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风 于 2019-6-13 06:04 编辑
临澧故事首发
黑山伏击战(上)
了解一点中国近代革命战争历史的人们,大都知道辽沈战役中著名的黑山阻击战,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红军时期湘鄂西苏区的团山营黑山伏击战。团山营地属湖南省临澧县,位于该县最北端的澹水上游川地(简称“澹川”)之中。顾名思义,澹川就是澧水九大支流之一的澹水河上游的一条狭长川地。西与绵延无际的武陵山地相接,北为与湖北襟连的刻木山至伏牛山一条丘陵山地,南有从青龙山到龙凤山的一条群峰屏障,东与湘鄂边淞澧大平原连通。如此地形地貌,在军事上,无论是打围歼、打阻击、打游击,都是天然好战场。因此,澹川自古兵家必争。这里流传至今的一些小地名中,带有兵家色彩的可不少见。譬如“团山营”,就是古代一个营盘所在地;“挖断岗”,就是一条留着一道豁口,横亘在澹川出口处的防御工事;“蛇形岭”则是挖断岗以西约一公里处的一条横亘在团山营溶中的凸起岗地,显然是扼守澹川的第二道防线;“撂旗垭”相传为李自成败走江南时,丢弃过旌麾旗帜的一个山垭……而与蛇形岭呈垂直夹角,又有一道山梁,如同刻木山盘伸出的一支强壮臂膀,向东迤出于澹川腋下,显然也是一个难得的作战地形。这座山与澹水南岸那些光秃的石漠山地截然不同,它植被十分茂密,林木葱茏如屏,山色青黛如墨染一般,兀然耸峙在川溶之中。当地民众通常称此山为“团营山”,也称“黑山”。
由于澹川地处长江以南最前沿地带,在湘鄂边地区,具有十分突出的区位价值。因此,在“湘鄂西苏区”时代,这里曾成为红军与国民党军激战之地。历史记忆告诉人们:1930年7月,贺龙率其部与红六军在湖北会师,成立了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根据中央指示,红二军团与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建立起了“湘鄂西根据地”,亦即“湘鄂西苏区”。1932年秋,国民党军队对苏区实行围剿,贺龙胞姐贺英曾率游击队,在湘鄂西根据地打游击。1933年5月5日,贺英率领的游击队被敌人包围,激战中,贺英姐妹等革命战士壮烈牺牲,游击队战损惨重。但红军与国民党军在湘鄂西地区的交战,却一直没有停息。
1935年,萧克和任弼时、贺龙等领导的红军部队,在湘鄂西与国民党军进行着残酷的“围剿”与反剿之战,其间所发生的大小战斗无以数计。由于战争岁月条件恶劣,无法将这些战斗一一记载下来,所以,许多战事都很少留下文字记载,只留存在民间的口耳相传里。发生在团山营地面的黑山伏击战,便是其中之一。这次激战唯一抹不去的历史“记载”,只有至今仍然依稀可勘的老战壕遗迹,以及那里老一辈口中的传奇讲述。
团山营黑山伏击战发生的背景,是一场大规模的国共战役。1935年6月中旬,萧克率部包围了驻宣恩县城的国民党军徐源泉部。徐源泉是坐镇恩施的湘鄂川边区“剿匪”总司令,兼国民党第十军军长。他获知被萧克包围的情报后大惊失色,生怕宣恩失守,而致使恩施不保,于是,急令驻防来凤县的“剿共”纵队司令兼第四十一师师长张振汉中将驰援宣恩。
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部电台人员日夜监听国民党军动态,张振汉的回电被红军截获破译。电报中把张振汉率部增援宣恩的出发时间、行军路线、行军序列规定等机密一一泄露,其部兵分三路,定于6月12日午后进至咸丰忠堡集结。
围点打援是红军的拿手好戏。根据所获情报,萧克等红军将领决定集中主力,在忠堡上演一场打援好戏。萧克命令红四、红六师连夜出发,抢在国民党军前面到达忠堡,占领制高点,构筑工事。同时,电令围攻宣恩县城的红六军团,除留少数兵力牵制宣恩守军外,其余部队火速赶至忠堡,围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一师。
6月13日,红二、红六军团按作战部署,分别对来凤刘家湾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实施分割包围。张振汉部竭力反扑,企图杀出重围。双方在来凤甘家坡、马鞍山一带激战数小时后,围攻宣恩县城的红十七师赶到忠堡,攻占了南山,与先期到达的红四、红六师取得联系。这样一来,国民党军被分割成三截,彼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张振汉指挥的第四十一师师部,已被红军严密包围在忠堡的狭窄低洼地带;又经过一天激战,国民党军全部被歼,张振汉在忠堡被红军生俘。
虽然如此,但整个战场形势对红二、六军团来说,却越来越不利。9月,蒋介石下令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宜昌行辕,由陈诚任行辕参谋长,代蒋介石行使职权,调集主力部队22个师又5个旅,共20余万人,对红二、六军团进行大规模“围剿”。当时,中央红军正在进行由江西向北方的战略大转移,亦即“二万五千里长征”。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湘鄂边红军部队决定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向红军长征所经的乌蒙山区靠拢。正是在湘鄂边红军部队相互接应,向乌蒙山战略转移的历史背景下,催生了团山营的“黑山伏击战”。
当时,鄂西苏区一支红军主力从湖北宜昌、松滋一带出发,将取道湖南临澧、石门、慈利、桑植一线,向黔川迂回。驻常德、澧州等地的国民党军决定对鄂西红军部队进行截击。他们集结大股部队,分左中右三路,从常德、澧州方向向西运动,一路从新安向西,一路从澹川出口的罗湖垱方向向西,一路从王家厂方向向西,形成三管齐下态势,企图将鄂西红军队伍歼灭在码头铺地区。贺龙得知情报后,立即调集队伍,组织伏击。但由于国民党军是倾力来战,其势汹汹,而湘西红军军力有限,三路伏击,自然显得战局吃紧。但为了接应鄂西红军安全通过湘西北,贺龙命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依靠人民群众,打一场以少对多的非对称伏击战,拖住敌人,保证鄂西红军安全通过。
担任澹川伏击的是贺龙所部的一个红军连。在敌人队伍到达之前,红军依靠当地群众,在最适合打伏击的黑山山脊上挖战壕、修掩体、备武器军需,做着浴血奋战的准备。当地地下党组织得知敌人军力数倍于伏击红军,便积极发动当地一批热血青年临战报名,参加红军,充作伏击后备队。
当国民党军中路队伍出现在罗湖垱时,红军侦查员从蜿蜒蛇行的敌部队伍判断,这至少是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可见敌人来者不善。埋伏在黑山战壕中的红军指战员借着山势和工事掩护,个个瞪大眼睛,盯着前面的川地;他们屛住呼吸,钩住扳机,静静等着敌人进入伏击圈,只待指挥员一声令下,便一起开火,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敌人卷扬起的黄色尘土越来越近,前队过了挖断岗,就进入了埋伏红军的视野。显然,敌人为尽快到达截击位置,正在赶速度。很快,他们的前队抵近了林家桥,中队已到三眼桥,后队已过蛇形岭,这正是红军预设的伏击圈。埋伏在黑山上的红军已经各自瞄准目标,开始扣动扳机,等待连长一声令下。
“打!”红军连长忽然一声大吼,整座黑山立刻弹如雨下。急于赶路,未料伏击的敌人被这一阵突如其来的弹雨打得阵脚大乱,敌人的一字长蛇阵中,不少人中弹栽倒;敌人指挥官判明对方火力方向后,立即命令部队跳下河岸,隐蔽在北河岸坡下,迅速调整部署,准备向北面的黑山伏击阵地发起反攻。
在敌人进行反攻准备的当口,黑山上红军连长根据敌人动向,将有限的军力分成作战主队与备队,以便轮换应对敌人的猛烈冲锋;战士们迅速补充枪弹,密切注视着澹水河北岸一线,随时准备发起第二波猛烈射击;后备队则在黑山北麓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冲向战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