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325|回复: 22

(同临澧孩子讲丁玲)丁玲 一只非同寻常的临澧飞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5 10: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风 于 2018-11-25 11:44 编辑


同临澧孩子讲丁玲


丁玲   一只非同寻常的临澧飞蛾


天风


        “飞蛾”是昆虫生命过程中的一种形态,生物学上叫“成虫”。在丁玲家乡的方言中,叫做“飞叶儿”。飞蛾天性喜欢在夜间向灯光、火光上飞撞,生物学上称为“趋光性”。俗话“飞蛾扑火自烧身”说的就是这种现象。那么,为什么要把丁玲和飞蛾扯在一起呢?这是因为,丁玲早年有一位非常重要的知己朋友叫瞿秋白。瞿秋白可不是寻常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四、五、六届中央核心领袖人物。而瞿秋白曾经评论他的作家朋友丁玲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飞蛾扑火,非死不止”从字面上讲,就是“飞蛾喜欢往火里扑,不到烧死不会停下来”;而其中的寓意是歌颂一种“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的壮士精神。丁玲青少年时代就向往女性自由解放,这“自由解放”,就是这只“飞蛾”当时要“扑”的“火”,也就是要追求的光明。为此,丁玲经历过许多苦难和磨砺,但她始终都不曾放弃这一追求。丁玲是临澧人,所以说她是一只“临澧飞蛾”。那么,丁玲这只“飞蛾”究竟有些什么“非同寻常”的地方呢?



一.       非同寻常的追求



        丁玲出生于1904年,到今年已有114年。114年前的中国是个什么状态呢?对女孩来说,那是一个只能困守家中,毫无社会地位可言的时代。大户人家的女儿成年关在闺房学点女红手工什么的,见客机会都少;穷苦人家的女儿则只能在饥寒中苦熬,或土里刨食,或讨米逃荒。丁玲是临澧大财主蒋家的女儿,按当时社会风习,也是没有走出家门的自由的。但丁玲从小就极有个性,内心不屈服于这种不公平的命运。当时,临澧蒋家已经败落,母亲余曼贞生下丁玲时,父亲已经病逝。据丁玲老屋黑胡子冲老辈记忆,在丁玲大约三四岁时,外婆把这对孤儿寡母接回常德后嘎(方言,“后嘎”指已婚女人的娘家),常住在丁玲舅舅家里。丁玲的母亲是一位知识女性,对女儿还是比较开明的,这无疑是丁玲后来成长为著名革命作家的家庭原因。但当时的长辈们一般都用封建习俗来教养管束女孩子。对封建传统,丁玲骨子里十分叛逆,对舅舅等长辈给她设计的人生没有屈从,最終抗婚出走,到外面去闯荡、去读书、去求自由。由于丁玲非常聪明,很有灵感;非常勇敢,特别自主,对封建传统视为异端的“文学”十分酷爱。因此,还很年青时,丁玲就写出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这样一些充满青年女性追求自主自由的优秀小说。毫无疑问,丁玲的这种选择,在当时,的确是一种“非同寻常”的追求。

        丁玲年青时不仅聪慧漂亮,而且文学成就不同凡响。还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丁玲就被中国的文学泰斗鲁迅先生列为中国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一。鲁迅赏识丁玲,还有一个特别的小故事。由于丁玲属于当时中国追求光明的革命文艺团体“左翼联盟”成员,是被国民党反动派缉捕的对象;1933年5月,丁玲在上海被捕,随后关进了国民党南京的监狱。虽然国民党用种种办法想迫使丁玲脱离革命,但丁玲宁可坐牢,也不屈服。后来外界传说丁玲已被杀害,鲁迅闻讯,痛惜不已,特地写下一首《悼丁君》诗。诗中,鲁迅写道:“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道九秋。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这首诗,既表达了鲁迅对丁玲的高度看重,也折射出丁玲不同凡响的成就与影响。其实,丁玲当时仍被深锁狱中,与难友相依为命,并没有牺牲。1936年11月,丁玲得以逃出监狱,千里辗转,投奔到当时中共中央领导机关所在地陕北保安。为欢迎丁玲投奔革命圣地参加抗战,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特意为丁玲写了一首《临江仙》词。词中写道“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据说,这是毛主席给作家个人的唯一一首赠词,而丁玲就成了这个“唯一”的有幸者。从此,丁玲的革命文学创作有如大河奔流,锐不可挡,伴随中国革命进程滚滚向前。到1951年,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了当时国际最高文学荣誉——“斯大林文学奖”,这标志着丁玲作家生涯的命运高峰。然而,世事总在辩证法中发展,命运高峰后,可能就是命运的坎坷。



二.       非同寻常的坎坷



        中国是在苏联红色革命成功之后,世界上成功建立又一个红色政权的大国。但政权需要巩固、国家需要改造、人民需要彻底解放,如此宏伟的大业并无成功的先例可以照搬。因此,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许多次的政治探索,也就是开展过多次政治“运动”,这些“运动”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探索。社会实践证明,任何一次政治运动,都是一定要冲击到一些人的,有时,好人坏人都会受到冲击。丁玲就是在这些政治运动中,受到过很大冲击的著名作家之一。在一个时期里,丁玲走进命运低谷,她曾在荒凉寒冷的北大荒,度过了较长一段岁月,所以丁玲把北大荒称作“第二故乡”。尽管丁玲遭遇坎坷,但她善良的本性、勤劳的品质、宽厚的情怀,还有她的文学灵魂,赢得了“北大荒人”的特别信赖,是他们伴着丁玲度过寒冷岁月。1986年丁玲逝世后,“北大荒人”为丁玲送来一面红旗,上面书写的是“丁玲不死”四个大字。这充分表达了“北大荒人”对丁玲“非同寻常”的爱戴和怀念,也表达了对丁玲“非同寻常的信念”的高度赞扬和景仰。



三.       非同寻常的信念



        一般来说,一个人遭受重大打击后,心中是会留下阴影的。虽然丁玲最后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公正评价,恢复了名誉和正常待遇,并担任了中国作家协会重要职务,创办了《中国》文学杂志,拥有了充分的言论权。但丁玲没有像一些心胸狭隘的人那样,在言论中发泄对党和社会的任何不满。丁玲特别令人钦佩的地方,就在于她不狭隘地计较个人荣辱,她总是把个人命运和党的命运放在一起来认识、来对待、来考量,她非常冷静、理性地对待自己所遭遇的冲击,始终不因个人坎坷动摇自己对党和领袖的忠诚。这里面也有一些小故事,当丁玲复出,重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时,丁玲在“前言”中非常真诚地写到,这本书是为毛主席写的,意思是说,这书是为毛主席领导的革命事业而写的;字里行间,重满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领袖的无比崇敬。当时,丁玲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对丁玲的这些做法表示不太理解,丁玲真诚善意地批评她说:“经历这么多年,你怎么还没有进步?”在丁玲看来,越是经历政治坎坷,越应该懂得共产党的伟大、毛主席的英明,这才是政治的进步与成熟。可以说,丁玲的这种政治品格,永远都值得人们敬畏和仰视。

        丁玲之所以在任何坎坷中,都不动摇对党和领袖的信仰,是有这样一个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丁玲终生“为人民做事”的品质,与共产党、毛主席高度一致、心灵共鸣。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高呼的是“人民万岁”,毛主席最经典的著作和语录是“为人民服务”,对此,丁玲始终高度信仰和追随。爱人民的丁玲,对爱人民的领袖毛泽东,当然始终都那么热爱。爱领袖、爱人民,是丁玲始终如一的情结;1975年,她被安排到山西农村劳动锻炼,曾从补发给他们的工资中,捐出一万元用于当地农村建设,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当时,一万元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天文数字了。1962年,丁玲回到阔别近六十年的家乡,在与临澧干群的谈话中,她饱含深情地说:我是人民的儿女,我终生为人民做事。这是多么的动情,又是多么的伟岸啊。丁玲原名蔣伟,真是名符其实哩。

        在湘西北临澧的土地上,能走出如此高大、需要仰视的“信念的巨人”,不仅是临澧的骄傲,也是常德、湖南的骄傲。相信,丁玲家乡的青少年在有声有色的红色基因传承过程中,一定会以“非同寻常”的勤奋与坚持,继承丁玲永远追求光明、追求理想、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成长为优秀的红色接班人。
(版权所有 转发必究)
IMG_3394.JPG
1542908618412.jpg
IMG_340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10: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丁玲不仅是文学家,也是革命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10: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发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5 11: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18-11-25 10:57
丁玲不仅是文学家,也是革命家。

谢寒儒先生首席关注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5 11: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关注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15: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5 15: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江南先生关注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16: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16: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5 16: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4 14:09 , Processed in 0.03854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