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裁判原则彰显了法治进步
证据裁判原则,是指依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原则,亦即必须依据经过法定的正式的证据调查程序后具有证据能力的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没有证据不得认定犯罪事实。 近期新闻报道,吉林省东辽县凌云乡会民村刘忠林背负了故意杀人罪名28年后,终于得以平反昭雪。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于今年4月20日,对刘忠林故意杀人一案再审改判,判决刘忠林无罪。 1990年10月,东辽县凌云乡会民村村民报警称,在河边附近的白菜地里发现一具女性尸体。经公安侦查后确认,这是一年前失踪的郑殿荣。随后,刘忠林被指涉嫌故意杀死郑殿荣,被判处死缓。实际上,该案在当时存在着众多的疑点:对刘忠林定罪的直接证据仅有他本人的有罪供述,但其认罪后曾多次翻供;刘忠林在对作案过程、方式、动机等前后有多个不同的供述;最为关键的目击证人,最初证实带走被害人的人数是2人。就连死者家属也不相信刘忠林是凶手,并且卷中材料有证据表明刘忠林曾受到过刑讯逼供。 吉林省高院经再审后判决:“原判认定原审被告人刘忠林杀死被害人郑殿荣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原公诉机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依法应予纠正。故判决刘忠林无罪。”刘忠林时隔28年终于得以平冤,虽然说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但谁也不愿意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去验证。 刘忠林案的经历和赵作海案、念斌案,或是呼格案、聂树斌案都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这些案件发生在同样的时代,有同样的历史背景,也有同样的成因。最高法院在今年两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称:“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加强审判监督,以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错案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再审改判刑事案件6747件,其中依法纠正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等重大冤错案件39件78人,并依法予以国家赔偿,让正义最终得以实现,以纠正错案推动法治进步。” 我们认为,错案虽然令人痛心,但这也是从反向来推动司法进步的一种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制度建设和不断的司法改革,各级司法机关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等原则,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高法院工作报告显示,各级法院共对2943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1931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努力做到了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对刘忠林的无罪释放说明了国家对依法治国的坚持,对有法可依的坚守,对国家公职人员失误的纠正,也是对国家法制未来的昭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