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柳叶湖人 于 2019-10-16 10:20 编辑
大革命时期的常德团组织(二) 二、团组织主要活动 常德团组织创建以后,尽管当时人数不多,力量较弱,环境艰难,但他们仍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诸如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进步团体、声援外地革命斗争、开展工人学生爱国运动等,以强大的号召力和旺盛的战斗力活跃在常德城乡,沅水两岸。 (一)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首先他们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阵地,秘密组织一些进步青年阅读有关介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当时公开发行的有《新青年》、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谢觉哉主编的《湖南通俗日报》和湖南《大公报》等报刊,这些书刊通过湘西籍在外读书的学生,源源不断地邮来常德。还有长沙文化书社邮寄的社会主义读本和丁勒生从上海带来的《社会主义讨论集》。他们对上述书刊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孜孜不倦地学习。此外,他们还阅读了《中国青年》、《向导》、《先驱》等刊物和《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马克思原著及《唯物史观浅说》,《社会进化史浅说》、《共产主义ABC》等通俗册子。这些进步书刊,给团员和革命学生在思想上以极大的启迪,使他们懂得了拯救中国只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真理,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其次是广泛宣传,团组织一面在二师校内举办《反帝》、《震西》、《励志》、《怒吼》、《沅涛》、《旸山》等墙报;一面还在大高山巷秘密创办了新书报贩卖社,专门从外地邮购马克思主义书籍和进步刊物转售。先后由团员严正谊、曾亮、张泽尧、邹嵩皋等负责,公开组织进步学生到郊区、街头巷尾向群众进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演说,新颖、生动的讲演曾吸引了许多学生、工人、店员和农民。另外,还利用学生假期回家之机,向家乡人民传播,如省二师麻阳籍学生滕代远、滕代胜、滕代顺等人,于1925年与在长沙读书的麻阳籍学生陈占魁,创办了刊物《锦江潮》(编辑部设省二师,主编滕代顺,共出四期),滕代远在《锦江潮》第三期上发表了《读书为什么》一文,劝诫家乡青年破除为求官、求衣食而读书的思想,树立为“谋社会人类的福利”“救中国危房”而读书的观点,通过这些途径,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了武陵山区、洞庭湖滨。 (二)组织进步团体 常德团组织建立后,积极组建了各种进步群众团体,领导了常德的革命斗争。 1922年10月,为了加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领导,团地方执委推定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委员长汪德基和农民运动委员长杨镇寰担任了研究会书记;成立了公开的群众团体“非基督同盟”,由严正谊(团执委预备委员)、胡持中(团学生运动委员长)任书记;同时由女团员欧阳心凝(团妇女运动委员长)、蒋胜眉(团委预备委员)发起组织了“女界联合会”(1923年更名“天足会”,蒋胜眉负责,1925年恢复原名)。 1923年成立了“学生联合会”,主席由傅规杰担任,1926年3月与工会合并为“工学联合会”,仍由共青团领导,五月,二师等校团员发起成立了“雪耻会”。 1926年1月25日,二师组织了“救国义勇队”,由共青团员舒宣武任队长;2月成立了“三民主义学会”和“非基大同盟”,分别由共青团员舒宣武和滕代远负责;同月20日,又在洗心所成立了“济难会”,由李成彰负责。同时由团组织主持的进步团体,还有“农村教育社”(负责人陈昌厚)。 (三)组织领导学生、工人积极开展反帝爱国斗争 1、组织学生爱国运动 团组织在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积极组织领导了进步青年学生开展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政府统治的革命斗争,主要表现在:一是反对教会和打击传教士。二十年代初,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帝国主义者借传教为名,在常德城乡及整个湘西北建教堂、办教会学校,毒害人民。团组织领导成立了“非基督运动委员会”(后改名为“非基大同盟”),组织团员和进步学生穿街走巷,进步爱国主义宣传,到教堂揭露传教士的伪善面目。1925年暑假,团特支书记邓兴明趁峻德中学(教会学校)美籍教师离校休假之机,到该校学生中发展团员,建立以邓乾元为书记的团支部,并在团特支和省、县学联的支持下,把肄业班学生转入长沙、常德的其他中学读书,峻德中学几乎瓦解。二是查毁洋货,惩办奸商,对英、日实行经济绝交。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当时常德城内外国商贾比比皆是,外商开办的各种公司就有20处之多,各种洋货充满了大街小巷,如车糖、洋沙、洋油、亚细亚香烟等。对此,青年团员和革命学生早已深恶痛绝,曾多次组织示威游行,号召市民抵制洋货,从轮船上搜出英、日货物,当即焚烧在河滩上。并于1925年7月11日,以常德雪耻会的名义在长沙“大公报”上,发表了对英、日实行经济绝交的公约,公开声明“不买英、日货”,“不替英、日做事”,“不坐英、日轮船”,“不供给英、日粮食原料、燃料”,“不用英、日货币及存款英、日银行”,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常德的经济势力。三是发起学潮,反击国民党右派。其影响最大的是1926年4月8日爆发的“二师械斗”。4月上旬,中共常德地委策动省立女二师学生,反对几个业务能力不强的教员,要求校方调进几个进步教员,却遭到当局的压制,并开除了共产党员、学生会会长张维的学籍,激起了学生满腔怒火。消息传到省立二师,团组织负责人邓兴明前往指导支持,女二师当局恼羞成怒,电告二师表示反对,国民党临时省党部驻常职员黄均德(国民党右派)趁机作难。8日晚,当二师学生集会未走,黄均德组织国民党右派学生舞棍扬刀,挑起械斗,由于集会学生赤手空拳,毫无准备,共青团员陈德型、何汝霖被刺伤,杨杰卿、(共产党员)李光文、(共青团员)邓兴明、(共产党员团地委书记)蒋兆骧、(共产党员、国民党省党部驻常特派员)等4人被非法逮捕。而省教育司又为虎作伥,无理开除了杨杰卿、滕代远、邓兴明、李光文等39名学生(大多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学籍。时至6月,唐生智任北阀军中路军前敌总指挥和第八军军长,闻知此事,才电示常德释放了蒋兆骧。7月中旬,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教导师周斓部进驻常德,形势急剧变化,邓兴明等3人才安然出狱。从此,常德人民革命激情日渐高涨,国民党右派势力日趋孤立。 2、声援“六一”惨案 1923年4月5日,中共湘区委组织湖南工团联合会,学生联合会等团体,为响应中共中央收回旅顺、大连,开展反日斗争的号召,组织了湖南外交后援会。从5月21日起实行对日本经济绝交,6月1日派人登上日轮检查货物,遭致日本帝国主义和湖南军阀赵恒惕的残酷镇压,死二人,重伤九人,轻伤数十人,酿成骇人听闻的“六一”惨案。常德团组织闻讯,立即串联发动各校学生声援,组织游行示威,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军阀走狗的暴行,开展对日经济绝交运动。6月5日,常德日清公司所属湘江轮的日本人,开枪打伤检查日货的学生谢佩等十三人,更加激起了常德人民的愤怒,党团员和革命学生,纷纷串联发动,实行全城罢工、罢课、罢市3天,要求驱逐日人出境,对日轮运卸货物和日人购买食品,一律严行封锁,致使日商货物无人装卸,日人生活用品无法买到。对这场反帝爱国斗争,常德驻军唐生智不仅不支持,反而指使其部下暗杀学生一人,杀伤两人,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竞遭到军阀政府的镇压。 3、声援“五卅”惨案 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消息传到湖南,各界爱国人士迅速发起声援“五卅”惨案的爱国运动,6月2日,长沙成立了“青泸惨案湖南雪耻会”。共青团常德特别支部闻风而起,6月9日十时在洗心所召开筹备“雪耻大会”,议决成立“湖南常德外人惨杀同胞雪耻会,”设总务部(主任何斗魁)、宣传部(主任唐翼廷)、交际部(主任傅规杰)、理财部(主任胡越为)、文书部(主任周裕权)、干事部(主任黄均德),“议决12日总罢市、罢工、罢课,举行大示威运动”,“致电上海唁慰死者,并表示援助”。午后各校自动举行游行,并组织讲演团,高呼“打倒英、日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对英、日实行经济绝交”等口号。学生联合会还撰写《群众歌》,用“世界一切靠不住,靠得住的是群众”、“奉劝诸君自救自,不然就是亡国种”的歌声来唤起广大群众的觉醒。觉悟起来的进步群众,抵制洋货、惩办奸商,在集市区当众焚烧资本家囤积的洋货,一时使外商的公司无法营业,一些大奸商如李亨泰,蒋万兴等慑于群众斗争的威力,不敢轻举妄动,只得将公司关门了事。斗争主要对象常德商会会长曾春奸,吓得魂不附体,只得逃进常德府坪驻军胡念先旅部。胡念先承主子赵恒惕的旨意,疯狂镇压这场学生运动,一面组织军警捕抓学生,一面勒令学校提前放假,并以安全为借口关闭了学生宿舍和食堂,外地学生不得不离校回家,本地学生势单力薄而被迫停止斗争。这样一场持续了几个月并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沉重打击的学生爱国运动,被迫中止了。 (四)组织创建农民协会 随着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团组织的活动范围已不局限于常德城内,而把运动扩展到了乡村。1926年5月,共青团常德地委农运委员康序焕受中共常德地委之派,来到常德西郊岩桥寺秘密筹建农民协会,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就秘密串联了两百多人,于5月中旬成立了常德县第一个乡农民协会。同时,共青团员刘泽远以刘氏族校校长的公开身份,在泗官庙创办了一所农民夜校,以夜校学员为基础,秘密建立了泗官庙农民协会,还发动80多位妇女成立了“常德第一女界联合会”。在党团组织的帮助下,常德县的农民协会发展神速,并与其他革命群众团体结成联盟,向农村封建努力宣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总之,大革命时期常德的共青团组织,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