德的一位著名历史人物,他不仅当过明末内阁首辅,干国谋政,而且著述颇丰,影响深远。
    《杨嗣昌集》是他毕生从政著文的心血结晶,也是留给常德人民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是今人研究常德历史乃至整个明王朝史的重要文献。尤以为其《游梁山记》(以下简称《游记》),对于今天挖掘和弘扬太阳山文化,开发建设太阳山新景区很有参考价值。
    此文大约写在明万历年间晚期(即公元1619年之前),是杨嗣昌半官半隐闲寄家乡时,与其外祖父一众同游太阳山而作。全文由七个篇章组成。杨氏以炽热的爱乡情怀,独到的美学观念,精要的文辞义理,把太阳山的美景佳致、文脉史据娓娓道来,尽书笔底。七篇文章字字珠玑,一读再读,仍让人感到特别亲切,回味无穷。其要有四:
《游记》考证了太阳山的山名正误
    自唐天宝以来,太阳山名即有两说,一曰阳山,二曰梁山。对此,杨公引经据典进行了考辨。他说:“余考郡志,曰是阳山。先时祀阳山神,以梁松配,而后因名曰梁山。此未有所据。”这段话有四层意思:一是经他考据地方志书,确认此山原名就是阳山;二是人们很早就在此祭祀阳山之神;三是因让汉梁松配享阳山庙后才叫梁山;特别是杨公认为,即使因为梁松配享,改称梁山也是没有根据的。
文章引有关典籍作了充分论证后,不无遗憾地指出,就连唐代曾任朗州司马多年的刘禹锡“为诗亦弗审,而曰‘汉家都尉旧征蛮’,误也。”而且,他特别表示以梁松之姓代阳山之名“则尤可笑,彼特不欲山冒其姓耳(译意:说他实在不想这山冒梁的姓氏呢)”。
    杨先生的考据论辩是理据确凿、实实在在的。宋代王应麟《玉海·周书·王会》记载:“区阳,以鳖封。鳖封者,若彘,前后有首。区阳,亦戎之名。补曰:盛弘之《荆州记》:‘武陵郡西有阳山,山有兽如鹿,前后有头,常以一头食,一头行,山中时有见之者。’”这是迄今最早的“阳山”地名信息,即周天子赐封得名,至今已三千余年。人们口口传称阳山为梁山,是在“唐天宝六年(公元747)梁松庙食于山”以后,比周天子赐名阳山晚了二千多年。今仍有称阳山为梁山者,乃习惯使然,无可非议。不过,在而今的正式文书中已正名为太阳山,简称阳山,梁山之名已不再见诸书卷了。
《游记》提供了太阳山的古代地理信息
    杨嗣昌一行游阳山,是从荣庄王“怀陵”园处“攀枝执条”“迂回而上”的。他以阳山庙为中心,记下了当年各条游路的走向:从庙门向左往南下——观音桥——白龙涧——韩婆岭——松毛塔——观音寺,路约十里,崎岖不平;从庙门左走往东下——金凤嘴——鼓响坡——风门洞——玄真观,路十来里,蜿蜒曲折;自庙门往右走从西北下——两碗水——十二岭——灵泉寺,路程二十里,遥远坎坷;不左不右直向南登台阶而上,是庙门前的一座山峰,一里左右,路很平坦。再由庙后攀藤而上,正北一座山峰,三里路程,险要峻峭。前面的山峰,当地人称它面山(即今天然太阳神像处)。立于面山之巅,西面远望是浮山群峰(今属临澧);东面则是药山群岭(今属津市)。由面山南走西下,是马鬃岭;后面山峰,形如发髻,故称髻子峰。由面山往北走再东下,则是虎耳岩。
    杨氏游记中上述的大量地名山名,古往今来多流行人们口头,杨嗣昌游后才见于书卷。这不仅有利今人游访,为以后修撰阳山志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历史地理资料。由于沧桑变化,昔日的游路走向及沿途景物亦大有改变,如所记之寺观和“怀陵”,今仅存遗址遗迹,其中多为现代人为毁损,实在可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7 10: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余考郡志,曰是阳山。先时祀阳山神,以梁松配,而后因名曰梁山。此未有所据。”正本清源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7 11: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余考郡志,曰是阳山。先时祀阳山神,以梁松配,而后因名曰梁山。此未有所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7 13: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氏以炽热的爱乡情怀,独到的美学观念,精要的文辞义理,把太阳山的美景佳致、文脉史据娓娓道来,尽书笔底。七篇文章字字珠玑,一读再读,仍让人感到特别亲切,回味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7 16: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号字微,湖南武陵县碴口坡人,明代官员。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杨嗣昌中进士,步入仕途,历任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等职。崇祯十年(1638年),杨嗣昌任兵部尚书,用“四正六隅”、“十面之网”之策镇压农民起义军,荐熊文灿总理六省军务。崇祯十四年(1642年),熊文灿失职,杨嗣昌亲自出京督师,被张献忠以走致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当时杨嗣昌已重病,听闻襄王朱翊铭被杀,因自感有愧于崇祯帝的信赖惧罪自尽而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7 19: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7 20: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陵郡西有阳山,山有兽如鹿,前后有头,常以一头食,一头行,山中时有见之者。’”这是迄今最早的“阳山”地名信息,即周天子赐封得名,至今已三千余年。人们口口传称阳山为梁山,是在“唐天宝六年(公元747)梁松庙食于山”以后,比周天子赐名阳山晚了二千多年。今仍有称阳山为梁山者,乃习惯使然,无可非议。不过,在而今的正式文书中已正名为太阳山,简称阳山,梁山之名已不再见诸书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7 23: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3 09: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02:01 , Processed in 0.03743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