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程忠艺 于 2019-8-29 18:26 编辑
从誊抄、刻蜡版到电子政务
1989年底,我来到共青团武陵区委,开始了我的机关工作生涯。
机关工作总有写不完的材料。那时写材料,先是用材料纸打草稿,修改,然后誊抄一份,给分管领导审阅。最后给主要领导看时,如果修改太多,还要再誊抄一次。写材料用时并不长,大部分时间花在反复誊抄上了,因为是给领导看,必须书写工整,特别费时。一不小心,出现笔误,写错了,写漏了,都要撕掉重写。后来,我来到中共武陵区委办,这里人多,写材料是流水线作业,有人负责起草,有人负责修改,有人负责誊抄。负责誊抄的是一位钢笔字写得非常漂亮的女孩,有这种技能的年轻人当时非常抢手。
那时,每个机关基本上都出刊物,用来传达上级精神,印发领导讲话,反映工作动态。出刊物,是一个辛苦活。准备好稿件后,首先要在钢板上铺一张蜡纸,用铁笔刻写。不能太轻,轻了,印出的字看不清;不能太重,重了,容易刻坏蜡纸。旁边总放着一瓶涂改液,出现失误,就用它涂一层,味道刺鼻,用完后要马上拧紧盖子。用的次数多了,房间里弥漫着难闻的气味,像是在实验室一样。刻好蜡版,就可以铺在纱网上推油印了。用竹片在滚筒上添加油墨,然后用滚筒在纱网上来回推拉,使油墨均匀覆盖,试印几张质量满意了,就可以开印了。开始没经验,用力过猛,往往造成蜡纸移位或起皱,有时修复后可以再印,有时蜡纸上皱褶出现难以消除的印记,无法修复。只得无奈的重新刻写蜡版,然后再印。
没过几年,出现了铅字打字机,字盘上安装了铅制的常用汉字,打字员看的铅字全是反字,要熟练的记住每个铅字的位置,通过横向移动和纵向移动找到目标铅字,按下去,“咔嗒”一声,一个字就打出来了。这是一个技能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人操作。各机关陆续开始有了打字员这个岗位。
1993年8月,我调入武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工作。这里的办公室添置了四通打字机。打字时面对屏幕点击键盘和鼠标就可以完成,这时的打字员不再死记字盘里的铅字,而是需要掌握计算机操作知识和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可以按词组打字,速度比铅字打字快多了。后来的打字员基本上都是学习电脑专业的,打字员打字时不看键盘,叫做盲打,动作有节奏,有韵律,姿态优美,像弹钢琴一般,打字又快又准。材料打完,可以直接面对屏幕进行修改,定稿后在印刷机上拖出来就行了。
几年后,我调入武陵区政协,每个机关干部都添置了电脑。这时,计算机汉字输入法越来越多,陆续出现了拼音输入法、笔画输入法、手写输入法、语音输入法,电脑打字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容易,大家学习电脑操作和打字的热情很高,没多久,人人都能打印材料了,打字员岗位在机关也随之悄然消失。
2018年初,武陵区启动了无纸化办公系统建设项目。进入这一系统,机关干部可以使用搭载原笔迹手写技术的电磁屏通过手写,对电子文件进行亲笔圈阅、批注和签名,对所传阅讨论的文件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并进行最终的定稿及签署,完成文件传阅、审批流程等工作。省去传真打印的繁琐步骤,避免纸张的浪费,与日常在纸上办公时批阅、签署文档一样,机关工作数字智能、系统集成、审批管控全面提升。这不仅带来的是办公效率的提高,更是工作作风的转变。机关干部可以逐步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本人从机关工作不断进步的一个侧面,见证了新中国70年来的飞速发展。我对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