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邢公 于 2018-10-24 11:11 编辑
血沃沅澧发春华 ——常德革命老区创建概要 邢 祁 五月的常德,鲜花满山,杜鹃殷红。 一簇簇,一丛丛,鲜艳欲滴,红得象火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是烈士的鲜血浇灌了原野,是常德革命老区的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优秀儿女,他(她)们把自己年轻的生命交给了中国共产党,交给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交给了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 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他们擦干身上的鲜血,掩埋战友的尸体,前仆后继,又上战场…… 抚今忆昔,枪声不断,炮声隆隆,烈火正熊…… 常德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中共湘西委特委、中共湘西特委、中共湘鄂西特委、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中共南华安特别委员会、中共洞庭特区区委开展革命武装活动的主要依托地。1922年6月12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常德执行委员会成立。1923年春,中共常德支部诞生,标志着常德红色历史由此发端。这里还有湘西北建立最早的红色政权徐溶熙苏维埃(成立于1927年11月)。有坚持时间最长(从1928年5月至1932年2月约4年)的石门县苏区。 常德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是创建湘鄂西、湘鄂川黔两大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战场。贺龙、任弼时、周逸群、关向应、肖克、王震、邓中夏等领导人,率领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在沅澧流域征战十余年,和敌人展开殊死的博斗。黄鳌、贺锦斋、汪毅夫、陈昌厚、陈协平、王尔琢等常德籍的优秀儿女,为革命流尽了身上最后一滴血。 常德是一块风起云涌的土地。大革命时期,常德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如火如荼。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红色赤卫队、游击队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土地革命时期,常德党组织积极贯彻中共中央湖北汉口“八七”会议精神,开展秋收暴动和年关暴动,发动文甲起义和南乡起义,实行以太浮山为中心的武装割据,开展反“围剿”斗争和反“清乡”斗争,建立湘西工农革命军第四支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常德是一块红星高照、群星闪耀的土地。以林伯渠、朱务善、颜昌颐、许之祯、鲁易、朱莽、罗宁、詹乐贫、邓洁、于兆龙、王尔琢、曾庆轩、胡求仙等为代表的常德籍优秀儿女,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的共产党员。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那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 风雨如磐黯故园
常德市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滨。境内武陵、雪峰两山蜿蜒而行,沅澧二水逶迤其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常德地区辖常德、桃源、汉寿、沅江、慈利、石门、临澧、澧县(含津市)、安乡、南县、华容11县。现辖武陵、鼎城区及桃、汉、石、临、澧、安、津市9个区县(市),境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人口620万。 常德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盛产粮、棉、油、猪、鱼,是自古有名的“鱼米之乡”。 常德地理位置特殊。素有“川黔咽喉、云贵门户”之称,更因其“控引巴蜀、襟带洞庭”,因此,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黄盖、关羽、张飞曾进驻常德。钟相、杨幺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常德建立大楚政权。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曾两度占领常、澧地区。民国初年,冯玉祥、林修梅、贺龙、彭德怀等都先后转战沅澧两岸。 20世纪初,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常德在封建军阀统治下,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尤其是南北军阀在常德逐年混战,争夺不休,老百姓深受其害。正所谓:“城头变换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 1905年,常德港被辟为外商寄货地。外国资本大举涌入,以至洋行林立,洋货充斥。美、英、德、日、俄、法、荷、丹等国资本势力,将轮船开进常德港,并在常德城沅江两岸和津市的澧水沿岸大肆经营栈房和码头,使常德成为外商寄货港及其在湘鄂川黔4省边境进行经济掠夺的据点。仅常德城就有日本的“丸之”、“弘新”、“新隆”、“三井”、“三菱”、“日华”,英国的“安利英”、“亚细亚”,法国的“立兴”,美国的“美孚”、“其来”、“福中”、德国的“美最时”、“瑞成”、“彩松”和欧洲犹太人巨富“老沙逊”等19家洋行,足见外国资本入侵之凶猛。 各国列强商品持续倾销,石油系列产品(煤油、汽油、柴油、润滑油等)、颜料、肥田粉、香烟、绸布等充斥市场。常德内地生产的桐油、生漆、皮革、猪鬃、肠衣、水银、棉花、稻谷、雄黄、药材等初级产品被压价廉价收购。仅桐油一项,年购销量在40万担左右,常德城因此成为全国第二大桐油聚散中心。同时,常德每年低价出口棉花20万担,牛皮6000多张,皮箱7000多口。严重的不平等贸易使得“经济血液”几乎被抽干。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市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多重压迫,生活在城市最底层。 在农村,常德的地主阶级,背靠封建军阀政权,残酷剥削和压迫广大农民,人民群众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苦不堪言。多数土地被地主豪坤霸占。清代安福县(今临澧县)蒋家,民间流传是全国三个半财主之一。道光末年,蒋家占有田土60多万亩,分布在临澧、澧县、石门、安乡、常德、桃源等地。蒋家从常德至北京,沿途设有48家典当、72家钱庄。当时的安福县,占人口总数80%以上的农民,所占土地不到30%。全县半数土地为蒋家霸占,全县田赋总额的75%为蒋家所占有。民国时期,汉寿县全县150万亩内湖、荒洲,全被恶霸、土豪强占。常德县户均占地1000亩以上的大地主17户,其中4户户均4000亩以上。桃源县桃花源区共有耕地10.1万亩、山林3.93万亩,几乎全部被8户大地主霸占。 无奈之下,农民只好租种地主的田地度日,交纳奇高地租。遇上水旱灾害,农民实在交不起租金,常常被逼得变卖家产,卖儿卖女,外出逃荒,以致贫病交加客死异乡。农民还要负担沉重的“丁漕”田赋。清末,“丁漕”占常德官府税收的90%,都由农民承担。鸦片战争后,津贴、捐银、义谷亩捐、警学亩捐、河田捐、赔款加捐等附加形式的捐税高出正额数倍,还兼有厘金、盐税、烟税、酒税、门牌税、祠堂庙宇税、桐茶税、牙税、屠宰税等30多个品目,税率高得吓人。除此以外,未种鸦片的要交懒惰税,添人进口要交人头税,死了人要交道关税、落地税,各户还要交烟灶税、军养费等等,真是“有名皆捐、无物不税”。 除了经济盘剥,还有天灾、兵灾。仅1917年至1922年的6年间,就有4年大水、1年大旱。洪灾时,堤垸溃决, 一片汪洋,浪涌尸浮。天旱时,湖底开坼,颗粒无收,野有饿殍,幸存者四处逃荒,妻离子散。南北军阀为争地盘,逐年混战,先有1917年的湘、粤、桂、黔等南军、北军的湘西大战,继有1918年军阀常德之战,1920年7月又爆发“澧州事件”,1920年12月军阀李抱冰与王春初澧州再战……战乱所至,烽火连天,尸横无数,百姓遭殃,生灵涂炭。溃兵洗劫街市,烽拥商会,抢劫银钱货物,枪毙民人,伤者甚多,以致商务停顿,生机尽绝。 老百姓生存无望,啼告无门。上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有地主土豪、军警宪特、民团团防、土匪地痞流氓的勒索和盘剥,兼有战乱和天灾,劳苦大众在死亡线上挣扎。旧中国统治下的常德,已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一股不屈的革命星火正蓄势待发。 党旗飘扬曙光现
随着常德西路师范学堂(1912年改称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省立二师,今常德市一中)和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原桃源师范学校)等一批新式学堂的建立以及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列主义终于在常德得以广泛传播并开花结果。这年夏天,“五四运动”的热潮涌进常德地区各城镇,许多在校学生纷纷投入反帝爱国斗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秘密发展党、团员,创建党团组织,公开建立各种反帝爱国团体。1922年6月12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在省立二师秘密成立,受到时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兼青年团长沙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的指导与关注。1923年春,经中共湘区委批准,中共常德支部在省立二师建立。1925年冬,中共湘区委派共产党员谭影竹到省立二师建立中共常德特别支部,并任书记,代号黄叔夷。1926年4月,中共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常德地委)在常德城北门外城边成立,书记廖如愿,地委代号杨芝华,地委机关设北门附近孙祖庙。 根据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决议和1926年10月中共湖南区委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精神,中共常德地委抓住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有利时机,积极在所属县和能够影响的地方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同时,还有一批在外地入党(团)的本籍党、团员,直接或间接帮助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党团和各种革命组织很快由学校发展到社会,由城镇发展到乡村。石门、慈利、安乡、汉寿建立县委,澧县建立部委,桃源、临澧建立特别支部。中共常德地委还选派优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沅江、大庸、桑植、保靖、永绥、古丈、泸溪、黔阳、溆浦、晃县、辰溪等县开展建党工作。 常德地区从1923年春建立常德支部起,短短3年时间,所属各县均建立党的组织。1927年元月,全区有地方委员会1个,县委4个,部委1个,特支2个。到5月,全区有党员1300多人,常德、澧县、临澧3县各有党员300余人。 这个时期的党、团组织和各种革命团体,开始是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后来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领导开展反日爱国斗争。1923年3月,日本租借旅顺、大连期满但拒不归还中国,常德的党、团组织,立即发动群众,踊跃投入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发起成立湖南外交后援会常德分会,联合各界代表,共同制定对日经济绝交的若干规则。查禁烧毁日货。声援长沙“六一惨案”中被日本水兵打死的中国学生,组织全城人民罢工、罢课、罢市三天。主张坚决驱逐日人出境。工人不给日轮装卸货物,商人不让日本人购买食品。 声援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925年5月,常德地区的党组织和党、团员在府坪洗心所集会,成立湖南省常德外人惨杀同胞雪耻会,城区再次开展罢市、罢课、罢工,人力车全部停驶。 5月19日香港25万工人大罢工发生后,常德工人、学生和各界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立即开展声援活动,开展反英、反日等活动。30日,常德雪耻会举行常德城市民众示威活动,追悼青沪汉粤死难烈士。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 与此同时,常德城区大小店铺统一行动抵制仇货(指英、日货),雪耻会行动小组驾船日夜巡查仇货,英商的哈德门香烟、亚细亚煤油和日货药品仁丹无人购买,英商烟草公司和日商戴生昌轮船公司无法营业。省立二师、讲习所等救国团更名讲演团,分赴德山、河洑、文甲和陬市讲演,还不畏天热路远、生活不便,深入到安乡、溆浦、慈利、大庸、保靖、黔阳等地,宣讲青沪粤汉惨案。讲演团所到之处,规劝乡民不要吃鸦片烟、不要赌博、女子不緾足,子女要读书等,“各地人民多受感动”,纷纷成立雪耻会,开办平民学校,捐款捐物援助沪、粤罢工工人。“湘西各县民气之激昂,身前此所未有”。1926年1月25日,省立二师成立救国义勇队,由党、团员担任正副队长,主要任务是反对日人侵占满洲,继续抵触仇货以儆奸商。在常德城区声援五卅及省港大罢工反帝运动的同时,汉寿、澧县、桃源等各县也迅速掀起反对英、日帝国主义斗争高潮。汉寿县雪耻会组织国货提倡会,查封英、日存货,阻止仇货进口,封闭外国人开办的养正学校。澧县雪耻会抵制日轮,不给日轮发货。津市雪耻会查出福兴义绸布庄一批日货,在万寿宫后坪将亚细亚火油公司的库存煤油一并焚烧。桃源省立女二师党团组织发动县城所有中小学生及工人,声讨帝国主义罪行,募捐支援省港罢工工人。建国联军第一师师长、澧州镇守使贺龙见此情景,异常激动,顶着省督军赵恒惕的巨大压力,亲自发电报声援上海、长沙等地爱国运动,并捐赠大洋3000块,资助受难工人。1924年12月,临澧县组织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大同盟、发表二千言宣言。1926年10月,常德党组织发起声援万县反英斗争。常德地区这场规模空前的反帝爱国运动,虽遭赵恒惕等封建军阀的压制,但在常德党、团组织的领导下,不畏强权,高潮迭起,持续4个月之久,充分 显示了党、团组织创建时期的领导力和号召力,显示了人心向背和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 唤起工农千百万
支援北伐战争。1926年7月中旬到8月上旬,北伐左翼军向常德方向进军,攻占桃源、常德等地。进攻常德的北伐左翼军先锋部队是贺龙师。中共常德地委民运部长许和钧等各界群众代表出城迎接,并在市中心洗心所组织召开有500余名各界代表参加的庆贺大会。为适应当时大革命风起云涌的形势,加强革命宣传工作,中共常德地委决定筹办《湘西民报》,由许和钧任馆长。报纸成为党的主要宣传工具,在北伐战争中成为宣传反帝反封建军阀革命喉舌,对于唤起民众,组织工农,铲除贪官劣绅,宣传革命理论等,起到相应作用。大革命时期,中共常德地委还委派共产党员、青年团员骨干到湘西各县领导工农运动,支援北伐战争,输送革命力量。先后派人到大庸、桑植、保靖、永绥、古丈、泸溪、辰溪、溆浦、黔阳、芷江、晃县、慈利指导工作。 支持贺龙创办澧州政治讲习所。1926年8月,由周逸群任队长,贺声洋(石门县官渡乡人、共产党员、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任副队长的北伐军左翼宣传队来到常德,在周逸群的提议下,贺龙同意开办政治讲习所,并任命周逸群为所长,在常德、桃源等地公开招收学员。中共常德各级党组织动员和支持党、团员积极报名参加,很快招收学员3000人。9月20日,录取的学员在常德集中后开赴澧县正式开学,所址设在县城文庙。讲习所的开办,为贺龙师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政治觉悟的基层军官和骨干,使该师得到真正改造,最终成为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为中国共产党抓军队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为北伐军捐钱捐物充实兵员。1926年9月,贺龙师誓师北上荆沙时,仅临澧一县就筹措军粮5万石,津市一地捐光洋10万元和大批军袜、绑腿、军毯、被褥等。在兵员补充上也给予北伐军队巨大支持。贺龙第一次在常德征兵就有3000多人加入。 开展工人运动。1925年11月,中共常德特别支部建立后,组织发动工农运动,支援北伐战争,常德地区工运状况大有改观。全区行业工会组织纷纷建立,工人阶级成为城镇革命运动的主力。3月24日,常德工学联合会正式成立,选举彭唯一(共产党员),滕代远(湖南麻阳人)等7人为执行委员,由中共常德地委宣传委员蒋兆骧任主席。 建立常德及各县总工会。1926年9月9日,常德县总工会正式成立,县城数千工人参加大会。至年底,织袜、烟业等19个行业工会正式成立,工会会员数达11000人。 常德地区其它各县的行业工会,也在1926年下半年先后成立。桃源县13个基层行业工会共有会员3518人。石门县总工会共有10个行业工会会员1300人;澧县总工会有工会会员1228人;津市总工会有工会会员1300多人;安乡于1927年4月成立县总工会,含12个行业工会,会员约5000余人。临澧县1927年2月成立县总工会筹备处,含12个行业工会。 常德地区工人阶级在党组织领导下,有步骤地开展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斗争。 抑制苛捐杂税。常德工人于1926年5月1日举行反苛捐杂税的全城统一的大罢工。罢工持续坚持十几天,全城出现“盐荒、米荒、水荒、菜荒,”全城厕所粪便满溢,臭气冲天。罢工斗争终于取得胜利,常德工人的收入提高了百分之二十。 参与管理县政。常德及各县总工会建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总工会领导成员参加由工会、农协、妇联、商协等公法团体组成的共主县政会议,积极参与管理县政。建立工人纠察队,维护革命新秩序。严格禁止食贩鸦片和赌博、嫖娼,查封了一批鸦片馆、妓院和赌场。 破除迷信宗法思想。1927年上半年,全地区城乡掀起反对封建迷信的热潮。积极贯彻省总工会关于劳动妇女的决议案精神,实行男女工资平等,保护妇女的特殊利益,反对社会上一切歧视、侮辱妇女的行为,坚持实行男女平等。 开展农民运动。根据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告农民书》以及中共湘区委《关于农民运动决议案》精神,中共常德地方组织积极开展农民运动,沅、澧两岸数百万农民纷纷组织起来,进行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领域的革命斗争,沉重打击农村封建势力,冲击封建迷信、宗法思想,横扫一切陈规恶习,一度出现“一切权力归农会”、实行民 主自治的崭新局面。 组建农民协会。常德地区最先在汉寿县成立农民协会。1926年9月,在共产党员丁基础、省农运特派员邓乾元、杨明、李燃榛的指导下,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丁基础、童春圃为正副委员长。至1927年4月,全县农民协会会员达10万多人。 1927年2月16日,常德县召开农民代表大会,历时3天。大会通过了《常德县农民协会宣言》,正式成立常德县农民协会,选出由9名委员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昌厚,副委员长康存焕,会员共10万多人。 从1926年8月到1927年3月,常德各县先后建立县农协筹备处和县农民协会。安乡县农协会委员长张鹤楼,澧县农协会委员长周荣森,临澧县农协会委员长胡求仙,桃源县农协会委员长李燦,石门县农协会会长吴协仲,慈利县农协会委员长邹文辉。以上农协会负责人,都是各县共产党组织的骨干。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常德地区各县有成千上万的农民加入农协组织,县、区、乡层层建立农民协会。仅1926年11月,汉寿、常德、临澧、桃源、澧县、慈利、安乡7县,就有区农民协会37个,乡农协会290个。 建立农民自卫队。各县在组建农民协会的同时注重组建农民纠察队维持社会治安。区农民纠察队一般40-50人,乡农民纠察队一般30-40人。1927年3月,根据省农协的指示精神,农民纠察队改名为农民武装自卫队。县级农民自卫武装队有部 分枪支,区、乡自卫队一般只有梭镖和大刀。 在各地组建农民自卫武装之际,中共湖南区委认为,建立以枪为主要武器的农民自卫军是“最紧要的工作”,应于最短时间采用各种方式缴旧团防组织的械。 常德各县农民自卫军的枪械,基本上是从旧团防局、溃败的反动官兵和土匪手中夺取的。全区拥有约一千多人枪。仅石门县农民自卫队曾发展到300多人枪。 摧毁乡村旧政权。常德党组织领导的农民运动,对摧毁旧政权最坚决,最积极。各地建立农民协会都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压迫农人的土豪劣绅和团总”为目标。“打倒旧政权”、“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惊天动地,标语铺天盖地。农村都、团、镇、保等旧政权中的头目及同伙大多是土豪劣绅,平时作恶很多,民愤很大,农运兴起后,他们首当其冲,或被遣散回家,或被关进监牢,或被判处死刑,旧政权迅速土崩瓦解。 开展经济斗争。减租减息退押。在农运中,各县都实行“二五”减租,即在原租额的基础上减少25%。农民协会张贴布告,不准地主抬高租额,也不准借故夺佃,违者严惩。桃源县还发布通告,凡土豪放出的“孤老钱”、“印子钱”、“驴打滚”等高利贷,一律取消利息。 平粜和禁运粮食。常德地区党组织发动农民协会平粜、禁运粮食。各县发布公告,粮食实行平粜,规定每石谷价为4块银洋。土豪劣绅囤积粮食不卖,制造粮荒,各地农协便发动农民,查封囤积粮食的仓库,限令平价出售,对顽抗者交特别法庭惩处。 查处豪绅逆产浮财。各地农协成立仲裁委员会,清查土豪劣绅侵占的逆产。仲裁委员会根据每个豪绅侵吞的恶劣程度和富有状况,裁定对其应没收的金、银、光洋、粮食、贵重物件等浮财的多少,然后分给当地穷人。 取消附加剥削。各地农民协会的仲裁委员会宣布取消对佃户的各种附加剥削,废除各种附加剥削的陈规,不准借故夺佃。地主豪绅的各种附加剥削就这样一风吹了。 批判神权、族权、解放妇女。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揭露封建统治者利用神权,麻痹农民,使其剥削、压榨合法化的把戏。组建县、区、乡妇女革命团体——妇女解放协会。广大妇女同男人一道清除封建宗法思想,一道惩治土豪劣绅,一道禁毒禁赌禁娼。 查禁鸦片、赌博。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县成立禁烟委员会,采取铲除鸦片苗、捣毁烟馆烟具、拘禁教育吸毒者等办法禁烟。澧县、石门、安乡、常德、汉寿等县,在扫荡鸦片苗的同时,惩处了一些有影响的烟馆、“烟鬼”。澧县查封烟馆200多家,在县戒毒所强制戒毒90多人。安乡县查封烟馆、土栈100多家,焚烧所有的烟土、烟具。桃源县农协在泥窝潭抓获8名破坏禁赌的土豪劣绅,对其中首恶罗立生经公审后枪决。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各地农民协会禁烟禁赌的声势大,行动快,措施有力,吸毒、赌博之风很快煞住,创造了空前的一大奇迹。 开展经济文化建设。如加固堤垸,兴办消费合作社,改革教育,举办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知识分子培训班,兴办农民夜校和青少年高等小学和小学,向学员灌输新文化、新思想,对开启民智,传播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启发学员组织起来闹革命,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反革命的血腥镇压和大革命的失败。1927年初夏之际,正当常德党组织领导的工农大革命轰轰烈烈向前发展的时候,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接着,长沙于5月21日发生反革命马日事变。从5月21日起到5月27日,常德各地先后发生反革命事变。国民党反动派在事变中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大肆破坏党组织和群众革命团体,把方兴未艾的大革命镇压下去了。 武装割据开新篇 反清乡,开展秋收暴动和年关暴动。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确立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的总方针。8月下旬,党中央作出《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要求湘西北各县“分南、华、安一路及常、桃、汉一路,以常德为中心作准备,于9月10日开始暴动,夺取常德,为长沙声援作准备”。中共湖南省委制定《秋收暴动计划》。中共常德地方组织积极恢复各级党组织,组织发动工农武装,投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清乡”,开展秋收暴动和年关暴动斗争。1927年7月,常德县农协副委员长康序焕组织成立周士镇农民武装暴动总队,处决杀害农协会骨干周国栋的刽子手黄禄生,召开千人大会,恢复农协,捣毁区公所。8月,四贤区岩桥寺地下党支部书记牟廷焕率200多人赴城攻打西门英勇献身。9月9日,常德县文甲区(今长茅岭、尧天坪)地下党支部书记戴修文、区农协委员长徐炳初和第二十二乡农协委员长潘振武,商定举行武装暴动,9月10日凌晨打响“文甲起义”第一枪,处决团防大队长张仕元、杂税局长张国政,召开千人大会,宣布恢复文甲区农民协会。9月下旬,共产党员陈昌厚、刘泽远带领农民自卫队与桃源的游击队联合行动,偷袭常桃边境的两支团防大队。斗姆湖、陬市镇、兴隆镇、回贤镇、同德乡、崇教乡等地农民为恢复农民协会也举行暴动。澧县共产党员邹资生率领农民自卫军与公安县农民自卫军汇合,成功袭击由公安开往沙市的国民党彭汉章的军队,歼敌200余人,缴获步枪100余支。同时,石门、临澧、汉寿和麻阳等县,秋收后也先后发动农民暴动,在桃源,徐才益指挥的农民自卫队和畲田坪的农民举行暴动,组建桃源第十七游击大队。 中共湘西特别委员会(简称湘西特委)的成立,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对工农运动的镇压和屠杀,在湘西发动更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1927年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湘西党的负责人会议在常德河洑山太和观举行,到会代表30多人。会议选出7人组成湘西特委,书记彭公达(原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组织委员蔡以忱(原省委秘书长)、宣传委员刘泽远、军事委员舒玉林、农运委员陈昌厚、工运委员张盛荣、青运委员李芙。特委代号“毕得城”。湘西特委领导汉寿、安乡、常德、益阳、沅江、南县、桃源、澧县、临澧、石门、慈利、大庸、溆浦、辰溪、麻阳、芷江、黔阳、沅陵、桑植、永顺、保靖等20余县党的组织和革命活动。1927年11月,中共湘西特委在草鞋州召开有常德、石门、澧县、桃源、临澧5县党的书记会议,决定进行年关暴动,以石门、慈利等山区为基础,割据石门,并派遣骨干在石门、永顺、麻阳,加强暴动组织指挥。中共湘西特委从1927年11月建立到1929年9月结束,历时近2年,培育和煅炼了大批共产党人,为贺龙率领的红军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输送了大批红军指挥员和地方党组织负责人。 建立徐溶熙苏维埃红色政权。1927年11月中旬,在中共湘西特委和桃源县委的直接领导下,共产党员徐才益和周维成在栖凤乡发起暴动,举起武装起义的大旗。共产党员张祺等人在中和乡青龙寺举兵,两支队伍迅速会聚。11月18日夜,在青龙寺召开大会,到会有9个乡100多名代表参加。会上,宣布成立徐溶熙苏维埃政权。张祺任主席兼游击大队政委,徐才益任军事委员兼游击大队队长。经过几个月的武装斗争,徐溶熙苏区的游击大队发展到300多人,100多条枪,形成了一个管辖桃源东路9乡,方圆几十里的武装割据政权。1928年3月,徐溶熙苏维埃召开1000多人大会,张祺主席宣布建设苏维埃纲领。1928年5月,国民党反动势力调集军队及团防合力进行围剿,第十七游击大队浴血抵抗,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在这块土地上实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来不及撤的共产党员、农会骨干、游击队员及家属100多人倒在血泊中,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刚刚建立7个月的新生红色政权就这样被反动派所扼杀。 发动石门南乡起义,实行以太浮山为中心的武装割据。敌人疯狂的屠杀吓不倒真正的共产党人,1928年2月,中共湘西特委又派陈昌厚和郭天民到石门县,与中共石门县委负责人及共产党员袁任远、汪毅夫、张仲平等人商定发动石门南乡起义。5月5日,袁任远、曾庆轩(时任中共石门县委书记)等人在寺垭铺首先得手。5月15日,在曾庆轩亲自指挥下,又打响夏家巷战斗,并在花薮的樟木岗成立湘西工农革命军第四支队。南乡起义的声势震惊了石门、常德、桃源、慈利、临澧等县,鼓舞了革命群众。起义后不到3个月,革命队伍不断壮大,游击地盘不断扩大,形成了以太浮山为中心,东抵临澧县的佘市桥,西至桃源县的界溪河、慈利县的老棚、五雷山,北接石门城南10公里的会垭山,南到常德县的盘塘桥(现划归桃源县),纵横100多公里的武装割据局面。 国民党湖南省政府在地图上把太浮山划上红圈,标为“清剿”重点,先后派杂牌军朱华生部、新编第四军陈嘉佑部、教导师李云杰部、成光耀师第二团、第四十五师李韫珩部共约上万人,对太浮山工农革命军反复“围剿”,太浮山地区军民奋起迎击,浴血奋战,连续取得4次反“围剿”胜利。7月中旬,太浮山反围剿斗争进入最艰难阶段,第四支队频繁迎敌,急剧减员。1928年8月反“围剿”失败。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实施杀人、烧屋、掳抢、罚款等报复行动,仅石门县南乡被烧毁200多户约2000多间房屋,被杀死共产党员、游击队战士、革命群众近千人,其中被杀绝的近30户。从南乡突围出来的袁任远、曾庆轩、郭天民、陈昌厚、张三烈等人转战到湘鄂西等地方,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常德老区党组织和人民全力支持贺龙等创建湘鄂西根据地。1927年11月,贺龙率领的南昌起义军在广东潮州、汕头失败后去上海,贺龙请求回湘西搞武装斗争,创建湘鄂边根据地。党中央同意其请求,并决定成立以贺龙、周逸群等为首的中共湘西北特委,领导湘西北的武装斗争。1928年1月15日贺、周一行到达汉口,21日与贺锦斋、李明铨会合。2月25日,贺龙一行化装成商人到达津市皇姑山后古大同寺,贺龙早年的朋友、在津市经商、收买枪支的黄玉书、黄新村(慈利江垭人)、谭厚培(临澧人)与贺龙会面。津市大油行老板、贺龙的好友张思泉赠送贺龙三千块光洋。贺龙在彭山思王庙会见当地地下党员。2月底,贺龙来到石门南乡两合村张海涛(地下党员)家,得知袁任远等人正在南乡秘密筹备武装起义的消息,当即召开南乡党员会,号召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开辟根据地。3月上旬,贺龙一行经走马坪回到桑植洪家关,开始了湘西北特委的建党组军和湘鄂西根据地的创建工作。 支持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常德优秀儿女成为红四军主要领导骨干。3月下旬,贺龙很快组织了3000多人、700多支枪的队伍。中共湘西北特委决定,以这支队伍为基础成立工农革命军,贺龙任司令。四五月间,根据中央指示,湘西北特委并入湘西特委,另在工农革命军中成立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管辖工农革命军及其所在特区党的工作。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由贺龙、贺锦斋(石门人)、陈协平(桃源人)、张一鸣(慈利人)、李良耀5人组成,常德籍3人,贺龙任书记。前委将工农革命军正式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贺龙任军长,黄鳌(临澧人)任参谋长,陈协平任秘书,贺锦斋任第一师师长,张一鸣任师党代表。汪毅夫(临澧人)先后任第四军第五团、第十团、二旅党代表、第十一团政委、湘鄂西前敌委员会委员、中共鹤峰中心县委书记、红三军组织部长兼第29团政委等职。前委成立后,针对工农革命军党组织不健全、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组织发动工作薄弱等情况,着手加强上述相关工作。 贺龙率工农革命军进军石门、澧县。8月25日,工农革命第四军在贺龙率领下抵达石门西北乡磨岗隘,这时南乡暴动已遭失败,便就地召开前委、湘西特委、石门县委联席会议,陈昌厚、郭天民、曾庆轩等参加会议,贺龙作出发动石门西北乡暴动的决定。8月底,王炳南率工农革命军1000余人,经石门南坪河,袭击五峰县清水湾,打击土豪筹集给养。石门北乡的共产党员纷纷组织游击队,配合革命军作战。红一师师长贺锦斋发布《中国共产党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一师司令部布告》,宣传革命军的宗旨和主张,揭破敌人谣言。9月4日,贺龙移师仙阳坪为根据地。当晚,贺龙召开有军参谋长黄鳌、师长贺锦斋以及曾庆轩、杨万柳、曾藩支(曾庆轩之父)参加的军事会议。会上决定石门县委积极组织队伍,准备武装暴动,配合革命军向澧县王家厂、大堰垱进军。9月5日,贺龙率部从渫阳出发,一昼夜急行军90公里到达王家厂,击溃驻守大堰垱镇的反动武装团防队及保商团,夺取30多条枪枝。9月7日,工农革命军转回渫阳。当晚,遭敌军第十四军李云杰部、石门团防伍岳楚部、慈利朱华生部和叛徒罗效之部合力包围,军参谋长黄鳌当即牺牲。第四军手枪队队员冒死掩护贺龙突围,前往端寺垭,遇贺锦斋接应部队,方脱险。9月22日凌晨,叛匪罗效之率挨户团几百人,乘朦胧夜色向第四军驻地发起进攻。贺锦斋为保护前委领导,令大部队随贺龙向贺家台方向撤退(后贺龙率部转移至湖北鹤峰),自己率警卫连和手枪队以火力吸引敌人,掩护大部队撤退。经过4小时激战,方压住敌人火力。正当贺锦斋伫立枫香坡瞭望敌情时,敌吴国安一伙从侧面茶树丛射来一梭子弹,贺锦斋当即阵亡,时年仅27岁。但红四军在石门、澧县的活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石门的共产党员陈奇谟、吴协仲、覃苏、吴天锡、盛联熊、易法琛、唐占益参加了工农革命军,给部队增添了革命骨干。 红四军出师慈利、石门、澧县。1929年1月中旬,贺龙传达党的六大决议和指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红四军。4月16日,贺龙率红四军1000多人到达石门县子良坪,联系曾光尧、周纯诗、曾虎臣3位党员,成立党支部。委任曾焕之为石门县红军游击总指挥。岗市一带的农民游击队和南乡起义失败后转入北乡的同志前往子良坪参加红军。群众编写歌谣唱道:“太阳出来满山红,红军里头出贺龙,贺龙跟着共产党,领导革命为工农”。红军在子良坪获得给养和兵员后,于5月上旬,胜利返回鹤峰苏区。7月,红四军先后在桑植取得南岳、赤溪河大捷后,乘胜向慈利、石门、澧县等地发展。8月,红四军在慈利游击一周,扩充红军300余人。11月下旬,到达石门子良坪游击一周,设伏击溃罗效之匪部。12月4日,红四军回师鹤峰,在鄂西一带开展游击战争。1930年春,红四军在贺龙率领下占领松滋、沙道观,南进澧县,击溃敌戴笃元部。4月初,在松滋、石门、澧县交界处,与敌彭占彪部、澧县刘铭武部、石门罗效之部及其团防武装展开血战,红军直捣罗效之部,回到澧县王家厂。5月、6月分别在澧县姚家湾和申津渡与敌展开数次血战,7月4日,红四军与红六军在公安县胜利会师(战事具体情况见附表)。
1928年8月至1932年2月红军在湘鄂西根据地的主要战斗及活动 时间 | | | | | | | 抵达石门县磨岗隘、贺龙召开前委、湘西特委、石门县委联系会议,组织石门县西北乡暴动。 | | | | 经过南坪河,袭击五峰县清水湾,打击土豪,筹集给养。 | | | | | | | | 以贺龙为书记的中共湘鄂西前委(1928年秋由中共湘西前委扩建)建立鹤峰县苏维埃,中国工农革命第四军改称红四军。 | | | | 从石门子良坪经大龙坪、出湖北邬阳关,返回鹤峰苏区。 | | | | 进入桑植县,组建桑植临时县委和第二届苏维埃(少数部队留守鹤峰苏区)。 | | | | | | | | 从大庸向慈利江垭疾进,25日占领江垭,争取石门任家坊“神兵”和大庸团防中立,扩红300余人,游击一周。经杉木桥、笔家坪、竹叶坪、咸池峪,返回桑植。 | | | | 从鹤峰渔阳关出发,到达石门子良坪游击一周,设伏击溃罗效之部。 | | | | 经白岩入石门南坪河,回归鹤峰,在鄂西开展游击战争。 | | | | 在慈利官地坪建立秘密联络点,筹集枪支、食盐、布匹、药品和电池,到1931年4月被迫撤销 | | | | 占领松滋、沙道观、米积台等处,南进澧县盐井、张家场、击溃戴笃元部,获长枪百余支。 | | | | 在松滋、石门、澧县交界处,遭敌彭占彪部和松滋团防2000多人,澧县刘铭武部1000余人,石门罗效之部1000余人三面包围,红军直捣罗效之部,杀出一条血路,然后从松滋刘家均、西斋回到澧县王家厂。 | | | | | | | | 前进至澧县皮家桥、次日拂晓赶到姚家湾,红军第11团(覃辅臣)、第12团(张海涛)、王炳南、陈协平率第1、4团,合围罗效之部,罗左肩中弹逃跑,打死敌军30多人俘虏80多人,缴枪100多支。回五峰清水湾整顿。 | | | | 再次东下,从五峰清水湾出发,进军松滋、西斋、绕道澧县张家场、折回北闸口,6月18日,攻下申津渡后退回西斋。 | | | 贺龙、孙德清、周逸群、段德昌 段玉林、王鹤、许先达 | 7月3日红六军攻下公安。4日,两军在公安会师。组成红二军团。 | | 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红四军原独立团改编为红三军教导第一师 | 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委、孙德清参谋长、柳克明政治部主任、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参谋长董朗 | | | | | 红三军主力万余人离开湖北长阳枝柘坪、进军巴东、渡长江进入巴兴归根据地。选举产生湘鄂边分特委,周小康主持工作。成立6县联县政府,向经武任主席。机关设鹤峰五里坪洪家村。 | | | | 改组分特委为中共湘鄂边特委、周小康任书记、龙在前代理政府主席(向经武病逝)。 | | | | 石门罗效之部,慈利朱际凯部、桑植周燮卿部全力围剿鹤峰,偷袭独立团医院,进犯走马坪,进占石门泥沙、南北墩等要地。独立师主力于九头岭与敌激战失利,三营十二连30余名战士至彭罗山顶跳崖牺牲。敌杀害区乡干部20余人。 | | | | 敌占领鹤峰,独立师分散在五峰、桑植、石门等地开展游击战争。 | | | | | | | | 在南北墩消灭罗效之两个营,收复失地,恢复部分政权。 |
建立石门县苏区。建设苏维埃红色政权。中共湘西特委和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从1928年5月至1932年2月的4年中,在石门县先后成立了石门县苏维埃政府和8个区苏维埃、30个乡苏维埃、14个乡农民协会,21个乡实行过土地革命。苏区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68%,人口21万多,占当时人口的64%以上。石门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苏区县。 建设地方革命武装。党的八七会议后,中央提出组织革命军的主张。红军在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帮助各地建立地方革命武装,用以保护苏维埃政权和打击反动势力。地方革命武装由党统一领导指挥,一般是县建立游击大队,区建立游击队,乡建立不脱产的赤卫队。1928年8月下旬,红军帮助建立石门县游击大队和赤色警卫队。1930年2月,石门县委成立县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陈奇谟,政委杨万柳。总指挥部先后辖3个游击大队。1930年8月,组建石门县警卫队(又称手枪队)。各区、乡均成立赤卫队。部分乡还成立童子队、妇女队,负责站岗放哨,配合游击队战斗。石门县地方武装发展全盛时,有武装战士1000多人。 开展土地革命。1930年11月中旬,石门县苏维埃政府在磨岗隘召开联席会议,贯彻中共湘鄂西特委《土地问题决议案大纲》,制定石门县土地革命的具体政策和方法。群众欢天喜地,处处是改土分田的呼声和歌声:“要吃饭,要穿衣,大家拿主意,快快结团体,加入农协会,建立苏维埃,实行分土地,打倒土豪劣绅,才能享安逸。”一时间,各地分田分地的革命热潮高涨。 土地革命的胜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激发了他们坚决保卫胜利果实的革命热情。据不完全统计,仅石门西北半个县就解决了红二军团数千红军3个月的粮食。同时有数千农民参加游击队和红军。 开展洞庭特区武装斗争和南华安地区党组织的游击战争。从1927年8月至1932年初,南(县)华(容)安(乡)地区的党组织关系因遭敌人多次破坏,隶属关系也经常变化。1929年9月,各地贯彻党的六大精神,党的组织逐渐恢复,抗租、抗税和游击战争有了新的发展。南县、华容、安乡3县党组织,各组建一支游击队,即以邱育之为队长、陈逸民为副队长,邹墨池为政委的安乡游击队;以段继修为队长,余栋为政委的南县游击队;以朱祖光为主要负责人的华容游击队。3支游击队在斗争中采取“敌来我飞,敌去我归”和“昼伏夜动,神出鬼没”等机动灵活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当地反动驻军和“铲共”团队。安乡游击队在洞庭湖畔辗转战斗近6年,并在运动战中创立了梅家洲、南堤拐、黄狮嘴等3块游击区,分别建立党支部。有力地配合了洪湖地区的游击战争,为红二军团南征,扩大江南苏区创造了条件。 红二军团南征在津澧的几次战斗。1930年9月,中共派邓中夏到湘鄂西接替周逸群任红二军团前委书记、政委职务,贯彻中央“左”倾冒险主义,决定红二军团离开洪湖根据地,从监利、石首一带过长江,攻岳州,切断长沙到武汉的铁路线,直捣长沙,以配合红一、三军团攻打长沙。当红二军团攻克监利时,红一、三军团已从长沙撤往醴陵,邓中夏仍决定要渡江南下,向南华安地区和澧县进攻,伺机夺取常德,直驱长沙。10月18日,红二军团兵分三路南渡长江。22日凌晨,占领华容,成立华容县苏维埃政府和湘鄂西赤色警卫队第八大队。同日,红二军攻占南县并成立苏维埃政府。在两地共歼灭敌新编第十一师张英部及两县团防千余人,缴枪400余支。10月30日,红二军攻占公安县城,红六军攻占藕池、官垱。11月4日,红二军全部及红六军十七师进攻澧县,因城墙高厚,连攻数日未下。13日,红军转而攻克合口、新安,占领石门县城。11月下旬,贺龙率主力迎战夹山敌新十一师,将其击溃。并进占临澧县城。12月1日,红二军团再次围攻澧县县城,历时7昼夜,仍未攻下,至此,南征计划失败。 红军两次攻打津澧,虽然消灭了大量敌军(约6000人),先后攻克华容、南县、公安、津市、石门、临澧等县城,扩大了江南苏区,但由于受中央“左”倾冒险错误的影响,所克之地,随得随去。在澹水河十迴港,红军损失惨重,尤其杨林市一战,红军伤亡2000多人,教训深刻。 常德成为湘鄂川黔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12月中旬,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咸丰大村会议上,提出“创建湘鄂川黔苏区”。贺龙、夏曦、关向应率红三军(前身是红二军团)活动在湘鄂川黔边。1934年10月下旬,在贵州省印江县木黄,红三军与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会师。根据中央指示,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个军团会师后,形成了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创建了以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根据地。11月26日,根据中央指示,成立以任弼时为书记的中共湘鄂川黔省临时委员会,以贺龙为司令员、任弼时为政委的湘鄂川黔省军区,以贺龙为主席的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慈利、石门、桃源、澧县、津市 、临澧和常德是湘鄂川黔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36年春,红军主力北渡金沙江,历时两年多的湘鄂川黔根据地完成其特有的历史使命。这块红色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长江南岸的最大一块根据地,常德党组织及常德老区人民为创建、发展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红二、六军团在桃、慈、津、澧等地的战斗。根据中央军委来电指示,红二、六军团领导人研究决定:由任弼时,王震、张子意等带领红六军团的二个团和红二军的一个团及随六军团行动的地方干部,留在新区内恢复和建设根据地;由贺龙、关向应、萧克等率领红二军团主力和红六军的一个团,继续开展湘西攻势。 浯溪河大捷。1934年12月7日,红二、六军团主力进袭沅陵,激战三昼夜未克。便顺沅江东下,向常德、桃源进军。12月16日凌晨,红军以一天70公里的速度进入桃源县境,经灰溪河、洞溪河等地,夜宿佘市坪、三阳港一带,先头部队离浯溪河仅几公里。 这时,追堵中央红军的湘军,来不及回师常德,蒋介石急令鄂军罗启疆部一个旅到常德、桃源防守。17日拂晓,红军分两路向敌军发起攻击,战斗异常激烈。贺龙亲自上阵指挥。短短1天的战斗,红军连续歼灭敌两个团的大部,击溃敌1个团,占领浯溪河、陬市、河洑和桃源县城。随即,红军主力围攻常德城。湖南省主席何键大为震惊,一日数电,向蒋介石告急,说“共军围攻常城甚急,势难固守,请飞兵救援。”一时间,湘鄂两省敌五路救兵日夜兼程北援常、桃,罗启疆部和常德警备司令刘运乾固守待援。 此时,调动追堵中央红军的湘军回防常德,减轻中央红军正面压力的战略目的初步达到。19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红二、六军团主力于20日撤离常德,“浯溪河大捷”由此名垂史册。 东下津澧的战斗。1935年4至8月,红军打破了湘鄂两省10万多敌军对根据地的“围剿”。但当时地处龙山、桑植、宣恩边境,天地狭小,人口稀少,兵员、粮食、服装、医疗补充极为困难。中央军委分会决定,乘胜东进,出击长江以南、洞庭湖以西广大地区,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征集军用物资,补充兵员,巩固和发展根据地。 8月20日,红二、六军团主力,从桑植洪家关出发,经走马坪、江垭进入石门县阳泉,随即分兵进占石门、临澧、津市。26日深夜,红六师十六团、十八团在团长常德善、高利国等率领下,按照军团长指示,各连挑选20名身强力壮、敢打敢冲的战士到团部组成突击队,临时编成2个突击连,每连4个排,每排4个班,每班带上一挺机枪,一张木梯,每人带一支手枪,两颗手榴弹,一把马刀,一根在顶端捆着湿稻草的长竹竿。半夜时分,开始攻城。当红军运动到敌楼拐、八方楼城墙边时,首先举竹竿扑灭敌人吊在城垛的火把,接着大梯搭上城墙,投掷手榴弹,把敌人机枪打哑,随即展开肉博战。天亮时,战斗告捷。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王震、李达特地前来澧城祝贺,并在城内合影留念。 攻克澧城后,红军在津澧活动1个多月。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先后设在澧城和大堰垱的曹家大屋。军委分会贺、任、关、萧、王联合署名颁发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第一号布告》和《为号召全国民众保卫中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打倒卖国罪魁蒋介石的宣言》。红军与澧县地下党组织游玉圃、郭遵泰等取得联系,成立澧县苏维埃政府,指派红六师十八团政治部组织科长穰明德任澧县县长,广贴《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和《安民告示》,稳定城乡秩序。澧县地下党组织发动党员和积极分子,协助红军开展工作,组织开展筹集军粮军款、扩大红军、惩治反革命等活动。 军民的这些活动,直接威胁常德、岳阳。蒋介石急令在大庸、桑植、慈利一带的87个团的“围剿军”转入防御,再从湘赣抽调约42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发起更大规模的“围剿”。9月15日,红军主力开始向石门转移。至9月底,红军除在澧县西北山区留有部分游击队外,主力全部撤离澧县县境。 红军转移后,澧县反动派立即大搞铲共除暴。在大坪一带,杀死杨选松、李启贵、胡士铸等52人。在甘盆湾、谢家湾、姚家湾等地,杀死红军游击大队长皮修元和10多名游击队员。据不完全统计,在1935年9月后的一年内,澧县惨遭反动派杀害的达161人。 红二、六军团主力撤出津澧后,于9月中下旬,先后集结在石门西北地区的维新、仙阳、大兴、磨岗隘、南岳等地整休。1935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红军领导人在石门不仅形成战略大转移的共识,而且在石门开始做部队突围转移的思想工作,召开党的积极分子大会和指战员会议,进行抗日反蒋和革命理想、革命纪律的教育。任弼时在石门亲自撰写红军誓词:我们是工农的儿子,自愿当红军,完成苏维埃政府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为着工农解放奋斗到底。我们是红色军人,要保护自己和同志们,绝对遵守和服从苏维埃的一切法令,并以自己的血和肉发展民族革命战争,实行土地革命,推翻国民党,保卫苏维埃,打倒帝国主义,争取中国解放,为社会主义前途而斗争。现在敌人正在大举进攻,我们要团结一致,用我们的刺刀和枪,与敌人决一死战,用我们的头颅与热血换得苏维埃的新中国。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开始实施战略转移。11月下旬,红军突破沅江封锁线,取道桃源南部大水田,走上了长征的征途。次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胜利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老区功勋万代传 红日映红了东方,自由之神在放声歌唱。武陵山脉兵强马壮,漫山遍野活跃着红色儿郎。沅澧两岸军号激荡,红军摆开杀敌的好战场。常德老区人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老区浸染上了鲜红的底色,呈现出一幅幅洪波涌起、波澜壮阔的宏伟壮丽画卷。老区功勋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常德老区承载着湘鄂西、湘鄂川黔两大革命根据地的重托,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形成了“建区早、历时长、基础好、影响深、作用大、牺牲巨”的鲜明特征。 建区早。首先党团组织建立早。建党早期,常德就有以林伯渠、朱务善、朱莽、何资瑜、颜昌颐、许之祯、鲁易、于光龙、邓洁、罗宁、詹乐贫等为代表的共产党员23人。1922年春建立省立二师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6月12日,常德第一个团组织建立,1923年春建立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常德支部。其次建立红色政权早,由张琪、徐才益、陈兆森等人于1927年11月7日,在桃源东乡创建的徐溶熙苏维埃政府,比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整整早了4年。由贺龙于1928年8月25日,在磨岗隘建立的石门县苏维埃临时政府,也比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早3年零2个多月。因此,说常德是革命老区,确实当之无愧。再次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早。1925年底,共产党员陈刚在汉寿小汛洲串联农民组建农民协会。1926年9月,汉寿县农民协会率先成立,成为常德乃至全省第一个县级农民协会。1927年3月,全区大约拥有农民自卫队共10万多人,拥有长短枪枝一千多支。这支由党领导、组织发动的农民武装队伍,成为日后工农革命军和游击队、赤卫队的重要组织基础和兵源。 历时长。开天辟地春雷响,中国有了共产党。从1923年春常德建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起,党领导常德人民创建革命老根据地的历史脚步从未停息。大革命时期,常德党组织掀起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开展翻天覆地的农村大革命,开创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可喜局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常德为中心的中共湘西特委,在湘西几十个县的范围内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工农武装力量,反抗反革命的血腥大屠杀,常德的大片区域,先后是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苏区和游击区。贺龙、任弼时等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在常德境内征战十多年,大小战斗数百余次。 基础好。常德老区人民具有光荣的的革命传统,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意识强。先有常德辛亥三杰宋教仁、蒋翊武、刘复基的反清壮举,继有林伯渠、朱务善等人救国救民的孜孜以求,再有声援北京的五四运动、驱张反吴活动,开展反日爱国斗争、声援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声援万县反英斗争、支援北伐战争等壮举,常德老区人民始终处于斗争最前列。 影响深。常德老区是湘西北重要的革命策源地。中共湘西特委直接领导着湘西几十个县的革命斗争,很多关于湘西北党建、工运、农运、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的决策和部署,从这里一一作出并得到贯彻,常德老区成为革命的大本营。中共湘西特委还直接与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中共湖南省委、中国工农革命军红二、六军团及前敌委员会血脉相通,血肉相连,成为重要的指挥枢纽机关。 作用大。常德老区是湘鄂西、湘鄂川黔两大革命根据地的纵深腹地。所属11县区纵横绵亘数百公里,成为红军活动的主要场所和交通走廊。红四军在常德境内组建扩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步发展壮大。常德人民做到了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枪给枪,要粮给粮,要物资给物资,要药品给药品,要地盘给地盘。石门、慈利至今流传一首民谣:“扩红一百,只要一歇(的时间),扩红一千,只要一晚,扩红一万,只要一转”。常德先后参加红军的有几万人。1928年,石门县境内活跃着100多支游击队,参加红军80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仅1935年夏秋,石门、临澧、澧县(含津市)、桃源参加红军就达2万多人,其中石门1万多人、澧县6000多人,桃源县4000多人。常德老区积极为红军筹集粮食、衣、被等军需物资和现款。从1928年到1935年,红军几千人在常德境内活动8年的粮食、衣物,大多来自群众,说人民群众养育了红军一点也不为过。1935年秋,临澧新安、合口共集中缝纫工50多人和20多部缝纫机,赶制军衣30多天,做军服7000多件。同时,津市各成衣铺、衣帽店的缝纫师傅和一些居民,组成一支四五百人的队伍、二三十部缝纫机,集中于商会、镇大油行和大巷口,日夜不停赶制红军衣被、挎包、帽子、绑腿等。津澧还有26名缝纫工随红军到石门仙阳缝衣一个多月。其中杨明甫、李公元等人还参加了红军。除此以外,群众还为红军做了许多事情,如给红军送情报、带路;送茶水和饭菜到红军打仗的阵地;抬伤员下火线,掩埋烈士遗体,掩护、治疗伤员等。由于时间充裕,准备扎实,红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中给养最好、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 常德老区还是红二、六军团策应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吸引、调动国民党围堵中央红军数十万敌军的战略要冲。为策应中央红军突围转移,红二、六军团于1934年10月发起湘西攻势,震动了正指挥围堵中央红军的蒋介石,迫其将追击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前线总指挥何健及其所属的第16、第19、第62师由通道之新厂,调向沅陵进攻红二、六军团,鉴于红二、六军团的胜利和根据地的发展,蒋介石从1935年2月起调集80余团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部署六路“围剿”,以期达到东南突击、西北合围、以求全歼之目的。红二、六军团反围剿战役从1935年2月8日溪口战斗开始,至8月底连续占领澧州、津市、石门、临澧诸县市,直至洞庭湖西部富庶地区,歼灭国民党军两个整师、1个师部和1个旅部,共计2万余人。缴枪8000余支,轻重机枪1000多挺,各种火炮20多门。红军力量扩大一倍以上,达2万多人。新成立了第18师和第11团、第17团,还成立了独立团、独立营、游击队等。红军的扩大不仅建设和保卫了根据地,而且钳制一部分追击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队,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牺牲巨。常德老区人民为建立、巩固湘鄂西、湘鄂川黔两大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中共湘西特委和各县党组织不断选派党员骨干参加红军,充实红军干部队伍。贺锦斋、陈协平、张一鸣、汪毅夫、黄鳌、陈昌厚、周小康等红军骨干先后为革命英勇献身。郭天明、覃苏、陈寿山、盛联熊、刘植吾、唐占益、吴协仲等红军骨干,历经枪林弹雨、身经百战,虽九死而不悔。广大苏区人民经受了“山过火、石过刀、人换种”的血腥炼狱,成片成片的村庄被炮轰,成千上万的房屋被烧毁,数以万计的党员骨干和群众被敌人残酷屠杀,据不完全统计,被杀害的共产党人和积极分子石门3000多人、桃源500多人、临澧570多人、澧县1269人、武陵800多人、鼎城600多人。常德老区人民在血与火中实现凤凰涅磐,新生的红色政权和自由理想之花在常德大地竞相开放。 碧水青山伴忠骨,英雄生命绽鲜花。抚今追昔,我辈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要把红色历史安放在城市,铭革命先烈丰功于心头,传老区精神于万代,承先辈伟业于未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017年8月酷暑中草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