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鸣泉斋主人 于 2019-12-13 16:38 编辑
丁玲与澧籍少年红军 鸣泉
2019年7月25日,我与澧县老促会、老区办的一个追寻革命老区史料的征集小组,在国家军事博物馆寻找澧籍老红军史料的过程中,获得一条重要信息:有一位澧县张公庙(今城土山镇)12岁的小男孩,于1935年8月,强行尾随参加红军的哥哥和6、7个村民,跑进了红军部队,参加长征,并成为解放军军职干部离休后,在天津疗养。近两年还在参加当地的八一建军节活动。我们一行5人,个个都怀着十分急迫的心情,不辞辛劳,连夜赶赴天津,期望能拜访这位可能是澧县籍最后的老红军——肖林达。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516\wps1.png 当我们在天津军、地部门和多方友人的帮助下,找到肖老家后,惊悉肖老不幸在2个月前逝世了!一个个痛惜不已。 肖老的夫人是当年八千湘女上天山的老战士、老干部之一。她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立即召来肖家子女,拿出来一叠十分珍贵的的照片,聊解我们的痛惜之情。 当我们从肖林达几十张具有历史记录意义的照片中,看到丁玲同志于1936年拍摄、并在照片背后热情题词的一张照片后,一个个都惊叹不已:
丁玲同志的题照写道:“”这两个小兵,矮的叫肖林达,是澧州人,十(二)岁跟着哥哥来当兵,走了几万里路,现在做这里剧团的工作,能识字,懂得革命道理,会演说,才十二岁,同我非常好,而且愿意我做他妈妈,人人都说长得像麟儿。他也非常爱我,我也非常爱他。高的是贵州人,是从宝庆打仗跟来的,能说很多故事,还能干,今天才十三岁。“”
第一是惊叹肖林达的传奇人生。他12岁强烈要求参加红军,但太小了,当时的澧州“扩红征兵站”不收,他就委随参军的哥哥们跑了几十里路,快出澧县境区时,最后感动了一位红军首长,接纳他,成了一名“红小鬼”;80多年后的2016年“八一”前,中央电视台录制一台“少年红军”节目,他以最具魅力的少年红军代表,成为摄制组追逐的拍摄目标,也成了当年新一代“祖国花朵”们非常崇敬的“红色少年”。 第二是惊叹当时既已成为文化名人的丁玲同志,对于红军、对于坚强的革命小战士、也对于老乡的热爱之情、赞美之心。随照片附于下面的红字,是丁玲同志的手迹,我相信读完这段难得一见的丁玲书、文作品,一定会有对于丁玲的无限崇敬之情产生。上面的黑色文字是肖林达的亲笔,他写道:“此照是我国著名女作家丁玲同志于1936年在延安拍摄并题写留念。肖林达 1990年5月”。据介绍,肖林达之所以要写这些字,也是要记录一段历史,那就是这张照片,是丁玲同志去世后,她的家属整理遗物发现、又通过多年和多人传递,才到达肖老手里的。我们试想一下,丁玲同志自1936年后,历经南北转战和多重磨难,“此照”竟然保存下来,最终回到了肖老手中,我想这一特奇之事,岂不是题词中丁玲说肖老长的像她的麟儿,又很爱他,愿意当他妈妈的“美好心灵长存”的结果吗? 由此,我仅以“丁玲与澧籍少年红军”为题,与大家分享我初次看到这张照片时的多种惊叹! (2019、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