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海天佛国”、观音道场普陀山,虽然过去5年多了,但仍被那特有的山海风光、神秘的佛教文化震撼着。总觉得欠着什么,似乎不留点墨迹,永远愧对这“震旦第一佛国”。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重要信仰,其间,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和推广,帝王卿相、饱学鸿儒的倡导和参与,佛教深入社会,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教的哲理与中国的儒、道融汇涤荡,成为中华主流文化之一,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驰名遐迩的普陀山,其宗教活动可始于秦朝,源于道教。公元847年,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规模恢弘,“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逢僧”,史称“震旦第一佛国”。四方信众聚缘佛国,屡现瑞相,信众求拜,灵验频显,因而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甚者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在常德出发时,朋友们交代,既然去了杭州湾,就没有理由不去舟山群岛;去了舟山群岛,只要你不惧海涛澎湃、舟船晕浪,一览普陀风光、一沐观音雨露,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想起二十五年前,从温州到上海乘船翻肠倒肚的痛苦折磨,我不寒而栗。
大家的无言就是去普陀的共识。个人服从组织,这是原则。大家都去,我不能不去,我豁出去了,即使吐出肚肠,也还有脏肺。
也许是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普陀山之行,我的肚肠丝毫无损。
此时的舟山群岛刚从“海岛时代”迈入“大桥时代”。我们依然乘着那半新不旧的浙式中巴,从宁波镇海出发,一路飞越岑港、响礁门、桃夭门、西堠门和金塘五座大桥,穿行里钓、富翅、册子、金塘四岛,洋洋得意地奔驰五十公里,神游多年的普陀山已在眼前。从沈家湾坐游船漂过那一箭之海域,仅成了一种奢侈。
站立船头,放眼望去,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山石林木,寺塔点点,深邃神秘。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银涛金沙环绕着众多古刹精舍,好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