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77|回复: 25

香消玉殒后,依旧香如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6 08: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超球 于 2019-8-6 08:38 编辑

                  香消玉殒后,依旧香如故


          

    香消玉殒后,依旧香如故。这是何解?
    看这题目,都明其意。只是想知,文中所写何人?为何零落成泥后,还能“香如故”?
    对此,就让笔者,慢慢为你道来。


    这是我们51年前,同班的一位长相姣好、为人极好的老同学,名叫虞月娥。如今,夜深凌晨后,悄然离去了。遗恨的是,她带着才68岁的不老年纪,仍然健朗的身子、如荷花般的面色,突然走了。她走得实在太早,太让人为之痛惜不尽了。
    要知道,今年的4月6日,我们老同学第三次年度聚会时,虞月娥同学还是好好的,依然如出水芙蓉一般。当时,她还与汪裴文同学一道,坐在望望农庄里面一张大圆桌边,负责老同学聚会时的报到和生活服务。随后,又笑语吟吟,与五十多位同学一起照集体像,还与相好的闺密们分别留影,应嘻嘻哈哈的一些男同学照合影。
    现在,她却去了她不愿去的那个地方,从此与同学们天地相隔、永远见不着了!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她给人的印象、她为人处事的经历、她的音容笑貌呢,依旧清晰如昨、历历在目,宛在眼前。     
    听班上的知青同学说起过,在1968年10月底的深秋,我们从一中初中毕业离校后,作为县城知青的虞月娥等几十位同学,在随后那个大雪盖地后的霜冻冬天,徒步七八十里,大都落户龙潭深山老农家中,接受“再教育”去了。虽然,她有幸,下去仅一年时间,就进桃纺参加工作,可她依然如过去在校时那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保持着像荷花一样的品质,为人大方、大气、大度,对同学呢,依然是那样地热心、热情、热爱。这也包括,对待类似我这样的,来自农民伯伯家庭的社青同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想到她的突然离去,同学们的心里,那酸甜苦辣,便涌上心头。都不相信,她真的离开我们了吗?
    昨天清早上网,点开手机上的“老同学群”,就见远在深圳的汤金华发的微信。只见他问:应说昨天为虞月娥同学开追悼会,怎不见有照片视频发出呢?
    见远方同学,如此迫不及待想知究竟,我赶紧写了五六百字的话,发了出来,以释类似汤金华这些远在异地他乡老同学的狐疑。
    比如这一段吧。我告诉他道——
    昨天下午、晚上,我们先后有近40位同学,参加了虞月娥同学的追悼会、告别仪式。其中,有像刘建元、高敏胜、胡名芬等,冒着炎炎烈日,从常德驱车赶来;还有刘世明要她丈夫亲自开车,送她来与亡者告别。像印树荣、涂湘桃、汪东初、陈美玉、罗代元、亚平、汪裴文、易学祥、宋长青、邓宏国、涂新国、熊同珍、沙耀兰、芳华依旧、张茂恒、赵瑞林等老同学,或常去医院陪护、探望,或一直在殡仪馆,或自始至终参与守灵、送老同学上山。令人感动的是,尚在病中的范建乐、程惠民他们,都在夫人的陪扶下,带病前来,悼唁老同学虞月娥。
    当时没见专人拍照、拍视频。不过,我看见胡大德同学多次举起手机,拍过视频。可能事过之后,会发出来吧。
    我本习惯拍照,而为何没拍一张呢?只因为,其时心理直觉有阴影:一是,殡仪馆内光线不行;二是,虞月娥同学的照片没有放大。我下午4点到灵堂后,首次面朝遗像祭拜时,却好不容易才看到,那挂遗像的上方,仅有巴掌大的一个镜框,里面镶嵌着一张虞月娥中年时的照片。见偌大的灵堂上,挂着如此不成比例的一张小照片,顿让人悲从心来。于是,我打消了用手机拍照的想法。
    当时,为何没见专人拍照拍视频?我的猜测是,可能她70多岁的丈夫、还有他那中年的子女,沉溺悲痛之故,当事者迷,便没安排人拍照录像,也没想到过后制个视频,以便留待日后作个念想。也可能,没有人出面向家属提及此事。要不,如今手机在手的大家,拍几张现场纪念照、留下悲剧氛围的视频,只是举手之劳!况且,人非草木,也不是“草木一秋”,在4G网络、4G手机、4G数码相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何就不准备为新故亡亲,留下追悼会、告别仪式这最后最难得的念想呢?就连当时社区开追悼会、涂湘桃代表同学们向虞月娥致告别辞时,也没见人为此拍下一张照片,真乃遗憾之至。想当下,即使农村的不少家户人家过此事时,也不会不制作个悼唁亡者的纪念照或视频留下来的。
    我还告诉他道——
    按照昨晚安排,即虞月娥的老弚与组织者的康建纯等同学的协商安排,今早四点半钟,康将同田建国、张真卿等三同学一道,开各自的车,到殡仪馆,搭上谌玉兰、刘瑞君等远道来的同学,还有附近的十多位同学,一同参与送虞月娥同学去火葬场,然后送她上青山墓地,入土为安……
   
    当我发出上述微信不久,大约上午8点50多分钟吧,就见康建纯同学在“老同学群”中,发出微信道——
    “我们的虞月娥同学,已入土为安!”
    随后,又见他发出十几张有关的照片和视频,并告之曰:“这是胡大德同学所拍摄的。”
    看到这条微信,还有这些悼念现场的照片视频后,让人最后不得不确信下来——
    我们51年前的虞月娥老同学,确实走了,并且入土为安了!
    自此,她在天堂,脑子不会再痛苦了!
    从此,她安息、长眠在青松翠柏簇拥的墓地之中,与青山同在了!
    大概是康建纯同学自己忍不住,或是为了大家随时怀念虞月娥同学的方便吧,他还在“老同学群”中,一连发出了如下4条视频链接呢——
    1.相逢是首歌——桃源老同学群古渡渔村聚会图记
    2.岁月带不走的最美情怀——桃源老同学群4月6日活动图记
    3.来到这里,便是少年——桃源老同学群4月6日聚会图记
    4.我的兄弟姐妹——知青情结三部曲之三
   
    虞月娥同学仿佛一朵荷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她犹如一滴水,映见阳光入海洋。《红楼梦》中,曹君说过,女人是水做的,清澈明亮。我说虞月娥同学呢,就像是一滴水,珍珠一般纯洁晶莹,星星一般无私闪光。虽然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但她能照见太阳。当她融入她的社会生活、融入她的工作历程、融入她的同学友谊这江河大海,故而具有磅礴的力量。无论是在过去工作之时,还是在新时代近些年来,正是无数个像虞月娥同学这样的“一滴水”,汇成了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汇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瀚江河和大海。故而,她的学生时代是明媚向阳的,她在工作年代是热烈阳光的,她在退休之后是与同学们融洽相间血浓于水的。
    虞月娥同学虽然新故了,可她对老同学们留下的情感与精神激荡,馨香恒久,绵远悠长。
    回想昔日同窗就读情景,犹在眼前。虽时间过去五十多年了,可岁月静好,仍没磨损我们对她过去的同学印象。
    记得1965年8月末的一天晚上,正在一中初中新班120班教室上晚自习的我,忽听窗外脚步声响起,旋即三位女同学走进来,在讲桌上摆弄着什么。见她们浅笑盈盈、眉眼如画,又衣着端装得体,对比自己来自农村,穿着补巴棉布衬衣,人又黑又矮的,不觉自惭形秽,立马低下头来,只顾就着灯光,看桌上的书了。几分钟后,她们笑着问我:“这位同学,你是哪个学校来的?叫什么名字?怎么不理我们呢?”见她们平等待人,我便壮了胆子,自报家门,说自己来自乡下农村学校。随后,她们自我介绍道:“我叫吴春兰。”“我叫刘瑞君。”“我叫虞月娥。”见她们和颜悦色,我不解地问:你们城里通学生,晚上来校干什么呢?那叫虞月娥的答道:“我们是应班主任邓老师的要求,来准备明天班上的布置来了。”
    这是我对54年前虞月娥同学她们的第一印象。第二次难忘的一件事,是随后不久发生在班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会时,一位任副班长的女同学突然批评虞月娥同学,说她不该盯着某某漂亮的男同学看。听这女同学刺耳的话语,我担心被点名的同学怒发冲冠。还好,没见虞月娥同学丝毫动怒,也不分辩。由此,我觉她有能耐,能沉住气,不简单!
    随后经历的一件事,是1967年的暑假。当时,我班刘瑞君和谌玉兰,还有我和程惠民等十多位男女同学,先是相约到茅草街青林九队、后是应邀到尧河西寺坪村钟吉华同学的队里,去支援“双抢”,顺便挣个勤工俭学的学费。其间二十多天里,酷热难耐、蚊虫叮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累,除我来自农村能适应外,其余像田建国来自副县长之家,其余均为城关镇干部职工的子女,中途没人退缩,也未发生不愉快与怨天尤人之事,究其原因,主要靠了虞月娥、吴春兰等同学的劝解、协调作用。由此,我感觉像虞月娥同学他们,都和善、能吃苦,又大方、大气。
    虽然我们同学仅三年多,并且一毕业后各奔东西,可对同学的思念,几十年来都是很浓重的。记得1986年年中,我去桃纺子校了解情况,在桃纺转弯去老一中的那个地段时,突遇虞月娥同学。当时,近二十年未见过老同学的我,高兴得不得了。彼此惊喜、寒暄后,我问她同学们的情况,她便把她所知道的,包括在桃纺、在株洲玻璃厂、在湘江氮肥厂、在常德在长沙等地工作的老同学,都一一告诉了我。听到班上来自城镇的知青同学都就业的好消息后,我替同学们一连高兴了好几天。在我退休几年后,我又从汤金华电话中得知,是汤通过虞月娥,得到我的电话号码后,才把我拉进了“老同学群”中的。从此,我便与毕业几十年的老同学,无论天南海北的,都可通过这个微信群,日日时时看到彼此的信息、了解各自的志趣爱好了。也是通过这个微信群,让我们这些临近古稀之年的老爷子、老婆子们,以几十年的老同学这个永远的情谊,每年的4月6日,来场大聚会了。也可在群中,通过呼朋唤友,相约在一地的同学,时不时地来个小聚会、小聚餐。如此,能让我们志趣相投、快快乐乐、共同相携,一起融进晚年有情有义的同学之谊生活,该是多么地惬意呀!
(注:本文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6 09: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间二十多天里,酷热难耐、蚊虫叮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累,除我来自农村能适应外,其余像田建国来自副县长之家,其余均为城关镇干部职工的子女,中途没人退缩,也未发生不愉快与怨天尤人之事,究其原因,主要靠了虞月娥、吴春兰等同学的劝解、协调作用。由此,我感觉像虞月娥同学他们,都和善、能吃苦,又大方、大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6 09: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走了一个好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6 09: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用英年早逝来说。好人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6 09: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缘极好的美丽贤惠的人就这样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6 09: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虞月娥,和我同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09: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新泉 发表于 2019-8-6 09:12
其间二十多天里,酷热难耐、蚊虫叮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累,除我来自农村能适应外,其余像田建国来自副县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09: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09: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19-8-6 09:21
可以用英年早逝来说。好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09: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19-8-6 09:22
一个人缘极好的美丽贤惠的人就这样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4-24 07:46 , Processed in 0.0363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