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一尊佛 佛是一座山 ——渝、川、黔纪行之四
乐山大佛,驰名中外。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岩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我们千里迢迢驱车来到乐山,为的就是一睹大佛的风采,喜悦之情不尽言表。 据史料记载;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北距成都160余公里。它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大佛,始建于唐(公元713年),历时90余年方建成,建高71米,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禅师圆寂以后,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后,先后由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续建,直到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等景观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属峨嵋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古有“上朝峨嵋,下朝凌云”之说。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 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9、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沿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栈道。栈道沿着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5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沟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崖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型。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诗曰:“独坐江边越千年,沧海桑田视等闲。荣华富贵随风逝,心中有佛亦安然。”庄严肃穆的大佛、雄浑博大,无不彰显着古代高超的技艺水平。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后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文革被毁。 梦想有多远,我们就可以到达多远。旅行就像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就像是寻找自我的旅程。旅游的生活能使你更加远离世俗的存在,更加接近自然和生命原初的状态。纵使你没有时间,没有金钱,只要有一颗旅行的心,就已足够,因为远方永远有风景和诗……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个人有些地方没有去过,这注定会遗憾终身的,而乐山大佛就是其中的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