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渡源 于 2019-10-15 06:53 编辑
吉林长白山游记
长白山游记之二 乘车到天池约有二十分钟时间,到了天池山脚下停车场下车。每个人都要到服务中心领取长款大棉衣,听说山顶气候很低,在下雪。登山,登上天池大约三十分钟岩石路面。可能有八百米左右。登山快到山顶时,天空下起了小雪。棉大衣起作用了。 长白山天池:是一座休眠火山,火山口积水成湖,夏融池水比天还要蓝;冬冻冰面雪一样的白,被16座山峰环绕,仅在天豁峰和龙门峰间有一狭道池水溢出,飞泻成长白瀑布,是松花江的正源。 长白山形成于1200万年前地质造山运动,经过多次喷发而拓成了巨型的伞面体,当火山休眠时涌泉溢出,形成十余平方千米的浩瀚水面。天池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雄伟的长白山群峰之中,是中国最大的火山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现为中朝两国的界湖。 火山锥顶有火山口湖--天池(中朝界湖),湖面略呈椭圆形,面积约9.82㎞2,水面海拔2189米,最大水深为373米,为我国东北地区最高和最深的湖泊(图2-3)。天池周围火山口壁陡峭,并形成十几座环状山山峰,海拔均在2500米以上,其中将军峰最高,海拔2749米,位于朝鲜一侧。白云峰海拔2691米,在天池西侧,为我国东北的第一高峰。天池东北有天豁、铁壁、华盖、紫霞诸峰,天池西南有梯云、卧虎、冠冕(玉雪)诸峰,天池西北有龙门、观日、锦屏、芝盘、玉柱(青石)诸峰。因驻有气象站而得名的天文峰(2670米),介于铁壁、华盖两峰之间,山峰不显,有公路直抵山颠,可俯瞰天池。 天池北侧有一缺口,古称闼门,水北流称乘槎河(又称通天河)。该河夹流在天豁峰与龙门峰之间,全长1250米,在其尽头形成高达68米的长白瀑布,瀑布下有长白温泉,均与二道白河相通,为松花江的正源。 天池古称温凉泊、图们泊、他们泊。为中朝两国界湖,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天池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3.37公里,水边周长13.1公里,最大水深373米,平均水深204米,多年平均气温-7.3℃。是辽东地区气温最低,并且水面蒸发量最小,降水量最大的地方之一。天池的年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4、5月份,5月以后天池的来水量大于下泄量,水位开始上升,到8、9月份出现年最高水位。9月下旬以后,主要靠前一段蓄积的水量出流,水位陆续下降,直到翌年5月又开始回升。水位变幅约在2米左右。天池的封冻日期一般在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解冻日期在翌年6月中旬, 神秘的天池白云缭绕,五色斑斓波光岚影,群峰环抱,很是壮观。天池湖水清澈碧透,一平如镜;周围16座奇异峻峭的山峰临池耸立,倒映湖中,波光峦影,蔚为壮观。天池上空流云急雾变幻莫测,时而云雾飘逸,细雨蒙蒙,"一片汪洋都不见";时而云收雾敛,天朗气清,绘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绝妙天池景观。天池孤悬天际,没有入水口,只有出水口,湖水终年外流不息,使人倍感神秘。很久以来,传说池中潜伏着一条"龙",长流不息的天池水,就是龙吐出来的水,因此,天池又叫龙潭,天池水被奉为圣水。 天池还有"龙潭"、"海眼"之说,所谓"海眼"说是其与大海相通达,常有神龙出没。《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天池,在长白山顶…群峰环抱,池高约二十里,故名为天池。土人云:池水平日不见涨落,每至七日一潮,竞其与海水相呼吸,又名海眼。又云:天池水清浅处,可以行人"。又"数年前有猎夫自碧螺山下,渡至补天石旁,其中有热如汤泉,冷如冰海之处,五步外即深不可测,以足试之,滑腻异常,又名温凉泊"。 天池中似有上古神兽,清代《长白山江岗志略》中记述:"自天池中有一怪物覆出水面,金黄色,头大如盆,方顶有角,长项多须,猎人以为是龙",近些年出没比较频繁。只是,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高山湖泊,四周被16座群峰围拱、草木不生,自然环境险恶;水中有机质及浮游生物极少,但在乘槎河里,也发现有生命体存在,个体并不大。它们是如何在生物链的顶端来生存的,是个叫人琢磨不透的谜。 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的顶部,这里四季风光迷人,是来长白山的必游之地。登上山顶可见群峰叠嶂、气势恢宏,十六座山峰簇拥着一潭平静的湖水,在蓝天晴空的映照下,湖水深邃幽蓝,格外迷人。盛夏是观天池的最佳时节,因云雾相对较少,一睹天池真容的机会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