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105|回复: 44

怀念您,尊敬的张老师(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1 16: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超球 于 2019-7-12 12:24 编辑

                   怀念您,尊敬的张老师(一)


尊敬的张老师!   
    您去西天后,还挂念着人生,挂念着孩子们及家乡父老吧?
    屈指算来,您离开朝夕相处的亲人,还有类似我们这样的学生,已快10年之久了。虽然阴阳两隔、时间不短了,然而,在您离世后的这十年时间里,您生前的那举手投足,您的音容笑貌,您给我们的深刻印象,依然是,历历在目、未见变故。并且,您还时不时地让人回忆起,十年之前、您那几十年在生时的不少情景,还依然鲜活地在存在于我们眼前一样。


    记得1962年下期至1964年上期,我读完民办初小后,考入黄土完小读高小的两年时间里,您和您的夫人,即在同一学校教书的李老师,都从此开始特别地值得我们十分敬重起来。
    虽然您二位没有直接教过我,可我对您的印象却非常深刻。为何?究其中之故,可能缘自如下五个原因吧:
    一是因为您属奋斗成功之人。在当年,无论我们这个村子的两千余众村民中,还是我们四千之众的大家族成员中,您是惟一双双参加了工作的佼佼者;
    二是因为您对学生十分慈爱。比如您,无论教书还是育人,都是十分受学生喜爱的。又如李老师,虽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又常年顶替校长主持工作,不多言语,威严得很,可在我们师生中却特别有威信;
    三是因为您很关心我们进步。如对我、群祥、银初和桂秋等熟悉的老家学生,常常见面就给予劝导、提醒和鼓励,如要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等。可以说,在我人生成长成功的路上,有着您的一份心血与功劳:
    四是因为您是阳光向上之人。记得小学五年二期,一次进老师办公室交几科作业时,在李老师的办公桌上,我首次看到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书名为繁写体、金黄颜色,书为大32开本,里面文字为直排本。我好奇极了。因为那时正号召学习毛主席著作,而又无法买到这些稀罕之书。在得到李老师微笑允许后,我站在桌旁,翻看了这四本书。并且,我还看到了扉页上,那用毛笔字书写的一段赠言与祝福。原来,这是您在重庆的同事们,送给您和李老师结婚的最宝贵礼品!落款时间,是1953年吧。看到此,我很受触动,对自己后来自觉读伟人著作、阳光向上,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是因为未见李老师最后一面。只要一想起您的李老师过世,我就十分地难受与遗恨。因为二十七年前,李老师突然逝去时我不得而知,而当我后来从熟人口中得知此噩耗时,老人家已长眠地下月余了。而李老师驾鹤西去的前几天,她还先后两次就外孙女升学之事,到机关的三楼咨询过我。想起这段往事,联想到后来您也不辞而别,我又产生新的遗恨:早知您年事已高,并且风烛残年、行将就木,怎么就不找到您的住处,与您老人家叙叙家常、聊聊人生呢?!
   
    回想自己对您、对李老师不起的两个遗恨,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了自己所经历、所知晓的有关您的几个历史镜头:
    ——1959年的8月份吧,我跟着父母一起在食堂吃饭时,突然看见一对陌生的中年夫妇,带着一个小女孩、两个幼小的男孩,走进了食堂。当时只见,年纪大的人们纷纷起身,向来人打招评、问好。您和李老师呢,都微笑着,边一一拱手,边点头回应着。事后,听我父母讲,这一对夫妇,男的叫金亭,我们这里的,解放前生活不下去后,靠自己去外打拼后,才参加工作的,现当了老师。女的呢,姓李,是重庆那里的一位完小校长,身份比男的要高些。至于那三个伢儿,都是他们的孩子。女儿叫一,儿子一个叫川、一个叫杰。回想六十年前的这一幕,让我对您这一家子,当即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时九岁的我,看到人们向您纷纷打招呼、问长问短,又看到您俩一身干部模样的打扮,便知您比一般人有出息。我那时就觉得,您能靠自己的本事在外立住脚、参加工作,过城里人的生活,确实很不简单!
    ——1963年,我们十多个正在完小读书的本家族学生,几次被您召集到一起,提醒我们要读好书,以便将来为自己,也为父母、村里争光,莫把大好年华,付之东流,也不要把越来越好的机会,弄丢失了。五十六年前的这一幕,至今令人没齿难忘。您当时说的那些话,让我们受益终生!
    ——1964年10月17日早晨,一个云开日出的天气,我刚好与从完小出来的您一同来县城。您是出来办事的,我则回一中读书。到东街粮店前,碰到有人卖《湖南日报》,并说报上登有特大好消息。您听罢,立即掏出8分钱,买了两天的报纸。随后您要我同您一起到南街上,那百货大楼的对面馆里,坐下来,一边吃娃儿糕,一边看报纸。当看到10月15日的报上,一篇《赫鲁晓夫下台了》的消息时,您竟忘了吃饭,惊喜道:“赫鲁晓夫这家伙,早该下台了!就是他,搞得中苏关系很紧张,罪有应得!”随后看10月17日的报纸,见头版上面通栏标题为《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您一时欣喜得大声感慨起来:“这下好了,美帝苏修再也不能用原子弹吓唬我们啦!”当您这一声感慨发出来后,只见惊得周围吃东西的人们,跟着我们欣喜若狂起来。看到您那喜出望外的样子,我就感到,您那爱国主义情怀、壮怀激烈之状、溢于言表之情,着实令人感动、佩服不已!后来,我回到学校寝室后,坐在床上,还把您给我看的这两份报纸,看了整整一个上午。
    ——1968年元月,正是“史无前例”最乱之时,不少党和国家元勋正受磨难,教师队伍也受到了严重冲击,您和李老师也不能幸免。当时,在公社“闹革命”的那些人,常要您交待所谓“历史问题”。有一天晚上,在生产队里务农一天后休息的我,来到您老家那个队的队屋里,正与儿时伙伴群祥他们聊事时,看到张支书和这个队里的贫下中农们,正在灯下围绕您给大家的一封信,即恳请父老乡亲们为您证明一下是否出身清白、有没有所谓“历史问题”。只听参会人员纷纷发言道:张老师兄弟姊妹四人,还有年迈的两老,在旧社会穷得叮当响。他跑去贵州被迫当兵,是活不下去了才跑出去的。他后来从事缮写,是帮人做事的小公务员。我们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历史问题呀,也没看见他的亲戚有什么问题呀。他是一个为人善良,又肯学肯干、有本事的好老师呢!……听着大人们对张老师,即对您的评价,加上自己与您的多次直接接触,我感到,在大是大非面前,了解您的家乡父老,是明辨是非与好歹的,是伸张正义的,是保护好人的!也正是因为家乡父老乡亲的正确态度,加上他们对您的正确保护,才使得一家分三处的您,即您和李老师下放两地,三个未成年孩子,还有一个不到五岁的媛媛,都寄居在队里,才使您夫妇幸免于难、孩子们才磕磕碰碰随着艰难的岁月而熬大成人!
    ——1979年2月,我调回家乡中学时,只想德高望重的您家李老师来这所学校任教导主任。虽然联校长同意,把李老师从下面学校调到了中学,可副联校长他们呢,却从中作梗,李老师便没被任命为中学教导主任,只担任了英语教师。我对此感到气难平。后来,您和李老师知此情况后,都相继劝我,说是能把李老师调到中学,全家有个安居之处,已是心满意足了,至于教导主任那事,已没那份心思了!当时听到您和李老师的这番话后,我心里才慢慢平和下来。
    ——跨世纪之初,四千人的大家族族谱时,年届80高龄的您,关心着家族这一承前启后的大事。我记得,当时我们同时参加族谱编修会时,您不仅积极支持加大力度族谱,而且亲自撰写有关文章刊载谱中。这对于寻祖归宗、认祖归亲、强化中华民族一家亲、教育后人、高水平编修好本家族家谱,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2003年,在求知书店几次相遇,让我们师生一起,有幸交谈了一些往事。当时,您仍称我为“小叔”,我还是不敢担当的。我道,您是师长,不必依辈份叫我。您道:你大我一辈,这是应该的。那时,您常到这家书店看报买报,我则常往这里看书买书。您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身子骨硬朗,精神仍如过去一样䦆烁,关心国家大事依然如在职工作之时。我见您如此,竟情不自禁地对您道:“张老师,您像现在这样,会永远地健康长寿的!”您听了,一下笑起来,高兴道:“谢谢你小叔叔的一番吉言!”
    ——2008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您来到我家,问我考教师资格证之事,我当时正准备赶往市里开会。您见我提着袋子要匆勿出门的样子,便没进我家,也没多问话了。我看您身子已大不如前,而且耳朵也很背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我突然联想到,我那大您两岁的老父已故两年,也就生怕您提前走我父亲的那条路。于是,我特地对您大声说道:“张老师,待我两年退休后,一定接您来家一叙。一来尽师生情谊,二来叙人生家常。”您听清我说的话后,当即笑着点点头,答应了。想不到,此时一别,已成我们师生间最后的诀别。您走了,我却没在您生前与您话别,这就成了我人生中的一大憾事!遗憾啊,遗憾!
   
    张老师!
    您的一生看似平凡,实则充满了传奇色彩。
    本来,您家徒四壁,父母及您兄弟姊妹四人,在旧社会里连生存都极度困难,更没钱供您上学。可您参加工作后,不仅有知识有文化有水平,还成了胜任的好教师!对于您早年闯荡贵州与重庆的经历,对我来讲,一直是个谜;对于您青年时期拼搏、奋斗成功的往事,也一直是我想知道的。然而,我不便问您,也不敢打扰您。为什么?一是怕您伤怀往事,二是我们之间少有交谈机会。待到有时间时,您却驾鹤西去,被迫去了您不愿去的那个所谓的极乐世界。为了解您,我在您辞世几天后,即从一些学校工作归来后,就到机关人事档案室,把您的干部档案调出来了。当时伏案灯下,手捧写有您大名的一本厚厚的人事档案卷宗,一页一页地翻阅着您亲手填写的各种工作简历表、年年的工作鉴定、有关历史情况的说明材料。随着夜深的袭来,我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了您的人生经历与内心之中。
    您,1921年的9月4日,出生在我老家一户极度贫苦的人家。您与您的哥哥冬廷、弟弟秋廷,还有一位妹妹,一出生就与苦难相伴。父亲身体不好,母亲眼睛看不见,可一家老小呢,还要靠这样的父母一年到头的辛苦劳作,而且饥寒交迫地挣扎度日。9岁到13岁时,您又靠父母求亲戚资助,才勉勉强强地读了四年私塾。14岁至17岁时,在家乡跟人做学徒。20岁时,被抓壮丁所逼,干脆就此当了三年兵,参加了抗日战争。在这期间,因直言触怒上司而被迫离开军队。因失业、求生所迫,又四处寻业,最终做了缮写等其它事而勉强糊口,直到1949年底重庆解放。新中国成立不久,您在1950年3日参加工作,担任了重庆地区璧山县狮子中心小学的教师。在反右斗争中,您因直言敢谏,得罪了顶头上司,险些因反右扩大化而遭罪。此后不久,您即于1959年8月,与您夫人李老师,带着已出生而年幼的三个孩子,举家东迁,调到了家乡所在地方,开始了在完小的教书育人工作。1975年9月至1983年4月,因工作需要,您被调到了一所乡中学担任教师。回顾以往,您在教育战线整整工作了33年时间,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毕生的贡献。您61岁时,组织上看到您工作肯干、教育教学效果好,很想您留教一段时间的,可您因身体不适,只得婉言谢绝,于1983年4月退休回家。您离开工作岗位后,边养病,边与您的子女们居住一起,开始了子孙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看来,这退休后的一段日子里,大概是您最安逸、最无忧、最欢乐的幸福生活吧!
    纵观您的一生,八十又九年的经历,不可谓不长。然而,您儿时贫苦、少年辛苦、青年颠沛流离、中年劳累且遭忌、壮年青春焕发、老年幸福,一生看似波折坎坷,却不幸中有万幸、平凡却又很不平凡。好在您虽家贫,却年少聪慧,又敢单枪匹马、只身闯荡成功。算您有硬本事,且喜您是个具有一些传奇色彩的人物!


————————————
您的博文怀念您,尊敬的张老师被推荐到博客首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1 17: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入黄土完小读高小的两年时间里——越来越近了,你是在黄土店读的完小,论坛里老涵是黄土店完小毕业的,比你高一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1 17: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和你同一届,不过我是在黄土店红岩完小读的完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1 17: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哦,你是在黄土完小,我们是黄土店完小,多一个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1 17: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1 17: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老师! 您的一生看似平凡,实则充满了传奇色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18: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19-7-11 17:33
考入黄土完小读高小的两年时间里——越来越近了,你是在黄土店读的完小,论坛里老涵是黄土店完小毕业的,比 ...

黄土店是常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18: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19-7-11 17:34
我和你同一届,不过我是在黄土店红岩完小读的完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18: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19-7-11 17:39
哦,你是在黄土完小,我们是黄土店完小,多一个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18: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2 08:54 , Processed in 0.0363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