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151|回复: 10

西南行之一·再读“边城”·作者 钟兴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7 16: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幽兰居士 于 2015-7-10 16:32 编辑

                                                                                 再读“边城”
       边城,位于湘、渝、黔的交界处。上初中时,我就读过沈从文先生的名著《边城》。当时对书中所描写的“边城”——这个“三不管”的世界一小角隅的风土人情以及山民那种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的理解,还只是懵懵懂懂的。没想到半个世纪过去之后,我便有幸亲临边城,再次品读了《边城》。
    还真有些出乎意料之外,湖南、贵州、重庆两省一市,竟然就在这一块石滩上分出了界限。站在洪安镇码头,朝茶峒古镇望去,便可以看到沈从文先生手书的“边城”。这两个红色的大字刻写在摩崖峭壁之上,与滔滔的酉水相映成辉不免引起了游子的众多遐想与怀思。
    茶峒古镇,属湖南花垣县所管辖。它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那些古色古香的吊脚小楼。飞檐画角、密集的商铺也呈现出古朴的底蕴。那些依水而起的吊脚小楼,好像就是用木头撑在河堤的斜坡上面的。我饶有兴趣地数了一家,那支撑小楼的长长短短的柱子竟有十六根。“四两拨千斤”,建筑师们巧用力学的原理,让那些不大的长长短短的木头支撑起舒适漂亮而又别有风情的吊脚楼,实在是一大创举。
    街边就停泊着许多游船和画舫。酉水(沅水的上游),平日里静静地流淌,沙石累积而成的河床里,清澈的河水游鱼可数。乘上游船或是画舫,欣赏两岸风光确实是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只是前几天接连下大雨,上游的水急逼下来在此便出现了浊浪滔滔的景观。站在街道边,看到咆哮如雷的酉水就在这些吊脚小楼旁边汹涌而过,除了有些震撼外更多的则是惊喜。浪头打过来时,便淹没了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窄窄的街道。如织的游人高兴地站在稍高处,赏识着平生罕见的奇观异景。有一处地势较低,游人要到前面去就必须等如潮的浪涛退下之后。浪潮一落下,游人就成群结队地欢呼着嘻笑着赶紧跑过去。假若没有把握准时间,那浪潮涌上来后,至少要把你的鞋袜打湿个透。
    茶峒镇随处都能看到以“翠翠”两个字命名的茶楼或是酒家、商铺什么的。同伴中有人不解,我便告知这些商家都是想借大作家沈从文老先生的笔来彰显自己门面的文化内蕴故而如此取名的。在《边城》一书中,有一处沈老先生是这样写的:“为了住处两山多竹篁,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便给这个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
    “翠翠”,即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中女主人的芳名。所以在茶峒这一旯小角隅里,“翠翠”是随处可见。在《边城》中所描写的那一座白色小塔,今日依然屹立在茶峒古镇对面的绿树丛林中,只是再也寻不到那一只历经风雨沧桑的破旧的渡船和“翠翠”的爷爷老船夫。
在茶峒古镇酉水边有一座“大联坊”。联坊里书写了上百副联,都是有关边城的。其中有一联是这样写的:
     “尖山似笔倒写蓝天一张纸,墨客如云长留边城千古书。”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茶峒古镇,通过洪茶大桥便进入了“渝东南第一门”的重庆市秀山县洪安镇。
     来到四川东南门户,便真正体会到了“车行万里今登天府,足下咫尺先入秀山”的含义与魅力。
      我们把行李放在一家名为“三不管岛酒店”,稍作休息之后便开始揽天府国秀山之风情。
“三不管岛酒店”与茶峒古镇隔酉水而望,它连结重庆秀山县洪安镇的是一条长长的游廊。游廊前的大圆柱上刻有一副很有意思的联:“湘不管黔不管我馆,山也转水也转人传”。游廊的横梁和两旁的柱子均雕饰得古色古香,特别是两旁悬挂着的椭圆形的大红灯笼令人仿佛进入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不同的是我们都不是“刘姥姥”,而只是到此一游的匆匆过客。
      站在游廊上,山山水水尽收眼底。这时我们便看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游廊北侧的水面,西侧则是平静而清澈的,那儿还有渔夫正在撒网捕鱼。金色的阳光洒在水面上,与白色的渔网,黑色的小船构成了一幅颇具诗意的水墨画。然而,它的南面和东面则是浑浊而且波涛滚滚。原来是酉水由南流经至此,急骤地转了一个大弯然后折向东流去。故而使我们这些游人,在此真正领略到了“泾渭分明”的意境。
     这时一个在电视中方能看到的惊人镜头又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从对岸下来了四个孩童,小的不过七八岁光景,大的也不过十一二岁。他们赤裸着下身,把衣服鞋袜举在头顶上或是挟在腋窝下,沿着那条天然的“泾渭”分界线淌水而来。此时虽是四月下旬,但我们穿着毛线衣站在岸上都还感到些许凉意。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望着那几个孩子,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前面的那个男孩也许早就“淌”出了经验,所以此际如履平地,没会儿功夫就顺利地抵达了洪安镇的河堤边。他一边穿衣服一边向伙伴们招手。那最后面的一个小男孩,虽是身子时有摇晃,但放在头顶上抓衣服的那只手始终没有动。
     洪安镇的中心校,就在“三不管岛酒店”的不远处。校舍规模宏大,布局也很讲究。它应该是这边城这方圆十多里最好的学校。听当地人说,对岸的那些学生,只要不是数九寒冬季节,其它时候为了图方便走捷径都是淌水过来上学读书的。
     洪安镇的古戏台,就座落在“三不管岛”的前面。戏台两旁的看台依在,望着这个戏台,大有一种“风情秀美人文锦绣唯此边城堪仰慕,初恋朦胧好梦依稀犹思野渡可追寻”之感。
在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旧址时,我的耳际便响起了沈从文先生说的“日月交替,因文产生历史。民族兴衰,事在人为”。穿过司令部旧址,我们便来到了当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挺进大西南的纪念碑前。仰头注视着刘伯承、邓小平那炯炯有神的目光,脑海中不禁翻腾起革命先驱为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而冒着枪林弹雨舍生忘死血战沙场的悲壮情景……
     为了更好地读懂“边城”,我和山梅不顾疲倦决心到黔之边走一走。
出了“渝东南第一门”,沿西北方向没走多远,就闻到了一股特别醉人的花香。顺着花香,我们来到了一座名叫“翠翠”的农家庄园。庄园里成片成片的橘子花和柚子的花开得正艳,蜂蝶在花间飞来舞去。那些不知名的鸟儿,在欢乐的歌唱。
     出了“翠翠”农家庄园,我们顺着一条石径继续往前走。站在高处,我们没有看到像茶峒和洪安镇那样的集镇,路两旁也只是稀稀落落的人家。我们一打听,才知此处已是贵州地界了。纵眼望去,发现此地没有什么集镇,在前面只有几户依山而居的农家。而那些农舍,规模都不大。我们不免有些失意,就在这时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经过一番探寻,发现这流水就出自于一丛灌木林中。灌木林下方有一条小溪,溪水一直向下流去。
     我们的沅江,据说就发源于这贵州省的青峰山。青峰山到底在哪儿呢?我登高远望了许久,始终没有得到答案。涓涓细流归大海。但愿这一涓滴能融入我们的沅江,然后归洞庭出长江。
沈从文先生曾经说过:以前有人说湘西,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其实不尽然……沈老先生在他的《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中有这样的话语:“凡有机会追随了屈原溯江而行那条长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旅客和商人,若打量由陆路入黔入川,不经古夜郎国,不经永顺、龙山,都应当明白‘镇筸’是个可以安顿他的行李最可靠也最舒适的地方。”
     今日重读《边城》,便真正体会到了:边城,确实是一个“可以安顿行李最可靠也最舒适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7 17: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除了读,更在于“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7 18: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尖山似笔倒写蓝天一张纸,墨客如云长留边城千古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7 22: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问候老师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7 23: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钟兴珉先生的这篇《再读边城》,实际上是一篇优秀的边城游记,透过游记,我们不仅了解了边城今昔,也进一步读懂了沈从文的《边城》。这的确是一篇好散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8 06: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钟兴珉先生的《再读边城》,一篇优美的散文游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0: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萦怀多少事,有幸到边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0: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歌争唱晚,今日看边城。遍野花香溢,龙吟处处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5 20: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歌争唱晚,今日看边城。遍野花香溢,龙吟处处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7 09: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两篇钟老的游记,写得很好。自然美景跃然纸上,小城兴衰呼之欲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06:53 , Processed in 0.0471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