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罗永常 于 2018-3-17 11:17 编辑
散文 丁玲与她的方竹拐杖 罗 永 常
当代文学巨匠、斯大林文学奖的获得者之一丁玲,已经离开我们走了,但她的丈夫陈明却把她生前用过的一根方竹拐杖,作为稀世宝贝珍藏着。 提起这根方竹拐杖,又唤起我们对丁玲的怀念。 1982年10月23日,阔别家乡60余载的丁玲,在湖南省文联主席、也是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友康濯,省文联执行主席任光椿等的陪同下,来到桃花源参观。 他们穿过桃林,跨过穷林桥,越过菊圃,一路谈笑风生,不知不觉到了方竹亭跟前。这亭子八方八角,三门一窗,古色古香,因在它的周围长了百余株方竹,故名方竹亭。 走进亭内,丁老凝视着那些古老的碑刻,用手抚着墙壁,感慨道:“老伙计,咱们分手60余载呐,你还是这么健朗啊,唉!”这一声喟叹,道出了江山不老人易老的真谛啊! 丁玲原名蒋冰之,她14岁进入桃源县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后,每逢节假日,她和同学结伴来到桃花源,或踏青,或凭吊古迹,或探讨人生,或抨击封建制度......那时,她还是一位天真活泼的小姑娘,然而,当她故地重游之时,已是满头银丝,岁月在她宽阔的脸上镌刻下一道道痕迹。这流水的年华,怎不令作家感慨呢! 出得亭来,只见四周长满了方竹。这竹最大也只不过拇指般粗细,你别看它只那么点大,据说有数千年了,有“八千岁”之美誉。更令人惊奇的是,根根四方楞正,有梭有角。桃花源的竹子为何是方的呢?莫非是桃花潭的水能使“圆”变“方”?还是真有菩萨显灵不成?! 在我胡思乱想之际,只见丁老躬下身去,用手在竹竿上摩挲着,良久才说:“竹子大都是圆的,唯有桃花源有这么几竿方竹,这真是老天爷的杰作。推而论之,人世间倒有不少相似之处。到了紧要关头,圆滑世故的人多,有梭有角的敢说真话的人少啊!” “丁老一生坦白真诚,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写真的,讲真的,如同清辉之月。假如您不写一篇《三八有感》,不写一篇《在医院中》,中国文坛不知要被您统治多少年呢!”著名作家任光椿无不调侃地说:“这方竹如同人生的一面镜子,但愿更多的人到‘镜子’面前来照照吧!” “小杨,”康濯见丁玲如此钟爱方竹,便对桃源县文化局副局长杨志业说:“请你给丁老砍一根方竹做拐杖吧。” 当丁老接过拐杖时,无不动情地说:“这是家乡父老乡亲送给女儿的无价之宝啊!”说着,便将手中的那根罗汉拐杖扔进了桃花溪,任其顺水飘去。 继而,杨志业又要为康濯砍一根拐杖,康老连忙制止道:“只有丁老才配!”这话掷地有声,沉甸甸的啊! 方竹属竹中珍品,在全国只发现桃花源有方竹,也不过百余根而已,供游人观赏,从不准砍来送人的。从国家的部长到省长,都未赠过方竹拐杖,在全中国唯有丁玲有这么一根方竹拐杖! 方竹是丁老品德和个性的写照。人们崇拜她的作品,更推崇她的品德。不论是身处顺境,还是身处逆境,她总是正气凛凛,铁骨铮铮,坚持真理,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不屈服任何威逼利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了“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第一生命。”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她用笔和国民党进行战斗,坐过国民党的大牢,到延安后,也因写了一篇《三八有感》的杂文,“炮弹打近了些”,“伤害了一些同志”,此后,日子就不大好过了。特别是1955年,她被打成“丁陈反党集团”后,其间经受了12年北大荒的风雪严寒和5年的铁窗生涯,直到1979年才平反回到北京,在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遭的磨难最重,时间最长,创伤最深。“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丁玲的一生,证实了瞿秋白这个辉煌惨烈的人生预言。 的确,她无愧于家乡人民送给她的方竹拐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