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寒儒 于 2015-7-31 19:45 编辑
寒儒 回忆录(一) 最早的记忆
1951年5月31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我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黄土店镇红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虽然生了我们五女四男九兄妹,但是因为旧社会的医疗条件等原因,到我出生时却只剩下一个哥哥(老大)和一个姐姐(老六,也只活了四~五岁),我是老七,后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我出生那几年,父亲在农会任钱粮主任,两年后,妹妹出生了,而大哥因大我12岁,已经到常德市去读初中了,父亲在农会工作很忙,母亲带着我和年小的妹妹,又要操持家务,又要忙农活,所以后来当上级要父亲担任国家干调到远一些的地方去时,父亲也只能放弃这份工作。 所谓最早的记忆,其实是几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很好笑。 那时农村孩子晚上睡觉时母亲都要给小孩“打包”——用棉片把孩子下身包起来,以免尿和屎拉脏了裤和床单。母亲给我打包的时间比较长,一岁多了,能走路了还在打。记得有一天早上,父母亲都下田劳动去了,我醒了,带着晚上打的包(包里一定还有晚上拉的屎和尿)到处喊娘喊爹。 1954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但是统购购过了头,加上自然灾害,人民大部分挨饿。我亲要看到胡大秋,胡桂生兄弟两从我们家门前过,掐黄荆杂叶,掐响虫草(不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等回去吃。我们家情况稍微好一些,这也是父母勤劳勤俭的结果,记得父亲从善卷村挑过几十斤麻枯回来吃,你别看芝麻是好东西,口味好,但是榨油后的麻枯却很难咽,但总比那些野菜要好点。 1954年冬,常德县集中全县民工治理洞庭湖,主要工地在苏家月(那个yue字不是这样写,字典上没有,是我们这里独创的一个字,就是象一个“吉”字,区别是土字底下加个口字)一带。听参加过的人讲工程场面非常壮观,人民热情高,大米蔬菜保证供应。饭是用大木桶蒸的,就蒸米,不过蒸的时候,边上蒸气边加米,用扬锹翻动,这样才能大批量的蒸熟饭,当然饭很硬。开始去的和后来补充的民工,头几天敞开肚皮吃,都是饿慌了的人呀,但是吃得太饱,那样的硬饭在肚子里要膨胀的呀,膨胀的肚子痛,有几个甚至胀死了。 这一年冬天,又是湖南有史以来气温最低的一年,达到零下十多度(当然这在北方算不了什么)。河湖里都结了很厚的冰,不用说人在冰面上走,治理洞庭湖的民工们还可以用板桶等在冰上运东西,冰很光滑嘛,运起来很轻松,方便,快捷。更不用说这样的天气大人小孩都能够在冰上玩个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