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881|回复: 23

做个好父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 11: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做 个 好 父 母
全市优秀家庭教育征文入选篇
aea6be8a-6ff9-435d-ab2e-8e8de6cb7100.jpg

    看到标题,也许有人会问?谁不想做个好父母?谁又不是好父母?这还用你来说!天下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
    是的,在我们父母的眼中,我们都非常的爱自己的孩子,当问起你有多爱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有父母会说:为了孩子,我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面临重大灾难的时候,的确看到不少父母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全孩子的镜头,特别是在汶川地震中就有这样的感人场面 。
    因为如此爱孩子,所以,就出现了:什么都不让孩子做的过度的保护、过分的关心;什么最好的都给孩子的过度的爱、过度的付出;什么都不放心要做指导的过高的期望、过多的干涉;什么都不满意的过多的指责、过多批评……这些扭曲的爱,使孩子陷入无望、无奈、无能、无情、无措……的境地。倒真的成了父母付出的越多,孩子就越感到痛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说穿了,因为这些父母没有弄懂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的爱才是孩子需要的爱? 所以,我们一厢情愿的说自己是好父母,而实际上孩子却不以为然,甚至是非常的不认同。那要如何爱孩子呢?
    一、“懂”是爱的前提,爱其所是。
    “爱其所是”是什么意思?就是爱孩子本来的样子。爱其所是,不是有条件的爱,或者是爱你所期待的样子。每个孩子就像是一粒种子,它可能是花的种子,也可能是树的种子,还可能其他植物的种子,有的可能春天开花,有的必须要到秋天冬天。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需求去让花变成果,或是等不得冬天的盛开必须要他春天开放,或者只能做圆圆的红苹果而不能做长长的黄香蕉。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就是,你能做到像镜子一样的爱你的孩子的本来吗?镜子对来到它身边的任何人都是展现他本来的样子,没有丝毫的歪曲。爱聪明听话乖巧懂事成绩好的孩子,谁都会,谁都不会吝啬爱,唯独对学习差、淘气的“问题孩子”,你会爱吗?会。会耐心吗?包容吗?可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父母的宽容,会让孩子有一个更宽松的成长空间;父母的爱和耐心会让孩子如其所是地成长,成为他自己。你的引导,更是成为他的镜子和榜样!
    记得一次有个心理医生带她的孩子来到了一个搞潜能开发的老师身边,聊了一整个下午,出来的时候,我问,其实是代他妈妈问的:“怎样啊?收获大不大啊?帅哥!”他定定地望着我,对我说,“我觉得她很懂我!”他妈妈听了,泥塑在哪里了,苦笑……
这是不是告诉我们,仅仅爱孩子是不够的,还要懂孩子才行啊!怎样才是懂孩子?
    一要懂孩子的心理,予其所需。每个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外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说的很清楚。0-3岁的孩子,需要足够的安全感与信任感, 3-6岁的孩子需要足够的价值感,被认同感。……..关键时期的需求我们都要给足,否则你的孩子会陷入困顿之中,试想:一个安全感信任感不足的孩子会幸福吗?生活中,他会自我怀疑,会对他人对这个世界不信任,你觉得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不说对他身体的健康有多大的影响,至少对他的人际交往是会有致命打击的,这孩子会一辈子都觉得没有真正的知心朋友,他不会敞开心扉交朋友,同时他又觉得周围的人都不懂他,他会一辈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寻找这样一个懂他的人。而那种没有价值感的孩子呢?一辈子都在刷存在感,找到存在的价值,他会用各种方法索取爱,有的是掌控的方式,不断地问:“你爱不爱我?”“我好爱你,你也要爱我”;有的是用给的方式来要,你看见社会上总有一些“好”人哪怕委曲求全也要不断付出的;有的却是用破坏的方式吸引你的注意,像有的孩子调皮捣蛋成绩不好,滋事打架偷东西…….无所不尽变着花样,他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就是在刷存在感,是希望被你看到引起你的注意,寻求你的爱而已。如此看来,你只有懂了孩子,你才能知道你的孩子需要什么?需要你看到什么?需要的是怎样的爱?你也才能给到他所需要的爱。有人如是说,人在0-7岁将所有的人生剧本都已写好,未来的岁月只不过是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演绎着相同的剧本。想想实在是很有道理啊!爱孩子,真的老母鸡都会的,而我们是人,应该爱的更有艺术更有价值!
    爱孩子本来的样子,就是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生命轨迹,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人生经历,每个人都要经历他的不同人生。上天为我们“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何苦让他们成为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呢?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他最想成为的那个人”,而不是你期望成为的那个人。非常记得今年上半年很火的一部纪录片《镜子》里的那个六年级的小女孩,她说的很震撼我的一句话 “我只想成为我自己!”她在提醒我们,我们父母只是接引孩子来到世间的菩萨,他如何生长,如何经历他的生命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是呵护、就只是引领、就只是欣赏、就只是静静的等待,静待花开!纪伯伦的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读懂了,你就会是个真正的好父母!
    二要懂孩子的个性特征,爱其所实。经常有父母问我:老师,我的孩子一点也不合群;我的孩子很不听话;我的孩子脾气好大性子好爆;我的孩子做事写作业好慢好拖拉……
    你觉得他的不好,是他自己的感受么?记得那时带班,我自己是个火烧火燎的急性子,做事情讲究效率,讲究快速,当然也就要求孩子们快点,结果一个很斯文的女孩写了一篇日记,大谈因为听了我的话,做事快的坏处:骑快车差点出了车祸,快走差点摔倒沟里,考试题目检查快了差点失分等例子来说明,虽然有些牵强,但说明了一点,每个人的个性不同,行事风格就不相同。因此,作为父母,就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要懂你的孩子是什么气质类型的。他的强项是什么,他的短板是什么,这样你才清楚你如何带你的孩子,才会扬长避短,轻松应对。才不会让孩子和你老较劲,觉得孩子好难带。比如说一个力量型的孩子,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敢于挑战,脾气急躁,刚强,易感情用事,反应迅速,自我为中心,情绪明显表露于外,但持续时间不长,一会儿春光灿烂猪八戒,一会儿哭得像泪人儿。你的孩子是这样的人吗?那你如何带他?你老批评他坐不住,你老要他安静,你老要他只做一件事,那比杀了他还难受,所以,碰到这样的孩子,你们可能一言不合,他就跟你吹胡子瞪眼睛,甚至是摔东摔西,当你怒不可遏的说:“你给我滚出去!”他立马走人,有多远就会滚多远。但如果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多血质的孩子,他就不同了,他会问“妈妈,我要滚到那里去?”是不是让你哭笑不得?而如果是抑郁质和粘液质的孩子,他会这样想:“妈妈不爱我了,我该怎么办?”如果想不开,抑郁质的孩子可能会做让你一辈子都后悔的事,自残或自杀,虽然,有的孩子没有表露出来这么强烈,但在内在已经被深深的伤害了,就成为了他的一个情绪按钮。当后来,有类似事情出现的时候,他立马会爆发。不用我多举例,我们常常在身边就会看见这样的人,挨了批评,很小很小的,抑或只是语气重点,这孩子会反应强烈,让你说“至于吗?”可是,确实他受不了啊!这就是按到了他的情绪按钮,指引曾经的伤害,似乎外面没有伤口,但内心里伤口依然存在!
    当然,还有每个孩子的智力特征不同,有的在语言方面有天赋,有的则在运动方面格外机敏,还有的在音乐艺术方面有特长。我们父母能通过自己观察和科学手段,了解孩子的这些潜能,就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很感慨一个幼儿园的园长的儿子学习书法的例子,本来,父母想他补习数学提高文化类的成绩,考一个好大学,可是,不管怎样补习,数学成绩总在60-80分徘徊,而且每次都为补习数学两人闹得不愉快。他后来知道孩子的艺术天分高,于是去学习书法,三个月相当于别人一年的成绩,一年下来,本市没有可以提升他的老师了,最可喜的是,从来不需要妈妈提醒要写字了,电游也不打了,一有空闲,就去钻研写字看书法之类的书了。你说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也是让他父母头痛不已,觉得两个幼儿园的孩子都没有他烦人的孩子啊。找到孩子的爆点,你轻轻一触,他就被引爆了,自动自发,多好!
    三要读懂孩子的爱语,予其所需。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对爱需求的方式是各个不同的,掌握了这点,也会让我们的孩子觉得你是懂他的。你的孩子可能只需要一点水,你却给了他整个海洋,这就泛滥成灾了;他明明要的是果腹的食物,你却给的是饮料,他明明想要睡觉,你却给他一堆食物,这和我们常说的答非所问,拍马屁拍到屁股上去了有异曲同工之处。也许你的孩子他什么都不要,只要你片刻的默默的陪伴,他甚至不需要你说话,不要你做任何事,只要看到你就好,感受到你在就好。可是,我们很多父母似乎都没法给到。这也成了有些孩子的奢侈品,就像那个外国孩子的故事:“爸爸,我用40美元买你一天的时间陪我玩好吗?”看的是否泪奔!你知道你的孩子也是这样的吗?尤其是我们的父亲,常常以“男主外女主内”作为法宝,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妈妈,其实是最大的错误。所以,我们常听说,中国的家庭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孩子和一个抓狂的母亲加上一个缺位的父亲组成的!那怎么才会有好的孩子才会有融洽的家庭,社会又怎么和谐的了?非常记得那次去一所学校给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我让孩子画了一幅画“六一儿童节”,孩子们都画了自己的心愿,我问其中的一个孩子,他六一最想得到什么礼物?他说想爸爸妈妈陪她过六一,还有个孩子自直接跑到我身边,仰着头对我说,我想抱抱老师,于是没等我反应,就紧紧的抱住了我……我们懂孩子对爱的需求吗?你看,一个需要的是精美的礼物,一个需要的是肢体的接触 ,温暖的陪伴,还有的就是需要你的赞美,有心理学家说:“12岁前,你要完成3万次对孩子的赞美!”你这样做了吗?
    我们常说开车要驾驶证,养鸡养鸭也要培训证,因为没有证,会失去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唯独我们做父母,啥证都没有,而关乎的是孩子的一生,关乎的是你的家族的传承,关乎的是祖国的未来!想想我们都觉得后怕!而仅仅是后怕吗?不是有很多清华北大的学子是“空心人”,到了这样的高等学府,有这样的聪明才智,父母国家培养了这许多年,却没有人生的目标,不知道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有的一跃而下,是不是很惨不忍睹?所以,作为父母,有个聪明的孩子,我们庆幸,我们感恩,但我们如何爱他给他怎样的爱,真的是值得你思考,我觉得:只有要让他们成为他自己!才是教育和爱的最高境界!
    二、把握爱的尺度,理性的爱。    爱孩子,每个人都会,但理智的爱孩子确实是很多父母需要修炼的课题。
    教育孩子既要有规矩也要有爱,爱和规矩不可或缺。几乎每个父母都知道这点,但也几乎每个父母会认为做规矩比爱孩子要难得多。确实,爱孩子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本能,而做规矩是逆着本能去限制孩子,结果很多父母明明知道什么是规矩,也知道爱孩子要规矩,却不忍心去给孩子规矩。看上去这是爱孩子,实质上是在用爱的明义在亵渎规矩的神圣;尤其是有的父母以规矩之名发泄自己的愤怒,结果伤害了孩子。做规矩是什么?是把感性的爱上升到理性的爱,若是缺乏理性,这样的爱终究会玷污了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
    中国有句古话:“养不教,父之过”,管教孩子是为人父母的天职,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圣经》上也这样说:“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所以正是因为爱孩子,我们才管教甚至鞭打。管教和规矩都是因为爱,是一种理性的爱。一个父母,若只知道爱孩子,而不忍心去管教孩子,其实算不上是真正的父母。
    尤其是有些父母口口声声说爱自己的孩子,他的爱却像窗外的风来的快,去的也快,当孩子做了不如自己意的事让自己生气时,对孩子的爱马上抵不住自己的怒气,其结果是随着自己的情绪做规矩,动辄怒吼暴力。所以,爱孩子听话可爱时的爱算不上是真正的爱。不忍心做规矩和凭情绪做规矩都不可取。那真正的爱是怎么的呢?《圣经》中对爱的定义:“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不是嫉妒”。应该是“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爱是带有规矩的爱。”这就像我们中国的太极图一样,透着规矩和爱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看那太极图圆美的曲线,体会那阴阳流动的张力及和谐的交融,这正是规矩和爱的辩证关系的最好图解。阴阳两级部分虽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其相互对立也是一目了然。这样的对立是不是像有的人那样认为,给孩子规矩就一定会伤害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爱?所以孟子一面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一面又“易子而教”,其实说到底就是,做父母的不能理性地看待规矩和爱之间的关系,常会因为情绪把持不住自己。我觉得现代的观点很好:人和事分开,惩罚的是对事对行为而不是对人。温柔的坚持!这样孩子知道规矩的重要,做了错事一定要接受惩罚,这也是对规矩的敬畏之心,对法度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对大自然的敬畏。因为敬畏,孩子的行为才有底线才有界限,才不会有李天一和张国立之子的胡作非为,残忍至极,才不会有相声演员洛桑的酒驾而英年早逝。他们都很有才华,国家培养了这么多年,是不是好心疼?是的,这让我们每个父母都要警醒,爱孩子一定是要有规矩的爱,而不是无原则地迎合、放任、骄纵、甚至是宠溺!最能证明的故事就是叶圣陶老先生《四颗糖的故事》,叶圣陶给孩子的爱就是爱中有规矩,规矩中透着爱,所以,孩子会因行为的失当而痛哭后悔,也会因着圣陶老师的爱而觉悟成长,没有半句责罚没有半点批评,孩子就明白道理,多么好的教育方式,多么艺术的教育啊!
    当然,做规矩不能随便,规矩要得到所有家人的支持,不然,孩子会不知所从或者干脆什么规矩都没有,甚至养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当着你的面是一套,当着另外的人又是另一套,因为你们的规矩不同。经常会想起参加家庭治疗活动看到的场景:父亲要孩子先写作业再去玩,爷爷却说玩会儿再写作业,两个大人在吵“价”(价值观不同),孩子无所适从,痛苦不堪!所以规矩立下来,所有的人都要遵守,不因时间地点、情况特殊、父母在不在场而改变,这样,对规矩的敬畏之心才升起来,孩子未来也才有对法度的敬畏。规矩才称之为规矩。当然,做规矩时不要忘记爱,不要让规矩和爱分裂,中国家庭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严父慈母,慈父严母”,有爱也不表达,孩子哪里会体会得到?我记得小时候,妈妈不要我在池塘玩水,有一次玩了水,被妈妈打了,我赌气不吃饭睡了,半夜的时候朦朦胧胧感受到身体被人触摸,悄悄睁开眼睛,看到妈妈在给我擦药,眼睛也红红的。其实当时被打的时候,我很怨恨妈妈,我心里想的是妈妈一点也不爱我,饿死了算了,所以才不吃饭的。看到妈妈这样,我才知道,妈妈是爱我的,并非不爱我了不要我了,因为经常有人说,你不听话,你妈妈就不要你了,再生个弟弟。爱要表达,爱要大声的说出来。这也是我们中国父母真的要学习的地方。
    除了规矩,爱孩子还要有宽容之心 。孩子毕竟是孩子,犯错了就要允许他改正。曾经看到一则故事,一个僧人,因为贪念凡尘红颜,抛下20多年修行的功德离开了他师父,几年后 ,徒弟再回头求师傅收留,师傅坚决不留,徒弟苦苦哀求,但师傅就是不肯,还说,除非桌上开花,徒弟看没有希望,就下山了,第二天,桌上真的开花了,师父连忙去追徒弟,可是徒弟心灰意冷,进入红尘如泥入大海,师傅怎么也找不到他,而他呢,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因犯事被处决了,断了慧命。孩子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只有多经历多体验,才会有感受有经验。所以,我们父母要多用孩子,让他们多点经验值,就像打游戏,没有经验值,他的游戏寸步难行,或者只在低级的阶段,当他不断摸索不断练习不断犯错改进时就会积累很多的经验。所以,孩子,我们要多用,用的越多就会越聪明。犯了错也要允许,除非是犯了规矩!经常有家长说孩子不听话,到底听谁的话,你的吗?你希望孩子跟你一样吗?如若不是,请千万尊重,听他自己的话,你给与指导,保驾护航才是最明智的。
    三、教给孩子爱的能力
    您爱孩子天经地义,您让孩子爱您吗?您让孩子从小就学习着爱您爱周围的人吗?您知道爱是一种能力吗?
    当下有一段作家陈岚的很火的视屏——《讲述我们这一代人的乡愁:留守儿童》,是在北京卫视上的一期节目,他用美国心理学者哈洛做的社会学实验开篇,告诉我们小时候没有得到爱没有与父母周围人良性互动的猴子, 长大了根本没有爱的能力,就算是对自己生出来的生命也毫无任何的感受,当生出的新生儿小猴哭泣的向妈妈身上爬过去的时候,它们妈妈做的事情是愤怒的推开它,或者是咬掉它们的手掌和头颅。
    这个实验告诉世人:爱是一种能力,爱是我们大脑深处的一个原始驱动的程序,它不会因为我们大脑健全就自然的产生,它必须来自于我们所有人的亲子关系,我们亲生父母的爱和我们社会环境给我们的一个有效的良性的互动。
    你爱孩子,也要教孩子爱你,允许孩子爱你,当孩子给你端来茶水的时候,不是怒斥他没搞好学习;当孩子给别人关怀的时候,不是去谴责他多管闲事;当他献爱心的时候不是打击他假惺惺,甚至说,你还要别人来救急呢……记得那天坐汽车,一个缺胳膊少腿的男人卑微的在车上讨钱,一个老人家掏出了5元钱给了乞讨者,他的儿子就批评他妈妈,说这些人是假的,有组织团伙的,说的他妈妈一脸无辜的看着儿子,最让我痛心的是他七岁左右的儿子,就坐在奶奶边上,满脸迷惑的望望奶奶,又看看爸爸……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说:“这位爸爸,请恕我多嘴,这样子说可很不好哦!老人孩子有善心,是很好的事情,我们要维护,不管他是不是骗人,做好我们自己就行了”,他听我这样说,也觉得不妥,讪讪地说:“是的,我错了,我是曾经受了欺骗才感觉他们的可恶”,然后转向母亲,诚恳地说:“妈妈,我错了,对不起!”一脸内疚的样子很让人感动,然后对孩子说“孩子,这位阿姨说的很对,不管别人怎样,我们要有自己的善良,也要做好我们自己!”因为他是老师,很快明白了教育的时机与重要性!
    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才会好好爱他人。然而,许多父母却把孩子爱的机会剥夺了垄断了!爸爸下班回来,女孩马上沏了一杯茶,递过去:“爸爸,请喝茶!”谁知,爸爸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写作业去,考100分比什么都强!”渐渐地,孩子变得心灰意冷,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没有爱大人的机会,反而被大人爱得“死去活来”。一份调查表明,18.72%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47.78%的学生只参加1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41.19%的家长把洗脚水端到孩子面前。然而,正因为这样,才培养了很多骄纵无理、不知感恩的孩子。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一定会给孩子爱他人的机会。别总把自己看成高山,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惧怕你;更不要当大伞,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换个位置吧,让孩子做高山,孩子就会长成山;让孩子当大伞,孩子就能顶天立地。
    我们常说孩子不孝顺,试想:你可曾给到孩子表达爱的机会,教会他爱的能力?你们一家四口六口总是将随好吃的东西给他吃,家里最舒适的地盘是他的,最好的东西他用,全不管其他人,你的孩子极尽享受,他不需要做任何的努力就能获得如此多的爱,如此多的特权,干嘛再去努力,就像我问一个不想读书的孩子,我说你不学习长大了你靠什么生活,她说,到朋友那里去住啊,到茶馆里吃饭啊!你无语吗?……是因为,你给了孩子的榜样,那孩子的妈妈虽然在家带她,但从来没自己做过饭,孩子去读书了,她就进茶馆打牌了,孩子回家要吃饭了,就让孩子在茶馆里吃,读书是那么苦的一件事,干嘛要读书呢。孩子只是你的一面镜子,你也是孩子的镜子。
    你爱自己的父母吗?孩子会跟你一样;你敬畏规矩吗?孩子会跟你一样;你脾气不好吗?你做事拖拉吗?孩子会跟你一样。哪怕现在不是,将来也一定会的,除非他觉察改变。
    我们活着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要去向哪里?
    带领我们的孩子去向哪里?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我们父母不光要爱孩子懂孩子,还要教会孩子爱自己爱他人;不仅在爱中体现规矩,在规矩中透着爱,还让孩子做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好父母!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1200041553_9.jpg
                             文稿来源:常德市妇女联合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11: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才是教育和爱的最高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 11: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才是教育和爱的最高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 11: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 12: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 12: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 13: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美图丶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 13: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个好父母也不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 13: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州方远 发表于 2018-7-2 11:39
只有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才是教育和爱的最高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 13: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贴,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4-20 00:17 , Processed in 0.03906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