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皓月挂在树梢。禾场上,我尾随母亲,母亲牵着弟弟,弟弟一步三晃,望着微笑的月亮,跟着妈妈边走边唱:
伯妈牵着元弟,也接着唱:
澧水一带民间,充满泥土气息的童歌,就是我们孩提时唯一的也是丰富的文化营养。记得“七坐八爬”的时候,我们就唱起《推磨歌》了。我们坐在爸妈腿上,爸妈拉着我的两只小手,一前一后交替拐着,仿佛在推磨,有节奏地唱道:
呀呀学语时,跟着爸妈唱:“芝麻小,果果多,两岁伢伢会唱歌。你唱歌,我唱歌,我的歌儿用船拖,一船拖到毛家坡,毛家坡上歌挤歌……” 稍能跑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唱童谣。和弟弟边击掌边唱道:
或者唱“黄毛丫头,睡到饭熟。听到碗响,爬起来乱抢。抢个缺碗,吃一百碗。”姐姐毕竟大我三岁,不与我们一般见识。 小伙计们多了,童谣也就进入游戏中。如《赶强偷》: 齐:叮叮当当,喊门香香。 甲:后头走的哪一个? 乙:走的王大哥。 甲:喝烟哒去,喝茶哒去。 乙:不喝你的烟,不喝你的茶,只问你的北瓜有好大? 齐:喔!赶强偷(小偷),赶强偷。
炎热的夏夜,丝逢不动,热得喘气,我们喊《唤风歌》:
一般游戏开头,往往推诿。这时《点将歌》派上用场了: 还有“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打的就是他!”唱着歌,按一人一字点下去,最后一字落在谁,就归谁开始。 渐渐大了,还调侃新娘子来。新娘子哭嫁上轿,我们在一旁瞎起哄:“新姑儿上轿,撒泡大尿。”“灶里烧个大粑粑,新姑儿吃了打哈哈。”索性唱起“新姑儿新姑儿你不哭,转个弯儿就是你的屋。新姑儿新姑儿你笑一笑,转过弯儿就是你的灶。”最后跟着新娘花轿,伴随着锣鼓唢呐声齐声喊:“阿鹊尾巴长,舂米嫁姑娘。姑娘嫁,我也嫁,我给姑娘背伞把……”
比《倒歌》和唱《盘歌》不仅快乐,而且益智。如:
盘歌一问一答,下面这首歌一直刻在脑际里:
不耐烦了,回道“大锣小锣!”齐喊:“敲破你的狗脑壳!”一般是两个玩,从头开始说,说到最后一句,各自拿出右手,用大拇指和食指组成一个叉,向对方的头叉过去,叉到了算赢。这首童谣知识丰富,顶针辞格,朗朗上口,极易记住,如洞庭湖、湖北、扁鱼等地物名称就是首先在这首歌中知道的。 唱得最多又最好的,要数《拍手歌》了,我们乐此不疲,花样不断翻新。唱这种歌实际上也是唱歌比赛。开始是大人们和小孩拍唱:
稍大,小孩们开始一对一的击掌对歌了,内容既有现成的,也有随心所出的。如互相勉励讲卫生:加强对动物的理性认识。到了读书时候,行为规范方面的《拍手歌》不胜枚举,也就不属于乡土之类了。 至今还记得一首较长的童谣,有故事情节,知识性较强,幽默诙谐,也全是家乡方言俚语,照录在此,作为此文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