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着道教轨迹走
——再走川渝(二)
从青羊宫走上青城山,再顺江而下又游丰都鬼城,道教的轨迹逐渐清晰起来。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于东汉时逐渐形成。它相信人经过一定修炼可长生不死,成为神仙。将老子及其《道德经》加以宗教化,尊老子为教主,奉为神明,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对之作宗教性的解释。道教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随着派别的不断繁衍增多,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经籍书文,后多汇编入《道藏》,其中许多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对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以及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化学、天文、地理和社会心理、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翻开东汉以后的中国历史,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道教留下的斑斓史迹。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处都可以看到道教的名山、宫观、碑刻,记录着道教对中国民众生活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青城山成就张陵 张陵创建了道教
结束都江堰考察,山下吃过午饭,就到了青城山。
我是九十年代初期知道青城山的。市供销社几位练中功的同事,说是练活了什么松棵体,开了天窗,闭着眼睛遥见了川西的青城山,还若有其事地说青城山门壮观气派。我虽然不相信这种特异功能,但我却从此知道了青城山与道教的不平凡渊源。
因此,此行我首选青城山,并迅速从网上知道了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青城山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背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群峰环绕,状若城廓。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张陵来到此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为道教“第五洞天”。
张道陵,原名张陵,七岁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为太学书生,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从学者千余人。二十六岁任巴郡江州令(今重庆)。因素志于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不久弃官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汉章帝、和帝诏征皆不就。后与弟子王长从淮入江西鄱阳,续流至云锦山(今龙虎山),炼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闻蜀中民风纯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鹤鸣山修道,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晚年显道于青城山,传说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
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全山完好地保存着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等数十座道教宫观。
我们来到青城山的时候,地震后的老君阁尚在修复之中,去老君阁索道还没有正式开放。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石级坡道攀爬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先后参观了全真观、天师洞和建福宫。
全真观位于青龙岭龙居岗半山腰,殿堂正对丈人峰山口。通往全真观的坡道比较简陋,上去的游人不多。巍峨的殿堂耸立在葱翠的林木中。前殿供奉道教的慈航真人。后殿供奉全真道开派的邱处机、谭处端、马丹阳、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位祖师,他们同为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又在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都受封为真人,统称“全真七真”。
七真殿的上面为五祖楼,正中供奉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即王玄甫),右侧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即王重阳),和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即刘海蟾),左侧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即吕纯阳)和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即钟离权),统称“五祖”。
从全真观到天师洞也就是十多分钟时间。
天师洞位于青城山半腰。初名延庆观,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始建,唐改称常道观。观后天师洞传为张道陵修炼处。唐孙思邈、杜光庭相继来此修道。现存建筑是清康熙年间由住持陈清觉主持重建的,山门、青龙殿、白虎殿、三清大殿、古黄帝祠、三皇殿、天师洞府依山随势。三清殿为主殿,一楼一底,楼下殿内有须弥座彩塑三清造像,殿正中悬挂康熙皇帝手书“丹台碧洞”匾额。三皇殿内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刻造像各一尊,通高90厘米,唐朝开元十一年(723年)刻。神座前立有“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揽书”碑,碑本四面刻文。
也许是导游的疏忽,本来就在山门边的建福宫,我下山时才发现,上去观看的也仅我一人。此处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后殿悬挂一幅长联,共394字,为全国第三长联,从网上搜索得到全文,贴在下面备忘:
上联:溯禹迹奠岷阜以还:南接衡湘、北连秦陇、西通藏卫、东峙夔巫,葱葱郁郁,纵横八百里舆图。试蹑屐登上清绝顶,看雪岭光腾,红吞沧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历井扪参,须臾踏蜗牛两角,争奈路隔蚕丛,何处寻神仙帑库,丈人峰直墙堵耳。回思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尚依稀绕襟袖间。况乃夜朝群岳,圣灯光列宿紫天;泉喷六时,灵液疑真君唾地。读书台犹存芳躅,飞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遥陟詹卜冈,渡芙蓉岛,都露出庐山面目,难遽追攀,楼观瓦玲珑,今幸青崖径达。问当初,华渚姚墟,铜铸明皇应宛在。
下联:自轩坛拜宁封而后:汉标李意、晋著范贤、唐隐薛昌、宋征张愈,烈烈轰轰,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瓻考前代遗徽,记宫临内品,墨敕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鸾章翠辇,不过留鸿爪一痕,可怜林深杜宇,几番唤望帝归魂,高士传岂欺予哉。莫道赵昱斩蛟,佐卿化鹤,平仲驰骡,悉缥缈若遐荒事。兼之花蕊宫词,巾帼共谯岩竞秀;貂蝉画像,侍中与太古齐名。携孤琴御史曾游,吹长笛放翁再往。休提说五柯丹鼎,谭峭靸鞋,那堪他沫水洪波,无端淘尽,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暂栖。待异日,龙吟虎啸,铁船贾郁定重来。
从青城山发源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
老子演法青羊肆 香火千年照天烧
唐代前期信奉道教,早已从青城山走进成都的道教,在青羊宫更加兴盛。
青羊宫地处原青羊肆,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讲《道德经》至一半时,因有事要走,对尹喜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时隔三年,老君降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老君显现法相,端坐莲台,尹喜敷演道法。自此,青羊宫观便成为神仙聚会、老君传道的圣地。到了唐代,青羊观的规模已相当大。
青羊宫是川西第一道观,坐落在成都西南郊,南面百花潭、武侯祠,西望杜甫草堂,东临二仙庵。相传宫观始于周,初名“青羊肆”。据考证,三国之际取名“青羊观”,到了唐代改名“玄中观”,在唐僖宗时又改“观”为“宫”。五代时改称“青羊观”,宋代又复名为“青羊宫”,直至今日。全真道邱处机就曾经青羊宫传道,邱处机离开后,他的弟子尹志平,担任青羊宫主持,直到去世。
上午,当我们是从宽窄巷子走过来的时候,当街的青羊宫门前人潮涌动,人声鼎沸,香雾弥漫。宫里的导游身着白色道服,清秀亮丽,口齿清楚,道教知识相对丰富,引导我们依次从灵祖殿、乾坤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一直到唐王殿。
山门庄严宏伟,重叠飞檐。龙虎等吉祥物雕镶在飞檐壁柱上,雕刻精细,造形典雅。金字横匾“青羊宫”高悬在山门上方。山门内两边的壁画,左青龙星君,右白虎星君,是道教里的哼哈二将,据说老子出巡的时候,左有36青龙、右有72白虎、前有81朱雀、后有108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道教的四种神兽。
混元殿是青羊宫的第二重大殿,占地面积六百多平方米,有石柱二十六根,木柱两根,柱上雕刻有镂空的鹿、凤凰望月、双狮戏球等图案,形象生动活泼。殿内正中供奉的就是“混元祖师”老子,祖师面容慈祥,手持混元乾坤圈。将圈拉伸便是“一”字,故它展示着世界的本原还处于混沌状态,而祖师开天辟地,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殿供奉的是“慈航道人”,佛教称“观音大士”。
坐落在三清殿与混元殿之间的八卦亭,突出地体现了道教教义特征,是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物。它布局紧凑,精巧大方,整体建筑共三层,建于重台之上,亭座石台基呈四方形,亭身呈圆形,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两重飞檐鸱吻,四周有龟纹隔门和云花镂窗,南向正门是十二属相太极图的浮雕,造型古朴典雅。整座亭宇都是木石结构,相互斗榫衔接,无一楔一栓。石板栏杆上两层均为八角形。每层飞檐都精雕着狮、象、虎、豹,各种兽物镶嵌在雄峙的翘角上。屋面为黄绿紫三色琉璃瓦,屋顶莲花瓣衬托着独具风格的琉璃葫芦宝鼎,造型优美,甚为壮观。双排擎檐石柱共16根,皆由巨石凿成。其中外檐石柱八根浮雕镂空滚龙抱柱,气势磅礴,栩栩如生,是我国罕见的石雕艺术珍品。
三清殿又名无极殿,是青羊宫的主殿,宏伟而庄严,在全国尚属少见。
殿前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清殿内的两只铜羊,十分光洁,人们围着它竞相抚摩。其中一只双角羊是清道光九年由云南工匠陈文炳、顾体仁铸造;另一只独角怪羊,虽外形似羊,实为12生肖的化身,即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颈、鸡眼、狗腹。游客经不住导游的鼓噪,按照自己的生肖以男左女右的方式抚摩着相应部位。
门前有一副贴金对联:“福地卧青牛石室烟霞万古,洞天翔白鹤蓬壶岁月千秋”。殿前左陈一钟,名曰“幽冥钟”,是明朝时铸造,重约三千多公斤。右配一鼓,每逢初一、十五和吉庆大典便击鼓鸣钟,晨钟暮鼓,幽远清晰,给人以更加宁静的感觉。大殿两边还塑有广成子、赤精子、黄龙真人、惧留孙、太乙真人、灵宝大法师、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共十二金仙。殿内木柱八根,代表着道教的八大天王;石柱二十八根,代表天上廿八星宿。
我知道,道教吸收老庄哲学中“神人”、“至人”、“真人”轻举独往、逍遥世外的思想,迎合人们渴望飞升成仙的心理,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神仙达430位之多,并且这些神仙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有名有姓、有形有质、有情有欲,并有一部得道成仙的生活史。
青羊宫的神仙究竟有多少,只有继续从斗姆殿和唐王殿看下去,直到看完若干宫观。然而我的虔诚,没有哪一位神仙能解决我时下的低血糖的毛病,即使用心抚摸那只铜羊,小心翼翼地按八卦图走好每一步,我依旧饥肠咕噜,只得匆匆退殿而出。
仅仅一个包谷棒,就胜过万千神仙。
鬼城见鬼说鬼话 丰都拜神唱神曲
丰都是重庆三峡游的第一站。
晚上八时上船,十点启航,清早泊船,七点就出发去逛鬼城。
鬼,又称鬼魂、亡魂、亡灵、幽灵、幽魂。鬼文化是道教的组成部分,道教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依仗巫术祈福禳灾的思想。原始社会对天地鬼神的祭祀是鬼文化的雏形,直至春秋战国时也没形成稳定的鬼文化。至东汉末道教的派系基本明确的时候,神文化比较健全,而鬼文化则相对简单。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的地狱体系逐渐被人接受,使得道教的鬼文化与佛教的鬼文化融为一体,于是就形成了中国的鬼文化。随着“巫”走向衰落,道士代替了巫的大部分职能,如主持丧葬仪式、驱鬼求平安、超度亡灵等,成为操纵鬼文化活动的重要角色,由此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道巫合一的局面。同时,道教创造出众多神仙,给世人造成一种错觉,即人死本为鬼,但只要得道便可由鬼或变神或变仙,由此导致了中国鬼文化的鬼、神、仙相通,混杂不分的特点。
丰都鬼城虽然叫城,但不在城内,却在山上,山曰名山,一“鬼”一“名”,让人觉得鬼里鬼气的。名山原名平都山,因苏轼造访后题“平都天下古名山”而得名。名山系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是传说中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被誉为中国神曲之乡。相传汉代有阴长生、王方平两人曾先后在平都山修道成仙。唐代有人误将“阴”、“王”两姓联缀为“阴王”,于是名山就逐步被传说附会为“阴王”所居之地,即演变成“阴曹地府”了。并随之陆续建起了许多与“阴曹地府”相关的寺庙殿宇,有哼哈祠、报恩殿、奈河桥、玉皇殿、百子殿、无常殿、大雄宝殿、鬼门关、黄泉路、望乡台、天子殿、二仙楼、城隍殿、九蟒殿等30多座。鬼城仿阳间司法体系,营造了一个等级森严,融逮捕、羁押、庭审、判决、教化功能为一炉的“阴曹地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写就“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诗句,更使鬼城名扬天下。经《西游记》、《聊斋志异》、《说岳全传》、《钟馗传》等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小说的渲染,鬼城更加神秘怪诞。
名山面临长江,海拔不到三百米,三峡工程蓄水前,索道上山。尽管现在根本就无需索道,但还是设置可有可无的游览车,20远的游览车费弥补了索道的损失。
攀爬十来分钟,一条石级将游人带到了鬼城。
第一道关口就是哼哈祠。哼哈二将据说源出《封神演义》,哼将叫郑伦,鼻子一哼喷出二道白光,吸人魂魄;哈将叫陈奇,张嘴一哈,黄气喷涌,对手魂魄自散。二将战死沙场,被姜子牙封为守山神将。导游要求大家见到哼哈二将发出声音哼!哈!否则将会如何如何。因此进大门时,人群里果然发出一阵乱七八糟的哼哼哈哈的怪叫。
报恩殿正在维修,内塑报恩菩萨目莲,两旁是他的弟子闵公和闵志。目连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他神通广大,很受世人敬仰,终年香火不断。财神殿内塑文、武财神。比干能够处事公正,秉公办案,为文财神,武财神当然是赵公明了。
进入阴曹地府的第二道关口是奈何桥。
这是一座沟通历史与现实,连接阴曹和阳界,审视善良与罪恶,宣制生存与死亡的“试金桥”。左边是健康桥,象征着年年健康,右边是财富桥,象征着年年有财。无可奈何的人们必须背着今生今世的一切功过这座桥走过去,然后接受冥府审判,或超生天界,或堕入地狱。导游告诉我们过桥的规矩:男先迈左脚,女先迈右脚;男步数要成单,女步数要成双;夫妻牵着手过桥。
黄泉路的尽头是望乡台。
人死了之后,如果到了这里还不死心,阎罗便容许他到这个高台上遥望一下家乡,之后便死心踏地去阴间喝孟婆汤转世投胎、或者到地狱里接受惩罚。这是唯一还能看到阳间的地方,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
望过乡以后,人间的一切都无关了,就该过第三道关口——鬼门关了。
鬼门关内,恶魔厉鬼夹道相迎。
转悠了好半天,才终于进入幽都。进幽都前,还要通过一道手序——测试考罪石。石匣内有一铜疙瘩,要两眼平视前方“神目如电”四字,男左女右单脚踩在铜疙瘩上5秒钟,尔后通过。歪不倒者为正人君子。
大门旁有黑白无常殿。白无常手拿白蒲扇,面带微笑,挺着白白胖胖大肚子,头戴高帽,帽上写着“你也来了”四个字。而黑无常,面目狰狞,帽子上写着“正在捉你”。
天子殿由牌坊、山门、殿堂三部分组成,对称地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牌坊为木石结构的三重檐坊,高约10公尺,山门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两边的钟鼓楼均为四角攒尖顶,殿堂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穿逗式梁架。该殿系鬼城的核心部分,也是名山上建筑年代最久,面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庙宇。抬头即见一幅楹联:
不涉阶级须从这里过行一步是一步: 无分贵贱都向个中求悟此生非此生。
的确,这里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职位高低,死后都要魂归阴曹地府,听候阴天子发落,从中求再生。还有一副楹联:
任尔盖世奸雄到此就应丧胆; 凭他骗天手段入门再难欺心。
规劝人们不管你如何搞奸诈,耍手段,都是过不了阴天子这一关的,还是要忠诚老实为人的好。
殿堂正中塑阴天子六米高坐像,头戴金冠,身着蟒袍,腰围玉带,秉圭端坐,双目圆睁,庄重威严。阴天子两侧塑六案功曹站像,下面塑四大判官,还有十大阴帅,一个个身高丈二,威风凛凛,象似随时准备执行阴天子发布的命令。他们能各尽其长,各带其兵,各惩其恶,各报其功,无论造孽作恶的鬼魂有多大本领,即使能上天,能入地,都难逃过他们的手掌。
出得阎王殿,外面有五云楼。想必这可能是某一重天上的建筑物了,去这里一定比去地狱感觉要爽一些。
也许是疲劳,也许是恐惧,也许是感觉无聊,下山时去阴司街的游人不足十分之一。阴司街鬼城丰都的著名景点之一,主要景点有:阴司牌坊、阴司城楼、麻姑洞、石阕、财神庙、阴司酒楼、鸳鸯亭、城隍庙、灵界、神道。阴司街为仿名清式建筑,街长约 200 米,宽 24米,占地 1.5 万平方米。街内设描金绘彩、琉璃屋瓦的各式祭拜场所、店坊、牌楼,构成传说中的鬼赶集、鬼逛街的特殊气氛,使你仿佛置身于阴间世界,让你忘却人间的忧愁烦恼和恩恩怨怨。
从鬼国神宫大门走进去,就到了地狱。内塑磨推、挖心、火烙、寒水、刀山、车裂、碓舂、锯解、下油锅、拔舌、补经、转轮等地狱等组像。传说,在阳间不孝顺父母的要打入寒冰地狱;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要打入碓舂地狱;偷工减料、欺骗顾客的要打入锯解地狱;抢劫别人钱财的要打入火烙地狱;卖淫的要下油锅。
|
|