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19-7-8 10:02 编辑
校注《武陵县志》随笔(22) 武陵俗嗜芰菱
采菱
《武陵县志·艺文》收录了刘禹锡谪居朗州写的七言古诗《采菱行》,导言说:“武陵俗嗜芰菱。岁秋矣,有女郎盛游于马湖,薄言采之,归以御客。古有《采菱曲》,罕传其词,故赋之以俟采诗者”。文字不多,内容丰富。
“武陵俗嗜芰菱”。“芰菱”,常德方言是“菱角”,常德人喜欢种菱角,吃菱角。“俗”,有的书里也作“素”,意思是武陵人“嗜芰菱”风俗的形成已经很久了,而且至少到诗人刘禹锡的时代一直如此。武陵有建于楚平王时代的“采菱城”就是明证。楚平王出生年月不清楚,但知道他死于公元前516年,距刘禹锡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平王时,楚国的都城郢,位于湖北省荆州北面离城数公里的纪南城,离常德很近。采菱城有考古证明:采菱城,也称黄楚古城,位于桃源县青林乡黄楚、金鸡两村交界处。东临沅江,北临白洋河,城址选择在平地稍隆的岗地上。1982年至1985年文物部门进行调查和挖掘,城址坐西朝东,南北长830米,东西宽410米,护城河20—30米,总面积0.34平方公里。城中央有较高台地,疑为宫殿所在。西面为墓葬地,出土战国至两汉古墓一百余座。采菱城现在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采菱城古遗址
另外,在平王之前,见诸文字记载的《国语·楚语》有“屈到嗜芰”的故事: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译成白话: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时,叫来负责祭祀的家臣嘱咐说:“祭祀我的时候,一定要用菱角。”到了一周年祭祀时,家臣准备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把它拿掉。家臣说:“这是您父亲嘱托的。”屈建说:“不能这样。我父亲执掌楚国的政事,他制定的法令记在百姓的心中,收藏在王府里,对上可以比同于先王,对下可以训导后人,即使没有楚国,各国诸侯也没有谁不称赞的。祭祀的法典上说:祭国君要用牛,祭大夫用羊,祭士用小猪和狗,祭普通人用烤鱼,竹笾木器里装的果干和肉酱,则从国君到普通百姓都可以用。不进献珍贵稀罕的东西,不陈列品类繁多的食品。我父亲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嗜好而违犯国家的法典。”于是祭祀时便不用菱角。采菱图 (明)沈周绘
“古有采菱曲”。宋罗愿撰训诂书《尔雅翼》卷六:“吴楚之风俗,当芰熟时,士女相与采之,故有采菱之歌与相和,为繁华流荡之极。《招魂》云:‘涉江采菱发《阳阿》,《阳阿》者,采菱之曲也。” 南朝梁天监十一年,梁武帝改《西曲》,制《江南弄》七曲,其中第五曲就是《采菱曲》,其余六曲为《江南弄》、《龙笛曲》、《采莲曲》、《凤笙曲》、《游女曲》、《朝云曲》。刘禹锡“序”里说“罕传其词”,只是说流传下来的歌词很少,梁武帝萧衍创作的《江南弄·采菱曲》歌词就流传下来了:
江南稚女, 珠腕绳。 金翠摇首, 红颜兴。 桂棹容与, 歌采菱,
歌采菱, 心未怡。 翳罗袖, 望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