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60|回复: 1

始皇有过,长城何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7 05: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始皇有过,长城何辜?

t018c2d1cfaef54d32a.jpg


    始皇有过,长城何辜?是历来人们的一大质疑。因而,不相信孟姜女曾哭倒过万里长城这码事,尤其在当今我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周边国际环境复杂的情势下,更不赞成大肆渲染孟姜女哭倒长城的荒诞传说。
    一、“哭倒长城”纯属子虚乌有之说
    古代有的文人也好忽悠人,他们的遗作不少是如同西汉时期司马相如所描述的“子虚乌有”式的作品,正如毛泽东在《读书笔记》中所言:“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今人若不加分析的读或用,必然误事,孟姜女哭倒长城的负面效应就是如此。今查阅有关典籍的记载,便可知它的虚构始末。?
    首先,从“孟姜”二字看,据《辞源》注称:孟姜,本为春秋时姜姓长女的通称。姜姓建齐,故齐人的长女泛称孟姜。可见,“姜”为姓氏,“孟”为长意。姜姓之长女皆可曰之“孟姜女”。这就为后来多处流传孟姜女的传说留下了很大想象空间。因而,出现竞相建祠立庙,争夺孟姜女“正宗”户口的荒诞现象,我国北方较为流行。常德有关孟姜女的传说是明代正德年间当过监察御史的澧籍人士李如圭从陕西移植到澧县嘉山建祠立庙传下来的。清同治年间官修《直隶澧州志》时才给了她个“户口”,记入志书。
    其次,以孟姜女传说变化看,最早是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的记载:齐庄公四年(公元前550年),齐国讨伐卫、晋回师攻莒时,齐国大夫杞梁战死。齐侯在郊外遇见了迎丧的杞妻,派人向她吊唁,杞妻不受,齐侯只得去她家里吊唁,原本与后来的孟姜女哭到长城的传说风马牛不相及。可是,西汉刘向著《列女传》时,便借此进行了生编硬造,写入该书说:“杞梁战死,杞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这就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最初“原型”。到了唐代,有人编《琱玉集》记为:“秦时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遣筑长城为官吏所击杀,仲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显然,这是从上述“ 原型”脱胎而来,已从哭倒齐城而移为哭倒长城了。但仍未出现“孟姜女”这个名字。直至晚唐乐府诗词中才有其名,见于《敦煌曲子词集·捣练子》:“孟姜女,杞良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便由此逐渐传播开来。宋、元以后,又经过平话说唱、戏剧表演等艺术形式的渲染,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就变得像真事一样了。可见此辈古人的“子虚”工夫何等了得。
    二、万里长城是国际公认的世界级文化遗产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修长城是功是过?不同时代各有其说。大凡有良知者认为秦始皇一生虽有不少过错,但他在实现中华民族大一统共同意志和愿望,修建长城巩固统一国家方面的建树,还是功不可没的。常德就有古人为此说过公道话。
    首先,清同治《直隶澧州志》在李如圭《贞节祠记》的后面加了一段话,否定了孟姜女哭倒长城说,志曰:“筑台以望,事本不经。夫久不归,何必远寻?且妇人无只身行千里之理。……彼姜其姓耶?名耶?孟其姓耶?序耶?……俱不可考。”
    这段话有二意:一是说千里寻夫哭倒长城无可能;二是对孟姜女其名其姓正本清源,恰如成书于清末至今仍为人们沿以为据的《辞源》所述释义,并非专指所谓哭倒长城之女。澧州志的编纂者定是考研了它的真伪,才在志书上写上“事本不经”、“俱不可考”,以提示后人的。
    其次,明代李如圭虽然作了《贞节祠记》,赞赏传说中的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但对秦始皇修长城还是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肯定秦始皇修长城的必要性又指出他在此举中的失误和过错。他说:“今之边墙即昔之长城也,乃藉此以御匈奴,何尝不善!使始皇果有公天下之心,议兴此役,以近者输其役,远者输其财,先其所急,后其所缓,次第修举,无急遽之心,则民不知其劳,财不致费,何尤之有?(意指哪有过失呢?)惟其惑于‘亡秦在胡’之心,出于私,所以逞威肆暴,不恤民命,驱数千里之氓(指人民)以供其役,欲速尽美,作子孙千万世之计,曾不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①,民怨如此,国岂能久存也哉?”李先生这段话今天看来仍显得颇有良知和理性。
    这个虚构的传说,经过古今好事者的炒作渲染,蒙得未明底细的好心人以为真有孟姜女哭倒过长城,以致责怪秦始皇不该修长城。那样,孟姜女的先生也就不会死,让他们“老婆孩子热炕头”过日子多好啊!这种人性化的良好愿望诚是可贵的。可是,当时秦扫平分裂的六国,初建统一国家,惟匈奴入侵威胁严重,不把六国原有城垣连接起来,难挡其铁蹄践踏河山,人民免遭涂炭。正如李如圭先生所言,在当时“议兴此役”“ 何尝不善。”另以历朝历代长城抵御外侮的实际作用而看(尤其是上世纪国共合作血战长城抗击日寇),更是证明了兴修它的必要性。就是今天以长城作为中国国家伟大象征性标志,不仅海内外炎黄子孙倍感骄傲和鼓舞,外国人也认可,并赞誉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 批准长城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时评价说:“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可是,如今有的地方却无视国际公认的评价和影响,把子虚乌有的孟女士请上文坛大哭特哭,大有不把万里长城哭倒不罢休的架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要“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背道而行。如此而为,是否符合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尤其是统一大业)之大局,不可不虑其负面影响。既便是要弘扬传统文化,也别忘了“优秀”和“先进”的要求,我党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是一贯的明确的,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指针,决不能偏离。文学艺术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至高无尚的国家利益,这已成为当今的普世价值和行为准则,全球哪个国家不是如此。而我国在有的方面不仅不及,还犯傻自损,譬如渲染要哭倒万里长城。
    三、捍卫万里长城是中华儿女的天职
    对秦始皇修长城中的过失,比喻“不恤民命”,“欲速尽美”,以致“国岂能久存”等教训,是值得认真吸取的。今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正是对此类历史教训的拨乱反正,十分可贵,当努力实践。至于对已故去的有功也有过的古人,也应宽容一些。毛泽东生前就以豁达胸怀说过:“劝君莫骂秦始皇”。故亦诚劝被推上文坛的孟姜女们别再白费劲洒眼泪了,因为万里长城是哭不倒的。若想搞倒它,那得问问十三亿中国人民答不答应?答案是:捍卫万里长城是中华儿女的天职,不允许对它有任何玷污!
注①:语出《尚书·太誓篇》。意指上天的视听,都从民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4 09: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赞成大肆渲染孟姜女哭倒长城的荒诞传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20:43 , Processed in 0.0385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