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寿县毓德铺一带的木屐就是这个模样
支撑在底板上的木屐帮,一般由上好的黄牛皮做成,木屐帮基本上与农村手工棉鞋的鞋帮差不多,只是去掉后跟而已。木屐帮做好后,用小洋钉固定在底板上,然后在底板“桥墩”下装上四颗特制的铁钉。之所以说特制,是因为这种铁钉由铁匠打造,头呈长方形,钉很长,穿透“桥墩”直达“桥面”,而且还要转个弯,使之非常牢固而不易脱落。最后的工艺是上桐油和秀油,对木材和牛皮进行更好的保护,同时也增加木屐的美感。
那时的人们,除了寒冬季节,下雨天都是光脚或穿草鞋走路,用不着穿木屐。冬季一过,凡讲究一点的人家,都会将木屐清洗得干干净净,晾干或晒干,再涂两次桐油,阴干后收藏好等待寒冬季节再使用,因此,一双木屐要穿很多年。
已经记不清到了哪一年,大概是上世纪60年代吧,我们那里有的人穿上了胶鞋,有的还买了靴子,慢慢的,穿木屐的人越来越少了,毓德铺集镇上的木屐铺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彻底的倒闭了。越到后来,木屐已经见不到了,如果有哪一家人还保留着一双木屐,一定是个宝贝,若干年后也一定是件文物。
由于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穿着用途不同,木屐的种类、款式各种各样,我小时候所见到的木屐,所穿过的木屐,完全是上图所示的样子,其用途完全是为寒冷季节雨雪天出门所用。也不知道汉寿县的其它乡镇的木屐是不是这样子?更不知道常德市其它县市区的木屐是否也是这个样子?
据说木屐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在很多典籍里都有木屐的记载。《太平御览》就有过孔子所穿的木屐被人偷走的记录。《庄子》上说:晋文公的救命恩人介子推及其母亲被烧死后,他恸哭不已,命人将烧剩的残木做成木屐,穿于脚上,让嗒嗒作响的木屐之声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恩负义。
我回忆着,思考着,一个曾经穿着了三千多年的木屐,就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是悲是喜?如实讲来,是喜而不是悲。喜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飞奔,喜在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过上了好日子,在穿着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在国内到过不少地方,但现在很少能看见有人穿木屐了,估计是因为木屐笨重,穿着时嗒嗒作响,对人对己听起来都不舒服,显得吵闹。但是,奇怪的是木屐传入日本后,大受日本人的欢迎,至今还有很多人喜欢,通过改进的各种各样的木屐曾出不穷,就连淘宝网上也有日式木屐在卖。而在我国,也有一些年轻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或赶时髦,或追求复古,买着在家里当拖鞋穿,但其式样已经完全不同如我们小时候当作雨具穿着的木屐了。
这是现代日式木屐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