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1月和1970年3月,毛主席两次视察湖南时,提出湖南用10年时间能不能建成工业省的问题。1969年11月12日,毛泽东主席在省委九所6号楼听取华国锋、黎原等同志关于湖南形势、工农业生产等工作汇报。华国锋同志向毛主席汇报了湖南煤炭工业生产的情况和湖南澧水一带发现大盐矿的消息。毛主席听后很兴奋,强调要扭转北煤南运,发展湖南煤炭工业;赞成湖南省委建设湘澧盐矿的决定,以“备战、备荒、为人民”,解决人民生活用盐和工业原料用盐的问题。当华国锋汇报湘澧盐矿开始出盐时,毛主席连声称赞:好!好!好!
湘澧盐矿卤源地位于湘鄂交界处的澧县盐井镇,早在明朝时期,盐井镇就有产盐的记录。据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载,“盐井在此(澧州,即澧县)北六十里张家厂,四面山麓环抱,中通一溪,溪上石井一,明时取井水煎盐,于此设官盐,之后,废于寇乱,并亦渐淤,今百灶遗基及官署尚存”。
1959年,湖南省地质局403队在澧县盐井勘探发现岩盐矿床,其面积达8.18平方公里,总储量约1.56亿吨,具有较高的商业开采价值。1969年10月1日,盐矿矿区第一口井卤水开钻,命名为“红一井”。1969年11月初出卤水,在盐井镇双炳墙用圆锅熬制出了盐,结束了湖南不产盐的历史。1970年5月,水力压裂开采实验获得成功。1970年11月,湘澧盐矿输卤管道建成,并投入运行。这条管道从澧县盐井镇分水岭采矿区至津市黄牯山制盐厂,全长38.57公里。从此,常德地区有了管道运输。自此采卤效益成倍提高,达到年产30万吨精盐设计规模要求。
湘澧盐矿建设时我正在澧县五中(梦溪)读高中,盐井镇属梦溪区管辖,距采矿区分水岭22公里,距制盐场津市黄古山25公里。家门口产盐,群众无不欢欣鼓舞。1971年春夏之交时,我们高二3个班150多名同学自带背包,以行军方式徒步至分水岭,打地铺住宿一晚,第二天参观采矿矿区,还见到了那口当初出矿炼盐的大铁锅。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湘澧盐矿现已具备年产盐硝100万吨,碘酸钾100吨生产能力,年均实现利税3000万元以上,为湖南盐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及消除碘缺乏病做出了积极贡献。2011年湘澧盐矿改制为湖南省湘澧盐化有限责任公司,成为集水溶采矿、盐硝联产、供热发电及机械加工为一体的大型国有制盐企业,公司主要从事盐产品、工业无水硫酸钠和碘酸钾的生产和销售,公司先后开发了绿色加碘精制盐、绿色精制低钠盐及非加碘食盐、海藻碘盐、工业盐、肠衣盐、饲料添加剂氯化钠等;产品远销湖北、江苏、上海、江西、广东、贵州、重庆、河北、福建、陕西及东北三省及省内市场。
谈到食盐,故事很多,父辈有最难忘盐荒的痛苦岁月。
湖南过去依赖淮盐川盐,运输极不方便,成本高,价格贵昂。民间流传有“斤盐石谷”、“三斗坪挑盐”的心酸悲壮故事。父母经常讲,那个年代全家三代近二十口人每天限量一茶杯(一两)盐。
抗战爆发,1938年武汉失守,1940年宜昌再陷。我们的家乡澧阳平原以至松滋、枝城等大片江汉地域成为敌我重要的争夺区,日军攻占武汉后,切断了通往内地的盐运通道,试图通过残酷的“盐遮断”,造成全国大恐慌。多少乡亲因缺盐而颈脖仲大,痉挛,失明甚至失去生命。此时,石门人郑洞国将军带兵驻守鄂西,提出‘川盐济楚’,并打通了五峰、长阳、三斗坪的运盐通道。于是,青壮年成群结队到湖北宜昌的三斗坪挑盐就成为一种职业。据说去三斗坪多崎岖险道,强盗、土匪出没其间,白天害怕敌机轰炸,一般只在晚上挑行,有月光时往往通霄达旦赶路。全程达400多里,往返需要半个月,若遇到下雨天,全程约一个月时间。
澧县去的路线是:津市——西斋——余家桥——胡家河——乾溪沟——蚂蚁山——母猪峡——三斗坪。据说蚂蚁山和母猪峡,上下60里,要登踏五、六百多级岩磴。登高远眺,敌人炮楼,尽收眼底,俯视山下,如临深渊;羊肠小道,只能鱼贯而行,全靠肩挑背负,中途不可稍歇,否则即掉队很远。
常德的盐,先是从江苏仪征十二圩启航水运三千里到常德;后从四川运来。淮盐从淮南、淮北各盐场运到江西仪征十二圩堆码存储,然后拆捆分包运往湘、鄂、赣、皖、苏五省。淮盐运至常德的路线是:江船上溯长江,途经南京下关、芜湖、九江、汉口至岳阳盐局,此段水路全长2110里。再从岳阳航行近600里进入沅水抵达常德城。 抗战爆发,沿海一带相继沦陷,淮盐生产受到破坏,运输受阻。湘鄂等民众因无盐而淡食,迫切需要川盐济销,为此当局下令川盐增产。川盐到常德可水运旱运。常德盐商与川盐济湘营业处合作,将川盐运往常德。其运输路线是:从自贡等地运至长江支流的码头,再入长江,过三峡,宜昌、沙市、松滋河、藕池河、虎渡河、调弦河,穿越洞庭湖后进入沅水抵达常德城。
1940年宜昌沦陷,长江运道受阻, 常德城乡一片盐荒,常德人成群结队到湖北宜昌的三斗坪挑盐。
参阅资料
!、 《毛泽东50次回湖南》1969年第二次:各地要搞自己的大寨;1970年第一次:湖南能不能十年建成工业省
2、《常德大事记》3、《直隶澧州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