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渡源 于 2019-12-17 06:42 编辑
临澧故事《五》:历史传说故事 马援的传说(二)相传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武陵(现在的常德)发生了“五溪蛮”造反。成立义军好几万人对抗朝廷,朝廷派大元帅刘尚前来围剿。无奈” 五溪蛮人狡猾多端,等官兵一到马上窜入深山老林。刘尚面对一望无际的大山无计可施,只好鸣锣收兵班师回朝。就在这一年的七月,朝廷又命马援及部将,马武,耿舒前来讨伐义军,那时马援已八十高龄,马援行军途经停弦渡时,在停弦渡的古庙前曾载一颗樟树,几百年后这稞古樟树装繁叶茂,树干须九人合抱才行,后人把古樟树的地方叫大树岗。 马援的部队曾在本县五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后人把这地方叫寨子岗。马援在临澧和桃源交界的地方放过马,后人把这地方叫“马鬓岭“。也就是现在文家店的丰台村境内。并筑堆烽烟台,所以也叫“烽台岗”,马援平乱获胜,班师回朝曾驻军的庙(太浮山历史源远流长,自春秋战国二千多年来,不少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来此留下遗迹。楚大夫宋玉常滑道河逆水而上经佘市桥而上太浮山;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在云梦开战,到太浮山留有汉王庙和饮马池遗迹;汉伏波将军马援授命征南蛮,曾在此山驻扎多日。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武陵“五溪蛮”反,朝廷令马援率马武、耿舒“讨伐”。时援年已80。相传马援征“五溪蛮”时,在停弦渡古寺边,曾植樟树1株,数百年后,树须9人合抱,后人称此地为“樟树岗”。马援军队曾在县东50里的地方扎过营,此地后被名为“寨子岗”;在临桃交界处驻营放马,此地遂名“马鬃岭”;在今四新岗镇丰台村地,筑堆举烽燧,此地遂名“丰(烽)台岗”。马援得胜还朝时驻军的庙(今文家乡境),被邑人塑像以祀,岗名得胜,庙名伏波。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率部到达临乡,蛮兵来攻,马马援援迎击,大败蛮兵,斩俘两千余人,蛮兵逃入竹林中。此前,当部队到下隽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经壶头山,一是经充县。经壶头山,路近,但山高水险,经充县,路远,粮运不便,但道途平坦。究竟该从哪儿进发,刘秀开始也拿不定主意。耿舒,就是马援在出发时说的那些权贵子弟中的一个,想从充县出发,而马援则认为,进军充县,耗日费粮,不如直进壶头,扼其咽喉,充县的蛮兵定会不攻自破。两个人意见不一致,便上表说明情况,请皇帝裁决,皇帝同意马援的意见。 三月,马援率军进驻壶头。蛮兵据高凭险,紧守关隘。水势湍急,汉军船只难以前进。加上天气酷热难当,好多士兵得了暑疫等传染病而死。马援也身患重病,部队陷入困境。马援命令靠河岸山边凿成窟室,以避炎热的暑气。虽困难重重,但马援意气自如,壮心不减。每当敌人登上高山、鼓噪示威,马援都拖着重病之躯出来观察瞭望敌情。手下将士深为其精神所感动,不少人热泪横流。但耿舒却在此时写信给其兄好畤侯耿弇,告了马援一状:"前次我上书建议当先进攻充县,粮虽难运而兵马得以展开使用,军人数万争先奋进。今困在壶头不得进,大众忧郁将死,实可痛惜。前次到临乡,贼无故自己到来,当时如果乘夜攻击,就可消灭掉。伏波用兵像西域的贾胡,到一处后就止步不前,因此失利。今果然困于疾疫,都如我所预言的一样。"耿弇收到此信,当即奏知刘秀。刘秀就派虎贲中郎将梁松去责问马援,并命他代监马援的部队。梁松到时,马援已死。梁松旧恨难消,乘机诬陷马援。刘秀大怒,追收马援新息侯印绶。 梁松对马援素有怨恨,原因比较复杂。一是马援写信告诫晚辈,梁松曾受到牵累。马援的家人不知皇帝为何如此震怒,不知马援究竟身犯何罪,惶惧不安。马援的尸体运回,不敢埋和原来的坟地,只买了城西几亩地,草草埋葬在那里。马援的宾朋故旧,也不敢到马家去吊唁,景况十分凄凉。葬完马援后,马援的侄儿马严和马援的妻子儿女们到朝廷请罪。刘秀拿出梁松的奏章给他们看,马援夫人知道事情原委后,先后六次向皇帝上书,申诉冤情,言辞凄切。刘秀这才命令安葬马援。前任云阳令朱勃也上书为马援鸣不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