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汉平 于 2018-6-30 14:38 编辑
郑家驿古乡话“桃源擂茶”[原创] 一一2018年6月26曰桃源县老干网宣协会非遗文化采风随笔之四
一上午的观摩丶采访……个个收获颇丰。面对酷暑,现在剩最后的一道话题, 郑家驿古乡话“桃源擂茶”。 入乡随俗。听听导游介绍,这先从郑家驿千年古乡说起。说它古,舜帝时代, 湘西苗族部落首领善卷书圣不愿为官, 从武陵太阳山一度隐迹郑家驿丰隆山, 据说舜帝南巡时也一度追至此山中, 与善卷先生茶述天下事甚为投机……现此山建有丰隆寺。至先秦, 古楚三闾大夫屈原, 他的《楚辞》中多处提及“丰隆” “澄溪”, 正是在郑家驿古乡处。那个时期, 是否有过擂茶?现无法考证。至东汉就有了“桃源擂茶”美丽传奇故事两说, 似乎是桃源沅水之滨家喻户晓的事了。一说是‘公元48年,也就是东汉末年,62岁的伏波将军马援在离郑家驿乡不到5公里的夷望溪一带征战。一代名将率4万大军,一路浩荡,过洞庭,入沅水,征讨那一带的‘ 五溪蛮’。 由于‘五溪蛮’ 顽强据险阻击,在山深水疾的沅水两岸,又遇到炎夏酷暑和疾疫,马援大军不得不凿洞避暑和寻找新的突破口。但是面临军士极易中暑战斗力减弱而一筹莫展时,当时一位善良的老妪用‘三生汤’即由生姜、生米、生茶配制而成,为他们终于解暑避疫。后命名为擂茶。’另一个版本的擂茶来历,‘也是东汉末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兵征南蛮首领孟获,路经毗邻乌有村【现桃花源古镇】,几万大军遇瘟疫,诸葛亮遍访当地土民,也是遇一善良老妪献‘三生汤’秘方,终于为大军解疫情,从而留下‘七擒七纵孟获’ 团结少数民族休生养息的千古佳话。’两说都与炎夏酷暑有关, 怪不得非遗文化采风安排此时节来品味“桃源擂茶” ,因为这也是桃源的一种独有的古文化值得回味。据元《经世大典. 站赤》和《析津志. 天下站名》记载, 元朝开始设郑家市站, 为桃源三个马驿之一。 茶马古道, 马啼声声, 十里茶香。可以想象, 昔日送信驿卒飞驶至此, 喝上一碗擂茶, 将会是何等惬意! 桃源人年纪大些的,特别是沅水两岸的更晓得,擂茶之所以得名还在于一个‘擂’字。记得儿时家中要喝擂茶之前,长辈必取来擂茶钵,这是江南窑特别烧制的似锅似漏斗的窑器,內面有均匀凸凹齿纹。擂茶棒也是特制的,只能由花椒树或山姜子树做成。三生原料也不只姜、茶叶、大米,还有一定的熟芝蔴、花生、黄豆和少量花椒。材料配齐后就由小辈或主妇将用料放进擂缽里,然后用手抓擂茶棒,在缽中转圈擂碎,大约30多分钟左右,擂茶料就制成了。再放进冷水,让其湿透就行,倒进早巳烧开水的锅中。几分钟时间,擂茶制成。这就是名符其实的手工桃源擂茶,也是常德沅水一带人家别有风味的地方特色饮品。 更有趣的莫过于喝擂茶的氛围。桃源县沅水一带,一般是伢子满周岁和三、六、九生日直到十五岁出童关赈酒,都一定要早歺或中午喝擂茶。俗称喝‘心素’,意即避邪去秽,保伢子一生平安;无论是赈酒和平时打平伙喝擂茶,还讲究的是‘押桌’。除了米花、油条、冷火揪【油粑粑】、棕叶粑……等点心外,就是各种各样的干莱,一大桌摆齐,琳琅满目,令人馋涎欲滴;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可以在擂茶桌上谈天说地吹牛……也可以随喝随走,不拘一格。以至于现在桃源县城数十家擂茶馆,都是按滿滿’押桌’ 喝擂茶, 基本上按人头15元结账, 顾客图个清淡丶便宜丶快捷;老板图个 生意热闹。尤其是提倡不兴大办赈酒之风后, 擂茶馆生意更加红火, 顾客络绎不绝!所以,无论是来自那里的游子, 有幸能到桃源一带品味上“桃源擂茶”, 即能开怀畅饮,又是桃源古文化和地方风味的一种开心享受! 俗话说,’热在三伏’。今曰, 适逢进入头伏第三天, 非遗文化采风组一行刚好两桌, 在这郑家驿古乡品味“桃源擂茶”, 笑谈古今; 大口喝擂茶, 却是甚为畅意!这会儿, 就是一种很好的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的氛围。有人当即表示, 回去后, 一定为弘扬和推动桃源非遗文化产业和旅游文化及县域经济发展, 好好书上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