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丹青画家梦(一) 文\刘小明
谢迪威,湖南省桃源县人,当代中国著名国画家,也是桃源这方热土第一个产生的自学成才的画坛高手,同时也是救助弱势群体的慈善家。他的作品远销美国、日本、香港市场,1990年就被中国美协和中国工艺美协分别吸收为会员。 谢迪威毕生钟情国画艺术,七十年不变画家梦,古稀之年硕果累累。透过一项项荣誉光环的背后,是不懈的追求、苦涩的泪水、深情的渴望。 1945年元月,谢迪威出生在湖南省桃源县漳江镇一个小学教师家庭。他的父亲谢士吉是一个小学图画教师,对国画艺术情有独钟。谢迪威11岁时受其父亲影响,喜欢拿着一个小本本跟着父亲到处涂鸦。他最喜欢画猫、画狗、画猪等小动物。他画这些小动物时专著认真,远远地看着小动物一笔一笔的写生,很是执着,且画得有点象模象样。他父亲谢士吉看到儿子有这个天赋,便有意识地经常指点他。在三年级那一年学校图画比赛中得了第一名,谢迪威小小年纪从此画趣大增。 初中毕业后,谢迪威考入了中国治金工业学校,学的是机械制图专业。开学后他对这个专业怎么也提不起兴趣。业余时间全部用在野外写生上,一年时间不到就画了200余张人物和山水写生图。为此他多次受到老师批评及学校的黄牌警告,他的很多学友也说他偏执和不务正业,对此谢迪威我行我素,对习字作画依然“痴心不改”。 1962年元月,由于中苏两国关系破裂,学校中的苏联专家撒退,学校停办,于是他背着画夹,异业回到了家乡。这年10月,县税务局系统招工,在父亲的多方努力下,他成了桃源县漆河税务所的一名税务员。参加工作不久,他的绘画艺术就逐步显露出来,很快他就成为桃源县税务系统的宣传骨干,为单位完成了很多大型宣传任务。文革开始后,由于父亲是“右派”分子被打成“黑五类”,他因此受到牵连,被下放到当时的深水港公社红坪大队劳动改造。那时的条件真苦啊!黎明就出工,回来落日头,住的是破旧的土墙屋,吃的是萝卜饭。最叫人忍受不了是的夏天晚上做夜工时成群成堆的蚊虫把他咬得鼻青眼肿。即使这样,他仍丢不下手中的画笔,那怕一天下来累得半死他也要即兴画上几笔。当时红坪大队是全县“抓革命促生产”的典型,为了“红化”环境,公社革委会发现了他的“才能”,要他专门画毛主席肖像画,因此他一画就是两年,总计画毛主席巨幅油画肖像画100余幅,也使他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画主席像的高手。 三十岁那年春天,谢迪威被落实政策,回到久别的单位上班,此次被安排到县税务局宣传室工作。带着满身的疲惫,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他又以满腔的激情投入到创作中去。 其实,谢迪威从心底里最钟情的是国画艺术,现实中又有很多情况使他感到困惑、无奈、迷茫。领导一开始就叫他搞宣传画创作,越突出政治越好。此时他的国画技术也有了一定的造诣,但在当时的环境里,国画是没有什么市场的,只有宣传画才能显示“生命力”。因此他不得不改变画风转攻宣传画。值得欣慰的是画宣传画他也有一定的素描造型功底,创作起来不是十分困难。1976年秋,他创作的一组“千万不要忘记”7张系列宣传画得到了上级机关的赞赏,第一次就在全国发行了十万张。谢迪威的名字随着宣传画传遍了大江南北。 在追求国画艺术的道路上,谢迪威即有成功后的喜悦,又有许多遭人误解和工作失意的痛苦。这其中伤心、苦涩的泪水,只有他自己才深深体会到。1984年,谢迪威在全国税务系统已是小有名气的业余画家了,即使这样他仍然每天笔耕不止,尽管工作再忙他也要每天习画三小时以上,小小卧室成了他泼墨挥毫的场所。他的工资也有相当一部分贴在了国画创作里。一次省税务局的领导看到他的作品后大为惊讶,对税务系统有这样的艺术奇才深感自豪。回去后不久即和县税务局商量,把谢借调到省局工作。谢迪威到省城后,省局给他安排了最好的工作和生活坏境,美好的未来已开始向这位钟情于国画艺术的中年汉子频频招手。 在省局他的工作是专职绘画创作,窗明几净宽大的办公室,冷暖齐全的空调设备,优雅舒适的公园环境。他的创作激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不到一年时间,就为省税务局创作了一系列画面优美、画风明快超前的精典宣传画,得到了国家、省税务机关的奖励。此后,他经常跟着中央美院著名国画家姚有多教授一起。多次深入到湘西、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写生,在他的精心指点下,他的国画技艺突飞猛进。正当他在事业上得心应手时,他的父亲谢士吉身患重病住院,每天呼唤着儿子的乳名。谢迪威得知后流泪了。他的母亲过世较早,是父亲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成人,又是父亲手把手地教他怎样识字,怎样画画,怎样做人。可以说没有父亲的悉心教诲也就没有他谢迪威的今天。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跟省局领导请辞,回桃源边工作边照顾父亲。领导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批准了他的请求,他又回到了昔日熟悉的家园,并迅速接最好的医生给父亲治病。父亲病重一年多的日子里,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霜,他每天定时到医院两次探视父亲,给他翻身捶背,经常鼓励他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在医院的精心治疗和儿子的悉心照料下,他父亲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终于转危为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