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大”情结 袁宝华 1980年,也就是40年前我在公社供销社工作,这年10月当选为一名公社人大代表,从此与”人大”结缘。后来知道这一年开始有了县一级的人大常委会。 1984年7月,我被抽调到县人大机关参加新一届县人大代表的选举筹备工作,地点在县委机关大院,目睹了人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有一天,一名来访的客人说了一句“这么大一个单位,怎么连一块招牌都没有?”这句话无意中被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涛白听到了,他立即找了几个同志商量,大家一致认为,县人大常委会虽然暂居在县委机关,毕竟是一个重要机关,为了方便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得有一块招牌,当时县人大常委会新建,处处要节约,大家一致推举我来写这块招牌。我硬着头皮上,在库房里找来了一块废弃的旧招牌,洗刷后用白油漆刷好后,再用仿宋体书写了安乡县第一块“人大”招牌,挂牌那天还放了鞭炮。这块招牌一直挂在机关大门外,1989年6月,人大机关从县委机关搬迁至新址,这块招牌才换了下来。 1997年11月,我当选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履职期间,我感觉到人大制度是非常完美的制度,在决定重大事项时所走的程序无懈可击。不久,我担任了我工作单位县棉麻总公司的工会主席,在单位党组织的领导下,从选职工代表到决定重大事项,我都采用了“人大”的“走程序”。获得一致好评,不久在《中国棉麻报》上登出一篇文章,题目是《职工代表过把人大代表瘾》这篇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凡是按照这样决定的事项就没有后遗症。工会成了党组织的好帮手。 在人大常委的五年任期里,养成了参政议政敢于监督的习惯,卸任后不久我到龄退休了,我又担任了两届县政协委员,继续发扬在人大形成的风格,去年,我看到网络在引领舆论方面的作用,我通过市网宣协会提出了“关于网络意见引进人大、政协办案机制的建议”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在参加的多次老年活动时,我的人大情结不时表现出来。去年在参加一个协会的年会时,听取工作总结报告,报告完了后主持人问大家有什么意见,我随口说道:“批准这个报告”引来一阵笑声。 作者系湖南省安乡县商务局退休干部, 18974224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