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之际,如今的女人越穿越少。超短裙、吊带裙,甚至比基尼。理由是全球气候变暖。男人却西装革履。理由是预防空调病。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从前的女人酷暑时仍穿无领短袖衫,裤子还要盖过膝。当时的男人站在水车上“踩水”时赤赤条条,下身吊块小布布比女人的“丁字裤”更“迷你”。倘若看见有女人路过,还会编唱几句挑逗的情歌。
回梦常德城里人在建国初期盛夏时的凉意,确实很有情趣。
【预备】
记得在解放后的一段较长时间里。毎到农历三月初三,家家户户买来艾叶挂在房屋的门口凉干,以备盛夏时驱逐蚊虫。到了端午节,老太太,老姨妈会用白酒浸泡“毒壳蒜”和雄磺粉,以备夏天蚊叮虫咬时涂抹。夏至这天,各家各户从窨子屋、板壁屋的阁楼里搬下竹床、竹席之类洗洗刷刷派上用场。从这个时候起,人们手摇扇子生风。恭敬地称扇子为“凉友”。
【凉棚街】
当年旧城区最繁华的商业街当数常清街。它就是如今的下南门十字街至水星楼商业广场那段人民路。那时候的常清街只有现在的人民路三分之一宽。街心是花岗岩厚石条,两侧是长方形青石板。夏季来临时,各家店铺都撑起彩色的布凉棚与对街和两侧店鋪的凉棚互相衔接,整条常清街从而被凉棚复盖。行人路过这条街时,纷纷摘下斗笠、草帽或者越南式凉盔,权且当作送风的扇子。
旧社会,夏日的这条街上经常见到有女人穿旗袍。栲皮底制作的高跟鞋踏得石板“哒!哒!”地响。有的男人身着香云纱短袖衣,那黝黒发亮的衣料走起路来会摩擦出“沙!沙!”声。活像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和电视剧《敌后武工队》中的大汉奸刘魁胜。到了新社会,常清街上人人面貌焕然一新,个个神采奕奕。男男女女都爱穿木板拖鞋,踩在石板路上拍打出清脆的“呱哒、呱哒!”声音十分悦耳。《红楼梦》名著里的贾宝玉穿的就是这种木拖鞋。有唐诗赞曰:“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布风扇】
记得在如今的米粉店“清真第一春”斜对街,从前有家理发店叫“新远东”。 入夏后每把座椅的正上方都挂着手拉式布风扇。为了叫布扇一切行动听指挥,就将这些布扇用绳子串连在一起。有位如今已七十岁的老人就是这家理发店主的孩子。他负责反复地一上一下拉扯布扇。众布扇在他的拉扯下在空中来回不停地摆来摆去荡秋千。有效地消除了顾客的满头大汗。那种清风徐来,那种惬意,至今难以忘怀。
【刮痧】
响午过后,人们开始筹备夜晩纳凉的“要件”:买来西瓜、八方瓜或者菜瓜放入冰冷的井水中“制冷”。沿街时而传来“香蕉、桔子冰棒!果露纸包冰!”的叫卖声,那是刚从长沙运来的最新消暑饮品。它最能诱惑馋嘴的孩子。
下午是一天中最酷热的时候,时而有人发出中暑的呻吟。老太太、老姨妈便用一枚光滑的汤匙或小磁碗,再拿个小碗盛点油类或清水,朝中暑者的喉部、颈部、胸部、背部由上而下反复地刮动。直至被刮的皮肤出现红色斑点为止。有时候,还得将患者的印堂夹在手指中间往外拉扯,这种不花钱的“刮痧”绝活是中华医学的宝贵遗产。
【竹床巷】
如今“步步高百货”与“克徕帝珠宝金店”之间的那条小巷,就是从前的水星楼巷。因为在它巷尾的古城墙上曾有座遐迩闻名的水星楼而故名。每当晚饭后直到洗澡前,居民们先往旮旯里投放雄磺粉或“六六六”粉,再朝地面、木板壁甚至屋顶的瓦片上泼洒井水降温。他们纷纷搬出竹床、竹板(无腿的竹床)、躺椅甚至门板等,凡是能睡能躺的东西全都搬了出来。在巷道、走道或者房屋之间抡占最好的通风凉爽“地盘”。整条小巷摆满了竹床。
此时的常德街头巷尾,同时响起了“蚊烟香!鞭炮社的蚊香!”叫卖声。这种蚊烟香长度有80厘米,它是用锯末、甲鱼壳粉与雄磺粉掺和制成。它和蒲扇都是市民纳凉时不可缺少的物品。这个时候,城区各条街巷里也一个挨着一个密密麻麻地摆满了纳凉的竹床。
【纳凉】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消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由此看来,常德城里人早就懂得“心静自然凉” 的道理。
当一家人分食完冰凉的西瓜以后,家家户户都夜不闭户,全都熄灭了灯光。男人打着赤膊,女人穿着短裤,黑灯瞎火地睡躺在各条街头巷尾。夜深深,有的母亲数着天上的星星轻轻地对孩子讲述牛郎织女、刘海砍樵、东湖巷铁船庙与金蜘蛛、还有那水星楼巷内的情人井故事。靜悄悄,螢火虫虫在飞。有的母亲哄着宝宝快点睡,哼着娓娓动听的本土童谣《虫虫飞》:
虫虫,虫虫飞! 飞到“喀喀”“替”(去)。 “喀喀”不杀鸡, 虫虫不回“梯”(去)。 “喀喀”不杀鹅, 虫虫不过河!
这个时候,整条水星楼巷子散发着最浓郁的纳凉文化魅力。而常清街上唯有高山街口有盏“星星点灯”的五角星灯笼。它是卖豆腐脑挑子无声的“吆喝”。像这样的景观在当年的常德城区比比皆是。
半夜里,凉意徐徐降临,鼾声四起,那些蜗居在大窨子屋或大“公屋”的人们起身“解手”后,常有人“上错花轿嫁错郎”,稀里糊涂地爬上邻居的竹床倒头就睡,以为这是自家的床。叫人啼笑皆非。
【闹中取靜】
酷夏的城区夜晩,唯有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热闹非凡,极富有常德的地方情调和色彩。当你走进纪念牌坊,右侧是个露天交谊舞池。男男女女拥抱着转圈圈。在正中的纪念塔下,那些卖不完的冰棒被制成冰淇淋供应给馋涎欲滴者。而左侧的空地上摆满了竹躺椅。喝茶的、打牌的、聊天的、哼小调的和聆听从舞池飘来《敖包相会》轻快舞曲的,全都在这里无序上演。
【无法复制】
回梦当年盛夏时防暑、降温、纳凉的情景,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哪怕在老电影和电视连续剧里,你怎么也找不到常德城里人纳凉的那种韵味。的确,那些难忘情景永远无法复制。因为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市民总能想尽办法去享受盛夏里的丝丝凉意。它那纳凉的风韵,是多么地精彩,多么地富有诗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