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国演义》 —剖析“苦肉计”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常为人们形容两厢情愿的口头禅。而这句俗语是源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献密计黄盖受刑” ,即谓“苦肉计”。 正史上是没有周瑜打黄盖“苦肉计”一说的。而《演义》又何以描述的神乎其神?显然是作者参照有关史籍编造出来的。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卷五十四,黄盖对周瑜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并以“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裴注】《江表传》载有黄盖诈降书,曰:“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曹操见书后,又“特见行人,密问之,口敕曰:‘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受爵赏,超于前后也’。” 可见。用火攻和诈降计,是黄盖向周瑜提出的。但是,上项记述于小说家之写作有三点可利用之处: 一是“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既是“首尾相接”,必须要有连结器物。那么,以铁链相连则为最佳选择。于是罗先生再把蒋干请出,二次过江,坠入瑜设圈套,被软禁西山,得见庞统,同归曹营,献上连环计,使曹操锁战船于大江,只待周瑜来“烧而走也”。一篇“庞统巧授连环计”跃然纸上。 二是既然黄盖献有诈降计,如何取信曹操确为兵家大虑,此结不解,诈降难成。然史书未作交待。所幸罗先生智谋广远,想出了个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以他那如刀之笔,在纸上打了黄盖“五十脊杖”,又安排蔡中、蔡和去向曹操暗通消息。如此,“苦肉计”成矣。 三“曹公特见行人”,是“苦肉计”成败的又一关键。非能人难堪此大任。故尔,罗先生挑选了江东机辩名士阚泽先生往曹营下书。经过阚先生一番巧言辩说,使曹操信而不疑,“苦肉计”得以最后配套完成。 赤壁之役,黄盖作战英勇,中流矢落水,经韩当相救,得以生还。只有箭伤,未有脊杖伤痕。赤壁战后,黄盖来武陵任太守,建有良绩,并逝于任上。 不论是否有“苦肉计”,赤壁之战黄盖诈降曹操的事实是存在的。诸如《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记载其中,予以确认。既如此,周瑜定是妥善解决了取信曹操这个至关诈降成败的问题的,或许不叫“苦肉计”,或许不是阚泽下书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