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牯牛山乡敬老院成立,当时万学文看到敬老院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毅然放弃领导司机这份既轻松又有面子的工作,接手管理。三年多来,万学文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化作实际行动,把全部的光和热倾注在敬老院的事业上,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赞歌。
他甘于奉献,不计得失,俯首甘当孺子牛
接管牯牛山乡敬老院工作三年来,万学文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很多体力活都亲力亲为,从不抱怨。敬老院的工作是份苦差事,待遇低,尝过的酸咸苦辣多,付出的心血不少,流下的汗水更多。
牯牛山乡敬老院入住老人近三十人,只有连炊事员在内的两名工作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繁杂辛苦。妻子守着几亩薄地,每年收入微乎其微,而且还没有解决后顾之忧。但万学文却淡泊名利,认为既然爱上了敬老院这项事业,哪怕是苦一点、清贫一点也心甘情愿。他想做人要讲诚信,是党员就要讲党性,工作要敬业爱岗,对事业要执着追求,善始善终。只要全心扑在这片天地里,发出光和热,上对得起党和政府,下对得起需要关照的老人,问心无愧就行。
他悉心照料,用心呵护,以诚相待换真情
人一老各种各样的毛病都会冒出来,生活完全能自理的不多。为了让这些老人都能过上幸福的晚年,万学文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作他们的孝顺儿子。
78岁的老人陈国修行动不便,终日卧病在床。到敬老院后,万学文每天都帮他擦洗身子、端屎端尿,不厌其烦。见老人衣服单薄,万学文专门为他做了条厚棉裤,买了两个热水袋送给他。经过多日的精心照料,老人的下肢竟一天一天好起来,不仅能坐上椅子,还能撑着两根拐杖站起来挪动。老人感激地说:“你不嫌脏不嫌苦,真比亲儿子还要亲啊!”
这样的例子到底有多少,连万学文自己也记不清。院里28位五保老人一半以上有各种各样的残疾,耳聋的、失明的、害烂腿流脓血的、大小便失禁的……万学文既当院长,又当医生,还要当护理员,把每一位孤老都当作自己的亲人。在每位老人身上,他都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从而换来了老人们的信任和爱戴。
黄一云老人弥留之际,万学文一直守在床前,老人临终前祝福万学文“你要活100岁”,来表达对万院长的深深感激。对每一位去世的老人,万学文都要为他们理好发、剪尽指甲、洗好面、掏尽耳朵,亲自捧上骨灰盒。每年清明,他还要为这些去世的老人祭扫,把老人的墓地周围打扫干净。
他竭尽全力,亲力亲为,努力改善老人生活条件
作为一名普通的退伍军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万学文把本属于自己的幸福让给了老人们,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快乐送给老人们。
万学文在挖菜园
万学文喂猪食
为了让老人健康长寿,他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给老人传授保健方法;为了改善卫生条件,他建起了浴室、厕所,让老人们能定期洗上热水澡;为了改善老人的生活条件,他多次向领导申请,争取项目,在敬老院内新修了花园、标准菜园、杀猪间,让老人能吃上自己亲手种的放心菜、亲自养的放心肉,让老人休闲娱乐有了去处,身心愉悦。
为了老人的幸福,他人瘦了,头发白了。修建柴火房的时候,万学文为了节省开支,亲自上阵,不慎两次摔伤,至今腿伤一直没有恢复,每逢变天下雨都会疼痛难忍。如今的敬老院里,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电饭锅一应俱全,库房里吃的、穿的、用的,一摞摞、一袋袋堆满了。
默默三年,万学文慢慢苍老了。但院里的老人在鲜花成片、绿树成荫、果菜成行、充满爱心的绿洲里,过得开心,住得舒心。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万院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这样的好儿子,我们知足了。”
(来源:桃源县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