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88岁,1990年离休。24年来,我一直坚持学有所长献余热,主动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丽。 1989——1992年,我受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经济函授大学、江西外经贸学院客座教授,讲授市场营销、企业经营管理、商务谈判等课程。同时由于教学需要,我受约撰写了《贸易谈判理论与实践》、《农产品营销》、《农产品采购与推销技巧》、《供销合作企业经营管理》等六本书,并出版发行作为教材或教辅资料。 进入21世纪,我已过73岁,和孙定国、颜送贵等一批老同志,参加常德市老科协的工作,在市老科协的领导与支持下,我先后就全市发展大局,在市委主办的《常德通讯》和市政府主办的《发展导刊》上,发表了有价值,有影响的论文五篇,内容涉及“开发生态农业”、“开发游憩观光农业”、“关于农民增收问题”“城镇化问题”。常德市人大组织有关部门,就生态农业发展问题听取了我两次汇报,并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议》。 我市是农业大市,服务三农始终是重中之重,在市老协的支持下我与孙定国、颜送贵、王锡科等专家,先后在鼎城区的蔡家岗、长岭岗,桃源县的茨树垭、漆河、马宗、架桥等地,以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富硒柑桔,辣椒,绿壳鸡蛋等特色农产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态农业。桃源县茨树垭村被全国老科协评为“生态农业示范村”。 我是一名长期从事经济管理研究和教授经济学的教员,离休以后我还发挥知识优势,以极大的热情,根据不同时期党的中心和社会的热点问题,为企业、学校、专业学会、乡镇,举办百人以上的大型专题讲座十四场,参与约4000人以上,现存讲稿40多万字,其中有部分,已整理向中央一级的学术刊物发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1985年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我“优秀教师”称号,1994年常德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2012年,我已85岁高龄,还被中共常德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授予“模范老科普工作者称号”。 总结24年参与社会活动的经历,我有两点基本体会: 一是离退休后不是无可作为,而是大有可为,关键是要处理好自身的问题。首先要明确离退休的科技人员具有知识积累优势,空闲时间多的优势,无任务负担优势,不计报酬优势,只要你愿意作奉献,你就会信心百倍,勇往直前,越干越有劲,越活越精神。其次,老年人必须明确“淡泊”不是放弃人生追求,而是要不图名利,“宁静”不是要与世隔绝,而是要心态超然。只要你能重奉献,轻名利,就能丢掉私心杂念,轻装上阵,游刃有余。最后,老年人要忘功不忘过,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谦虚谨慎,切忌倚老卖老,居功骄傲,只有这样才能广结善缘,活得轻松,干得愉快。 二是离退休的科技人员献余热要选准工作领域,不要与在职的争饭碗。我体会有三个领域的工作,适于离退休人员参与。一是高等知识型的工作。这类工作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高科技性,而且人才缺乏一般不能胜任。如工程技术的掌握、专业知识的传授推广,著书立说。二是社会公益性,这一类涉及领域最广,需要的人才多,如服务三农,惠民工程等。三是拾遗补缺型,这适宜于每一位愿意作奉献的离退休人员,因为任何一个你所在的单位,只要稍加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许多事等着人去做。 尽管我已年近九旬,但耳聪目明,身体硬朗,思维清晰,不甘寂寞。我决心把我的余生献给人民事业,永远紧跟党中央,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最后,我以下面这首诗,作为我的结束语: 三中全会绘兰图 深化改革巧运筹 阳光普照神洲暖 祖国大地一片红 攻坚克难越险滩 深水区内探新途 上下同心建伟业 壮心凌云冲斗牛
(作者常德市三中离休教师,8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