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渡源 于 2019-10-13 06:45 编辑
八达岭长城(三)
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 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八达岭长城共有敌楼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台堡的距离根据山势和地形而设。第一层和第二层顶部做成许多拱券,有梯道上下。两层均有射击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楼上有垛口,台突出墙外,收墙于台内。已修复南四楼、北四楼及北五楼等16座敌楼。城台:又称墙台。指稍高出长城墙顶,四周砌有堞墙、垛口、射洞等平台型建筑。此是古代士兵们的巡逻放哨之处,以及发生战争时进行据守防御的地方。例如八达岭关城门顶的平台,即为城台。 战台:修筑于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或地势险要之处,为碉堡式建筑,有一、二、三层之分,规模大小不 一。内可储兵器、弹药及其他战略物资,作用大于敌楼。据明代刘效祖所著《四镇三关志》记载,在戚继光的规划和督办下,从山海关至北京的长城沿线,共筑敌台、战台一千二百座。当遇战争爆发之时,在敌台上可“从上临下,用火器、佛郎机、子母炮更番击打”。此外,在战台上还存有神箭、铁棍,以及数以千计的大小石块,同时还储备一个月的口粮和用水等。这种“制作久而弥精,心思熟而愈巧”的战台设施,既可出击,又可据守,并可与长城上的城台、敌台(敌楼)等军事设施密切配合,以组成密集的火力网,大大地增强作战威力,有效地阻击敌骑进攻,在军事防御上起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战术作用。
长城博物馆:以万里长城为主题,全面反映长城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八达岭关城外,1994年建成开放。全馆共有9个展厅,展厅面积3 000余平方米。陈列有多个专题,其中“历代长城”展示长城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明代长城”、“建置武备”展现明代修筑长城的起因及过程,军镇的设置及分布,长城的建筑结构及布局和武器防御设施的配备;“经济文化交流”再现长城内外各民族长期共同发展、相互交流融合的历史事实;“民族艺术宝库”表现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展现国家对长城的关心和保护。展览集中了长城沿线各地出土的文物、标本,辅以翔实的历史文献、照片、模型加以说明,同时还采用了部分高科技技术及声、光、电等现代陈列手段,有别于国内现有的长城专题博物馆的陈列。 八达岭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历史上八达岭长城是护卫居庸关的门户,从八达岭长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建有关城“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关沟”,而真正扼住关口的是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古人有“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领,如窥井”、“居庸之险,不在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中国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历史回忆,是历史名地。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 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见证,也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自强不息,贵公重义的民族精神。毛泽东同志民国四十五年(1935年)曾挥笔写下“不到长城非好汉”以歌颂当年英勇的红军战士。当洪水肆虐,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侵害的时候,又涌现出了新时期的“英雄好汉”。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抗洪抢险的中流砥柱,是保卫人民的钢铁长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任何困难都难不到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八达岭长城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最早对外开放的长城景区和接待国宾的首选地。在八达岭长城景区中建有由江泽民主席题写馆名的“中国长城博物馆”。2000年,中国长城研究的权威部门,中国长城学会由北京迁址八达岭长城景区。八达岭长城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进行长城文化研究、交流与展示的中心。2000年和2001年,八达岭长城经国家有关部门推荐作为中国万里长城的代表,先后出席了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的“文物特展及文化交流活动”和在香港召开的“中国长城历史文化研讨会”。1991年,八达岭长城作为中国长城的代表,接受了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证书”。2002年,八达岭长城作为中国万里长城的代表,接受了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世界最长的墙——长城”的证书。上述两份证书的原件就珍藏在中国长城博物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