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19-6-3 14:55 编辑
以色列旅游之五 沙漠治理的尖兵,农业发达的国度
如果以为以色列只有战争、只有宗教、只出人才,那就大错特错了。以色列在各个领域几乎都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农业,他可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令人奇怪的是以色列国土面积只有2万多平方公里,67%的面积都是沙漠,而且极度缺水,年降水量只有几百毫米,蒸发量却达到2500毫米,还怎么就成为了最发达的农业国家? 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第一任总统就说过,以色列的出路在南部沙漠地带,不想办法治理沙漠,农业便无基础,要搞好农业必须解决水的问题。摆在以色列面前的难题实在是太多了,但凭借犹太人的智慧似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他们在南部沙漠中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集中大批优秀人才深入沙漠腹地进行研究、教学,一边创造农业科技成果,一边培养农业顶级人才。 他们把北方的加利利湖当作生命之源,生命之水,该湖面积166平方公里,可蓄水40多亿立方米。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们就投入巨资,修建了长达440多公里的引水管道工程,把湖水抽高到360米,然后通过直径2.7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道,依靠北高南低的地形把水送到中部和南部,形成覆盖国土60%的“国家引水渠”地下网络。该工程每年总引水量近10亿立方米,由于使用管道引水减少了渗漏和蒸发,线路损耗很少。它的建成使一些地方成为旱涝保收的粮果基地,让85.5万亩沙漠变成绿洲。
以色列的电脑微灌技术给农业灌溉赋予了新的概念,农业专家根据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农作物需水量等参数编好程序,由太阳能驱动的计算机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统密封输水,适时适量缓慢均匀地把含有肥、药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喷洒在茎叶上。应用该技术可节水90%,节能50%,平均增产30%。 在以色列旅游,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系统。我们在参观犹太人大屠杀博物馆时,入口处只见到呈“∆”字形的主体建筑向基地外悬空伸出一截,再没有发现有什么很特殊的建筑,经过两个小时的参观后从出口出来,才发现巨大的博物馆绝大部分都隐藏在地下,地面除了悬空伸出的部分,仅露出了房顶采集自然光线的一个小尖顶,而四周都是各种树木花草装点的大花园,在花园里凡有植物的地方,都可以见到裸露的指头粗细的管道,管道上布有小孔,可实时补充植物所需水分和肥料。
在酒店的花坛、树木根部,在街道两旁的花坛、树木根部都可以见到这样的管道。 我们坐在旅游大巴上映入眼帘的绝大多数都是大片的荒漠,岩石裸露,黄沙成堆,偶尔也能见到几丛耐旱的骆驼草。但也有不少时候看到森林,这些森林一看都是人工栽种的,有的还已经长得很粗壮了,没有几十年时间是不可能长成这样的大树的,可见以色列人很早就开始了沙漠的治理。 公路沿线也可以看到一片片的经济林,以椰枣树为主,成行成排,间距很大,便于车辆开进去进行机械化作业。靠近公路的同样可以见到铺设的供水管道。椰枣是以色列的特产,粗看起来有点像我们国家的蜜枣,我们的是用糖蜜的,据说椰枣干了就是这样,糖分很大。还有香蕉,香蕉都是在大棚里,要不是导游介绍,真不知道香蕉也需要大棚栽种。 以色列的农业非常发达,且都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他们用滴灌和微灌解决了极端缺水的问题;他们发明的巨大袋子既能保持水分又能排出空气,用简单而便宜的方式代替谷仓来保持粮食新鲜;他们繁育有益的昆虫和螨虫,用于生物防治,繁育大黄蜂用于温室和开放田地的自然授粉;他们培育的土豆可以在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种植,可以用盐水灌溉;他们开发出可重复使用的塑料托盘,从空气中收集露水,将作物或树木所需的水减少高达50%;他们开发的缓释除草剂不伤害益虫,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杀虫剂只杀灭害虫;他们开发的先进系统使得沙漠养鱼成为可能;他们的育种技术更为先进;由于缺少沃土,他们还开发出一种新“土壤”,这种“土壤”具有良好的通风和保持比自重大得多的湿气,用它种植农作物,西红柿可增产30%,黄瓜可增产34%。 这些发明创造不仅用于以色列国内,而且也让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受惠。现在摆放在中国餐桌上的东西,很多都包含着以色列的技术,因为很早中国就有了与以色列在农业方面的合作项目。在很多方面不仅改变以色列,而且可以改变全世界。
看到、听到以色列农业科技的发展,完全不用担心世界的所谓粮食问题,像以色列这样缺少肥沃土地,而人口密度超过400多人/平方公里的国家,不仅能够养活本国900万人口,而且还有大量农产品出口国外。如果全世界都能够学习利用他们所创造发明的先进技术,地球上的人口再多也完全可以养活。 中国幅员辽阔,有960多万平方公里,但沙漠化、荒漠化的土地不在少数,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潜在资源非常巨大,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善于吸取别人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发扬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和优良文化,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也能够发明创造出更好的农业科学技术,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副产品,以满足全体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物质需求。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